-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1-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446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9717
- 相冊
- 1
- 日誌
- 16
狀態︰
離線
|
昔時,在客家山村,經常可以看到頭戴斗笠,腳穿四鼻草鞋,肩挑雜貨籠的雜貨郎,搖著貨郎鼓,每日跋山涉水,走村串戶,向村民們兜售小雜貨,年复一年,相沿成習。
客家人大多分散居住在遠離墟鎮的偏遠山區,出山進山走的是崎嶇不平的羊腸小道,購買生產,生活用品,出售農副產品全靠肩挑手提,赴一次墟,趕一趟集,往往就要花上一整天。一些精明的小商販從這山區的特殊環境中找到商機,挑起雜貨籠,進山上門向村民推銷小而雜的日用品,大家稱這些小商販為雜貨郎。
裝小百貨的雜貨籠,是用竹篾精心編織的長方體竹筐,分上下兩層,上層又分若干小格以便分盛雜貨。貨籠表面用桐油塗刷,堅實牢固,拱形的籠蓋還墊以竹葉或棕皮,以防雨淋。
貨籠裝的小百貨主要有:大,小縫衣針;黑白衣車線,各色繡花絲線,燈芯帶子,竹笠帶;各式塑料鈕扣,大,小魚鉤,釘屐的毛釘;樟腦丸,牙膏,牙刷,肥皂,火柴,手巾,毛巾,童帽,童服,小鏡,梳子,髮夾,橡皮筋,萬金油,仁丹,痧丸,跌打丸等小成藥,鉛筆,小刀,尺子,毛筆,墨條,口哨,雞毛撣,泥娃娃等學習用具和小玩具,蘿蔔仁,芥菜籽,豌豆仁等菜種。此外,還有水果糖和本地熬製的麥芽糖,以招徠老人和小孩。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雜貨,卻是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需用品。雜貨郎在經營雜貨的同時,還以低價收購或換購的形式把輕便又有利可圖的農副產品和山貨收起來,最常見的是雞毛換線,鴨毛換針。所以,賣雜貨是貨郎賺錢,村民便利的雙贏形式,備受人們的歡迎,並能世代相傳成行當。
客家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