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13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布球包種法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6-17 01:42:13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光復後台灣包種茶的製造法最大的變革為球形包種茶(或稱布球茶)的製造,有人更將日治時期包種茶的發明稱為包種茶製法的第一次革命,將球形包種茶的製造稱為第二次革命。

球形包種茶在1930年代(日治時代)即由中央研究所平鎮茶業試驗支所開始進行研製,如此所做成之茶葉形狀屬條形與球形之間,即今所稱的半球形包種茶,但此項成果當時並未推廣。(茶第一次用布包起來揉捻大約是1939~1942年間,自從茶改場研究員徐英祥先生發明『布球包種法』以後,從此製茶與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

另一說法是:依據現今台北市福記茶業公司王泰友的口述,1939年王泰友先生與同為安溪出身王德先生,開始以安溪鐵觀音茶的布巾包種法前往南投名間鄉陳土炭、連允田等茶農傳授球形包種茶的製造技術,1941年至南投鹿谷鄉蘇欽家傳授球形包種茶技術,之後1946年至台北木柵鄉傳授此技術給高進興茶工廠,1949年又到南投鹿谷鄉劉中仕、謝安、陳火炳等處傳授球形包種茶的製茶技術,1969年又至台北木柵鄉張約旦、周義兩家傳授此技術。1982年王泰友親自到東部花蓮瑞穗鄉栽種茶園,並自設工廠傳授球形包種茶的製茶技術。雖然自1939年起南投名間鄉已有部分茶農習得球形包種茶的製法,但當時市場仍以條形包種茶為主流,直至1955年左右南投名間茶區才開始有半球型茶葉應市。

在日治時期,遭逢二次世界大戰,物資匱缺,當時生產仍顯少量的茶葉是以手、足揉捻,外表不如今日緊結,戰後才有手巾、布等包揉茶葉,使之成如蝦米狀的半球型,在製作法上稱為「布球茶」,不過當時做茶的布不是現在大家所說的茶巾而是叫做布球巾,而且也不是現今大家所用的材質,那時候用的布球巾幾乎是隨手拿的道的布,那時最方便拿的部大部分是棉布,尺寸大約是2呎4方(24吋),做的茶大約是3~4斤茶乾。作法是坐在小板凳還是地上揉茶,一天的生產量了不起是20~35斤。

光復後

1950年代,南投名間鄉開始生產球形包種茶,1970年代逐漸擴及其他茶區,且遍及全台各茶區,現今除文山茶區仍生產條形包種茶外,其餘茶區大多生產半球形、球形包種茶供應市場,成為台灣目前的主流茶葉。南投名間鄉以王泰友所傳授之法於1950年代開始製造球形包種茶應市,當時所用的器具與日據時期相同,包括笳笠、手搖攪拌機、手搖望月式揉捻機、焙籠、布巾。南投名間鄉的球形包種茶的製造法約如下:

球形包種茶的製做前段與條形包種茶相同,兩者的差異在揉捻、解塊後的乾燥(初)開始,茶菁放置於笳笠回軟至次晨,之後放在粗竹篩上以木炭溫火予以加溫促使柔軟。

將加溫茶菁約一台斤以約一尺至一尺半四方巾布(一說2尺4方)包裹,在用膳的常板椅上滾揉(第一次揉屬溫揉),揉後放置約10~15分鐘(製茶者一次約管理四粒布球茶)後,解塊予以散熱約10~15分鐘再揉,(第二次揉屬冷揉),再揉後解塊再於炭火上加溫並加以揉捻(第三揉屬溫揉)。如此重複操作三回,茶菁等於布揉九次。

午後時分將所有布包團揉的布球放在粗竹篩上,上蓋麻布袋防熱溫逸散,下以木炭文火促使茶菁吸溫柔軟後揉捻放置約10~15分鐘解塊冷卻10~15分鐘再揉,揉後解塊加溫再揉,揉後解塊加溫再揉,如此溫揉三次冷揉三次計六次,操作重複3次,合計揉捻18次。上下午合計共揉約27次左右,就完成球形包種茶的製造。粗製球形包種茶相當緊結,一天一人約可製造粗製茶25斤左右。

之前一般家庭不能夠用機器來揉茶,是因為之前的法令不允許一般家庭用機器來製作茶葉,違規者會被罰,就算是製茶工廠也一樣。這時我們真的要感謝 蔣經國前總統,那時後他擔任院長的時候去名間深入了解以後才改的法令,讓平常的農家能就地合法的使用一些製作茶葉的機器,所以我們才可見到現今家家有製茶機械的景象。早期要擁有機器化製茶的就屬專門製作紅茶的一些紅茶工廠,製茶機器就地合法化後也促進了台灣製茶技術的轉變。

球形包種茶的製做到布球機、束包機發明使用後又進入另一個新的製做機階段。1973年南投鹿谷鄉陳柏收研發布球揉捻機成功,一台布球機一次可以揉四粒布球,每粒重約2~3公斤。1984年南投名間鄉陳清鎮又成功研發出束包機,每粒布球重量增加至約7~8斤,每次揉捻三粒,布巾約四尺方形,至2000年時每粒布球重量加至15~20斤,每次揉2~3粒,布巾大小約五尺半方形。

布團揉次數自1976年代至2000年止,大約揉20~25次,近二、三年來受到高海拔茶區的影響,布團揉次數增加為25~30次之多。目前的布團揉製茶,於次晨將隔夜回軟的茶菁(初茶菁)用圓筒殺菁120~125度左右的低溫予以加溫後,以布巾包裹用束包機包揉成團後,放入布球機滾揉,滾揉後投入殺菁機解塊並加溫。如此三種操作為揉茶一次計算,共溫揉3次左右,從第4次至第6次用甲種乾燥機以溫度60~80度的低溫,由於乾燥機沒有鼓風機(利用風鼓機將茶葉中殘留的異物排出,留下最好的茶葉,風選的過程,可以細分茶葉顆粒的大小,並剔除非茶葉的物質。)關係,免茶菁過愉快速喪失水分,故比殺菁更低溫給溫回軟,操作同前約3次。之後的揉捻為冷揉捻,殺菁機無溫狀態,只予解塊,解塊後束包,束包後以布球機進行揉捻,如此重複約20~25次,即束包、團揉、解塊為一次計算,總共揉捻25~30次。一天一人約可製造150~200斤粗製茶。

目前的布團揉方法約如上述程序,但各茶區除使用機器略同外,布團揉次數、布球一粒的重量皆因地而異,惟各茶區的成茶形狀、大小色澤,差異不大。從以前的2尺4方依下子變成了3呎6吋,接著又在短短幾年間變成4尺、4尺6吋、5尺、5尺6吋、加大5尺8吋四方。一顆布球茶所能揉的茶也越來越大,現在所能做的茶大約有20幾斤重,而以前的布球巾也統稱為『揉茶巾』。

來源:台灣茶訊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4 20:41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