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5-1-2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446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9717
- 相冊
- 1
- 日誌
- 16
狀態︰
離線
|
客家有傳統的拜祖神活動。拜祖神,指對已逝去的父母,乃至上祖英靈,都當作神明崇拜,而對直系上幾代(一般為上三代)祖神,則是最經常叩拜的。“生為人,死為神。”父或母死了,就要請和尚為之立神牌。神牌上寫著死者姓名,世輩和死後褒封的諡號,立於屍前,開始讓其子孫叩拜。此舉稱為家奠或家祭。屍體埋葬後,神牌移入用竹枝搭架外表糊紙的“靈屋”中,每七天由和尚司儀讓子孫叩拜一次,此舉稱為“做七”。共拜七次,七七四十九天後,“靈屋”火化,由和尚在火化後的灰燼中拈回一撮“神燼”,盛入用紅布製成的三角形袋中,袋面照樣寫上死者姓名,世輩,諡號。此袋稱為“香火袋”,掛於祖堂左右兩邊牆壁上。此後,死者的子孫,便可在自己住屋的祖廳,按“香火袋”位置,各自叩拜自己的祖神了,一般農曆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叩拜一次。這是最常見的叩拜上幾代祖神活動。
對已逝去的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祖神叩拜,則是在固定時間或特定情況下進行的。這是因為一般情況下,曾祖,高曾祖以上的神位,都經過“轉火安龍”移送到老祖屋正堂神龕安定了。所謂“轉火安龍”,就是凡住屋祖堂左右兩邊牆上掛滿了“香火袋”時,就舉行“轉火安龍”,即把住屋祖堂所有“香火袋”統統取下火化,放入一個“大香爐缽”內,然後用特製“轎子”把它送到老祖屋,統一置入正堂神龕香爐內,並分別製成神牌安於老祖屋的神龕上。所以老祖屋便成了各族各系共同叩拜祖神的地方。每年過年則為各姓各族各系共拜祖神的時間。大年三十,吃團圓飯之前,必須先行到老祖屋拜祖神,不拜祖神不准過年,這是客家不成文的規矩。大年初一,則是全族全系集中,由族長統率叩拜祖神,否則被斥為“忘祖“。
拜祖神要有祭品。祭品一般用一隻宰好的雞,一條魚,一塊肉“三牲”組成。把“三牲”擺於神牌前,然後點燭焚香下跪叩頭拜祭,燒紙錢放鞭炮即告禮成。但大年初一拜祖神的祭品必須是齋品,多為年糕,年點,糖果三盤或五盤組成,其餘禮儀相同。還有祭祖祠,掃祖墓,實質也是拜祖神,只是形式比較隆重,禮儀比較複雜。祭祖禮儀多為全姓全族共祭祖祠,共掃上祖墓時舉行。祭祖要請吹鼓手吹打,要請禮生唱禮司儀,祭品則以宰後的整豬,整羊和“五珍”(山珍海味擇五樣)組成。要宣讀祭文,行“三跪九叩三獻”大禮。客家拜祖活動現在仍很普遍,只是今人多在祖神,祖墓前獻花圈,花束,花籃,行鞠躬禮作為拜祭。
轉自:客家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