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47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34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古蘭經說﹕“東方和西方都是真主的﹔無論你轉向哪方﹐那裡就是真主的方向。 真主確是寬大的﹐確是全知的。”(2﹕115) 《古蘭經》中說的“東方和西方”是指人類居住地球的四面八方﹐在整個地球上﹐不論哪裡﹐人類都可以居住﹐都能獲得真主的仁慈和恩惠。 從二十世紀後半期(二戰之後)開始﹐全球出現了各國移民高潮﹐其中一個顯著的特點是穆斯林攜帶著傳統的伊斯蘭文化進入“西方”國家﹐如歐洲﹑美洲和澳大利亞。
以1950年代為時線﹐在那以前歐洲西北部的許多國家基本上沒有穆斯林﹐如丹麥﹑瑞典﹑挪威﹑荷蘭和比利時。 即便曾經對穆斯林國家殖民數百年的老牌殖民主義國家﹐如英國﹑法國和意大利﹐穆斯林人口也屈指可數。 1960年代出現世界經濟全球化﹐西方國家看到從經濟貧困穆斯林國家進口勞工有利可圖﹐開始積極引進﹐形成了穆斯林奔向這些西方國家的移民高潮﹐許多歐洲西北小國家﹐穆斯林人口從無到有﹐並且形成了城市中穆斯林社區﹐而在許多西方大國﹐人口迅速超過百萬。 隨著穆斯林人口的增多﹐西方大城市裡出現了宏偉壯觀的大清真寺﹐如倫敦﹑巴黎﹑華盛頓﹑慕尼黑和羅馬。
要說這股新時代的穆斯林向西方社會的移民潮﹐態度都是十分謙卑的﹐不是耀武揚威的軍事入侵﹐多數人空手赤拳全憑一雙勞動的手來到一個陌生的新國家。 許多老牌殖民地國家從他們統治的地區獲得廉價勞動力﹐吸引他們入境﹐對他們血汗剝削。 英國的早期穆斯林多數來自印度次大陸(後來改為印巴孟三國)﹔法國人從他們的“海外領土”進口勞工﹐如阿爾及利亞﹔西班牙從摩洛哥﹑荷蘭從前殖民地蘇黎南﹑意大利從利比亞﹑德國從老“盟國”土耳其﹐大量引進移民。 這些國家都在二戰之後紛紛獲得獨立﹐所以都以“自由”人的身份移居到西方國家﹐多數根據勞工契約和勞務簽証﹐也有人為經濟創業做生意或者留學求知學習新技術。 美國沒有傳統的殖民地﹐但以社會開放和科技發達吸引穆斯林世界的青年大批涌入﹐逐漸形成美國新一代的穆斯林學術精英。 半個世紀裡﹐有四五千萬人告別熱土﹐移居到社會和語言迥然不同的西方基督教國度。
穆斯林跨國移民﹐離鄉背井﹐前途渺茫﹐走出家門後奔向茫茫的大海﹐馳往一個陌生而不友好的新國家。 他們得到的唯一安慰是有許多同行的夥伴﹐都是家鄉的穆斯林﹐不是孤獨一人﹐而是成群結隊﹐其中有會說“洋文”的人同外界打交道﹐到一個新的地方落地生根﹐創建新家園。 在確定了吃住的基本生活需要之後﹐有了初步安全感﹐然後再考慮對民族尊嚴和文化生活的理想。 新的生活環境和難以預測的遭遇﹐就決定了他們對祖國文化的嚮往﹐對精神信仰的追求﹐生死存亡只有對真主的依賴﹐是信仰的力量給了他們忍辱負重的剛強意志和決心。
