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5-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986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695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四眾弟子每天課頌或做功德後,常把功德「回向」給親友、怨親債主、法界眾生..等;到底「回向」在佛教裡的意義是什麼?
其實,「回向」是佛教極為殊勝而獨特的修行法門之一;「回向」的原理就如手拿一根蠟炬去引燃其它的臘燭,不但原來的蠟燭
本身的光亮為曾減弱,反而和其它蠟燭的光光相照,而室內更為光明、更為明亮。所以,回向愈多,不但自身的功德未曾減少,而且能利益更多的人,功德也就更為殊勝。
「回向」,梵語parinama,又作轉向、施向。即是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回轉給眾生,並使自己趨入菩提涅槃;或以自己所修之善根,為亡者追悼,以期亡者安穩。諸經論有關回向之說甚多,茲根據諸經記載,將回向種類歸納成六種:
1.回事向理:將所修千差萬別的事相功德,回向於不生不滅的真如法界理體。
2.回因向果:將因中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最高無上的佛果。
3.回自向他:將自己所修的一切功德,回向給法界一切眾生。
4.回小向大:將自決自度的小乘之心,回向轉趣於大乘的自利利人。
5.回少向多:善根福德雖少,以歡喜心大回向,善攝一切眾生。
6.回劣向勝:將隨喜二乘凡夫之福,回向欣慕無上菩提。
回向是實踐「自他兩利」、「怨親平等」的大乘菩薩道的最佳法門;因為回向的對象可廣及法界一切眾生,而回向怨親債主,可以化解惡緣為善緣、化阻力為助力。回向是「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的精神體現,唯有了悟「人我一如,怨親平等」精神的人,才能回向。所以一念回向心,為菩薩一切行中推為上首;因此,無論修什麼行門,做什麼功德,皆應回向。
來源:佛教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