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6-26
- 最後登錄
- 2024-11-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195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17781
- 相冊
- 2
- 日誌
- 11
狀態︰
離線
|
“一尋親夫過台灣,打算出門愛借錢,
先日話郎容易轉,誰知今日見郎難。“
這是近百年來流傳於粵東客家地區的一組“十尋親夫”山歌中的一首。這組山歌的內容,是敘述一個少婦思念去台灣謀生的丈夫,決心前往找尋的故事。它描寫了一個從未出過遠門的弱女,一路上翻山涉水,遠渡重洋,歷盡艱難困苦,終於去到台灣找到了丈夫,並與丈夫回歸大陸故鄉的經過。雖然僅是十首山歌,但每一首山歌都唱得切情切景,扣人心弦。它反映了當時粵東地區客家人民前往參加開發台灣的一段史實,也反映了在鄉妻子思念親人的真摯感情。據“粵東文海“第六十二卷所載:”康熙初,內地流入(台灣)居住者,閩人謂之福佬,粵人謂之客人。而客人佔籍北路者,在諸羅,彰化等處,其佔籍南路者,在鳳山之方寮,彌濃等處,戶口殷盛,邑屋相望。......“其中還說到:”客人者,嘉,平,鎮三州邑之人也“。可見,遠在清康熙初年(公元1662年至1722年),粵東地區的嘉應州(即今梅州),平遠縣,鎮平縣(即今蕉嶺縣),已有大批客家人前往台灣定居下來。他們在從事台灣的經濟,文化開發,抵禦外來侵犯,維護國家民族統一等事業中,都作出了重要貢獻。這些史實在“粵東文海”中都有詳細記載。
這批原籍粵東地區的客家人,從開始去台灣謀生,在當地安家落戶,已經有二百多年歷史了,但是,他們並沒有忘卻自己的故土和祖先,一直還保留著祖居地的語言,文化,沿襲著各種傳統風俗,習慣。尤其是唱山歌,更成了當地客籍人民世代相傳的一種文化生活方式。
目前,在台灣客籍人民中流傳的大量山歌,許多都是從他們的祖居地-粵東客家地區帶去的傳統山歌。但是,由於人們生活環境變了,也必然產生了許多具有反映當地生活特點的山歌。如:“臨河楊柳嫩嬌嬌,拿起槳來等東潮,阿哥系船妹系水,船漂水面任哥搖。”“劃只龍船到海心,日裡吹唱夜彈琴,人人講涯風流子,自彈自唱解開心。“拿起槳來等東潮”,“劃只龍船到海心”,這類山歌句子在遠離海洋數百裡的粵東山區是唱不出來的,只有在近海地區才有這種生活情境。但是它又不混同於其他近海地區的漁歌或鹹水歌,而仍然保留著濃郁的客家山歌風味。如上面那首“劃只龍船到海心“,實際上是從一首傳統的粵東客家山歌演變來的。這首傳統粵東客家山歌是:”劃只龍船到河心,日裡唱歌夜彈琴,人人喊涯風流子,自彈自唱解開心。“中
間只改動了一個字,把“河”改為“海”,而這首山歌的情境就大不相同了。
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台灣人民跟大陸人民是骨肉至親,中國大陸的同胞跟台灣的親人之間互相思念,情深似海,世世代代,息息相關,直到今天。從目前台灣客籍人民中間仍然盛為流傳的一首山歌,也可以使我們感覺得到這種骨肉深情:
“買梨莫買蜂咬梨,
心中有病難得知,
因為分梨愛刀割,
割開正知傷心哩。
這首山歌原是清代嘉應詩人黃公度所輯錄的,流傳於粵東民間的一首客家傳統山歌(字句稍有出入)。這首山歌反映了親人之間不忍離別之情,也十分確切地唱出了今天祖國大陸和台灣兩地親人之間,相互思念的心聲。(文/南山)
附:十尋親夫過台灣
一尋親夫過台灣,六尋親夫到連城,
打算出門愛借錢,行到城裡二三更,
先日話郎容易轉,睡到五更做個夢,
誰知今日見郎難。夢見親郎打單行。
二尋親夫就起程,七尋親夫到廈門,
包袱傘子緊隨身,廈門接客亂紛紛,
辭別伯叔並兄弟,三更半夜落船上,
出外尋夫正苦情。幾多辛苦為夫君。
三尋親夫到三河,八尋親夫坐火船,
三河司官盤問多,幾多辛苦不堪言,
妹子低頭唔敢講,海浪打船風又大,
衫祺遮口說尋哥。頭暈胸悶無人憐。
四尋親夫出三河,九尋親夫離船艙,
使去盤錢十分多,唔知親哥在哪方,
街頭人問誰家女,唔知親哥哪個屋,
拋頭露面唔奈何。見郎唔到心就慌。
五尋親夫到潮州,十尋親夫到台灣,
看見潮州百般有,一見親夫開片天,
柬好東西無心看,兩人牽手來去轉,
急急忙忙趕路途。恰似三島遇神仙。
相關資料:一支擔竿台灣新潮客家山歌,由台灣客語歌星鄧百成演唱。
轉自:客家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