一旦安居樂業了﹐便要成立家庭﹐娶妻生子﹐傳種接代﹐融入社會﹐爭取平等權利。 這些是移民第二代﹑第三代的重要使命。 他們從小在多種族的普通學校裡上學﹐學會了當地的語言和文化﹐慢慢地同老一輩的祖國語言疏遠﹐甚至一無所知。 在克服了語言障礙之後﹐新一代人互相交流得多了﹐廣泛接觸﹐男女青年產生感情﹐發生了跨種族的婚姻關係﹐如阿拉伯人與印度穆斯林結婚﹐埃及人同英國女子成親建立家庭。 完美的伊斯蘭法制和生活方式使他們繼承了老一輩的穆斯林生活傳統﹐在西方國家形成了一個新的少數民族 ---- 穆斯林。
因為伊斯蘭文化的特殊性﹐與當地西方社會的價值趨向和道德原則有很大的區別。 凡是自稱穆斯林的人﹐飲食必清真﹐所以穆斯林生活的社區都有清真食品商店(Halal Shops)﹑中東風味的超市以及穆斯林的衣飾和日常生活用品。 穆斯林的核心信仰是伊斯蘭﹐堅守宗教功修禮儀﹐所以穆斯林社會必有清真寺﹐即使不是正規大型建築﹐也必須有薊7b時性的禮拜場所﹐滿足穆斯林對宗教集會的要求﹐如主麻聚禮﹑節日活動﹑兒童伊斯蘭基礎教育﹑穆斯林家庭祭奠儀式﹑當地居民的婚喪聚會。 社區中的一部分熱心文化人﹐利用一切條件在西方文化環境中創造了穆斯林的社會氣氛﹐例如報刊雜誌﹑新聞媒體﹑廣播電視﹑藝術表現﹑學者宣教﹐有許多地方得到中東國家政府資助。
根據本世紀2000年以來人口統計的數字﹐西方國家現有大約2500萬穆斯林﹐不包括歷史上早有穆斯林的歐洲國家﹐如巴爾干國家﹑俄羅斯和烏克蘭。 所有穆斯林﹐不論其祖籍的國家文化背景﹐來自中東﹑亞洲﹑非洲或東南亞﹐共同遵循伊斯蘭的信仰原則和生活方式﹐均以阿拉伯文的《古蘭經》為精神指導。 如今在大多數西方國家的穆斯林社會﹐經歷了半個世紀的發展演變﹐儘管進入了第二代和第三代﹐第一代老移民大多數還活著﹐保持著明顯的信仰﹑文化和生活特征。
這就是當代所謂的“文明衝突”﹐一個外來的文明同當地社會發生直接碰撞﹐有史以來破天荒第一次面對面交鋒和互相影響。 從東道國的角度看﹐這些人很不知趣﹐不懂得入鄉隨俗的基本道理﹐你們為了討生活而來﹐就應當完全接受所在國家的文化和習俗﹐包括宗教﹑文化﹑飲食﹑衣飾和社會禮儀。 然而﹐在移民穆斯林的眼中﹐他們深刻感受到面對社會的區別﹐也是適應過程的社會壓力﹐主要有四個方面﹕非宗教化運動﹔世俗化的物質主義﹔西方人在外來移民面前的優越感﹔對移民的愛國主義要求。
歐洲國家非宗教化運動由來已久﹐至少有五百年的歷史﹐早在十五世紀向非洲和美洲開拓殖民地的凶悍英雄們﹐都是不信教的海盜。 從那以後的“文藝復興”運動﹐學術和政治人物都是向教會猛烈開火﹐世俗的精英從教會手中獲得政權﹐順利地把教會權利排除在政府之外﹐實行“政教分離”政策。 當代的歐洲人﹐對宗教所知甚少﹐絕大多數人無知﹐但每年還保留著許多宗教名稱的節日﹐如聖誕節﹑復活節﹑感恩節之類。 每逢佳節﹐宗教名存實亡﹐都是商品營銷的高潮﹐人們花錢買激情與歡樂﹐商場﹑餐館和游樂場都比教堂更加熱鬧﹐生意興隆﹐為工商業製造了巨大商機。 穆斯林感到很不適應﹐因為穆斯林對待宗教極其認真﹐例如進入清真寺大門﹐很少有閑話﹐每個人都認真禮拜﹑祈禱和誦經。 每年的兩大節日﹐都是以沐浴和禮拜開始﹐以宗教活動為主。 穆斯林所理解的宗教﹐是人類的精神支柱﹐只有認真和虔誠﹐才能獲得造物主的關懷和喜悅的回報。
