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5-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986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695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經云:「菩薩學處,當在五明學處。」;亦即成為一位菩薩,必須通曉五門基本的學識。何謂五明?即聲明、工巧明、醫方明、因明、內明。茲簡述如下:
1.聲明:即文字、音韻及語法之學。相當於現代的語言學、文典學。關於其要目,據《瑜伽師地論》卷十五載有六相,即法施設建立相、義施設建立相、補特伽羅施設建立相、時施設建立相、數施設建立相、處所根栽施設建立相。
2.工巧明:即通達有關技術、工藝、音樂、美術、陰陽、算曆等學藝;可分為二,即身工巧和語工巧。工巧明相當於現代的科技、天文、農工商業、藝術等,這些學問有助於解決人們的食衣住行,沒有飢寒之苦。
3.醫方明:即醫學、藥學。大藏經收有關醫療之典籍有佛醫經、療痔病經、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迦葉仙人說醫女人經等等。人們在生活歷程中,沒有不生病的,即如佛陀時代的名醫耆婆,皆曾接受治療;生病即須服藥,以脫離病痛。
4.因明:即論理學。相當於現代的理則學;常人平時為人處事,待人接物,須一切合理,並合乎羅輯,否則不為人們所接受信服。在《瑜伽師地論》中所說的因明,事實上是一種辯論的方術,並以辯論有關的七事(論體、論所依、論處所、論莊嚴、論墮負、論出離、論多所作法)來解釋因明。
5.內明:即佛教中的菩薩藏法和聲聞藏法,亦即有關佛所說的因果之理的教學;與「佛學」、「佛法」同義語。據《瑜伽師地論》卷十三載,內明有四相,即事施設建立相、想施設建立相、攝聖教義相、佛教所應知處相。
佛教中大乘教義的創立和發展,本來含有積極的入世精神,自《瑜伽師地論》提出五明為菩薩所求正法的內容,更使大乘救世的思想能夠在實踐中得到體現。而菩薩求學五明,是為了使無上正等菩提大智資糧很快的圓滿;大乘瑜伽的思想,亦是使菩薩和人生現實能夠正確的結合起來,其益甚巨。
來源:佛教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