世俗化的物質主義。 西方國家進入了成熟的資本主義社會﹐工業發達﹐市場繁榮﹐物質極大豐富﹐鋪天蓋地的新產品廣告鼓勵物質消費﹐宣傳享樂主義。 直到目前為止﹐即便是在西方國家出生第三代的穆斯林﹐還不能完全認同西方的社會價值觀﹐例如個人自由和拜金主義﹐對家庭不負責任﹐對老人不敬重﹐對婚姻不嚴肅。 他們從父輩生活或故國社會文化中看到了許多人性味十足的好現象﹐人心普遍善良﹐重視家庭觀念﹐因此從感情上對西方社會有一種抗拒心理﹐珍惜伊斯蘭的思想和文化。
第三是西方人對外來民族的優越感。 每個西方國家都有反對種族歧視的法律﹐但是種族歧視普遍存在著﹐常常從他們的下意識中流露出來。 從總體上說﹐西方人是一個當代功勛卓越的民族﹐創造了現代化的物質社會﹐高科技產品﹑快速交通工具和通訊設備﹐先進的飛機坦克和導彈﹐他們以當代世界的勝利者而引以為自豪和驕傲﹐與此同時就是對其他種族的歧視和貶低。 與西方社會相比﹐伊斯蘭國家是近代被打敗仗的民族﹐自從1924年土耳其奧斯曼帝國被迫下臺和解體之後﹐世界上少有幾個不是西方殖民地的穆斯林國家。 迄今為止所有的穆斯林國家﹐都沒有擺脫落後社會的面貌﹐科學技術不發達﹐思想保守﹐政治獨裁﹐經濟貧困﹐發展緩慢﹐所以才有成千上萬的穆斯林移民到西方社會去討生活﹐尋求生存的機遇。 因此﹐在西方人眼中﹐穆斯林揹負著愚昧﹑頑固與無知的總體形像。 最近﹐有些歐洲國家採取限制穆斯林信仰的政策﹐例如禁止女子戴蓋頭﹑不許可建造清真寺喧禮塔﹑干涉穆斯林的清真屠宰方式。 此外還有穆斯林昇學難﹑就業難﹑購房難的問題﹐都是屬於對穆斯林的種族歧視。
第四﹐移民在新國家的愛國主義。 只要成為一個國家的公民﹐就必須熱愛所在國家並且擔負起公民的愛國義務﹐這個要求從原則上不違背伊斯蘭的教義精神﹕服從所在國家或地方的法律。 一般的穆斯林做得很不錯﹐例如幾乎所有的穆斯林團體和組織﹐在他們的章程上都有擁護憲法和奉公守法的莊嚴承諾。 但實際情況也有許多矛盾﹐例如某些歐洲國家出現極右政治勢力上臺﹐他們敵視伊斯蘭﹑排斥穆斯林移民﹑民族優越感和種族歧視﹐穆斯林社會受到極大壓力﹐雖然可以據理力爭﹐但作為一個少數民族﹐常常會是有理無處說的困擾。 當前蘇聯派遣中亞穆斯林軍人到阿富汗去執行佔領任務﹐實行以回治回的策略﹐發現這些軍人進入阿富汗之後有消極怠工表現。 美國發動對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時期﹐美國政府的征兵制度引起美國阿拉伯人移民青年激烈的思想鬥爭。
總結以上生活在西方社會穆斯林表現的文化衝突四大特征﹐說明一個新型民族正在蘊育之中﹐他們只不過是在發展過程中的初級階段﹐尚不成熟﹐在所難免。 再過五十年﹐情況會改觀﹐例如多種族的穆斯林社會必將趨向以當地語言文化的統一﹐穆斯林新一代開始適應西方社會﹐以上問題會逐漸消失﹐而代之而起的新問題會出現。 根據當代民族學的專家意見﹐傳統的伊斯蘭世界分為六大民族區域(中東﹑北非﹑伊朗﹑突厥﹑南亞和東南亞島嶼)﹐其中也有教派的區別﹐而西方穆斯林的出現﹐是伊斯蘭地緣政治的一個新領域 ---- 開拓一個新的疆域。
來源:伊斯蘭之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