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7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470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花鼓陣的誕生充滿了戲劇性的色彩,依據褒忠國小整理的口述歷史資料,林成裕是第一位執掌頭旗的褒忠人,他回憶1961年當初是因為看到虎尾有地方人士要到馬鳴山鎮安宮參香,沿途經過褒忠街上時,表演的「跳鼓」非常引人注目,也引起了林成裕和朋友的好奇。後來,埔姜村的村長為了到北港迎媽祖而找上林成裕,希望他能幫忙籌組一支增添熱鬧氣息的陣頭,而當時在廟會陣頭中最紅的是「素蘭要出嫁」,為了不讓素蘭專美於前,靈機一動的林成裕於是找來了5~6個友人嘗試跳鼓,沒想到這麼一跳卻讓大夥給跳出興趣來了。林成裕把原本只有鼓聲和鑼聲的表演再增加鏗鏘有力的鈸,旗幟改大而把鼓改小,另外再加入了涼傘做道具。林成裕說:剛組成花鼓陣時鑼和鈸等樂器道具都還是跟歌仔戲班借來的,服裝則是眾人集資購買,而簡單易學的舞步也是彙集大家的想法拼湊出來的。
褒忠鄉花鼓陣曾沒落好長一段時間,政府策動花鼓陣的「文藝復興」運動,可以從十四年前一連辦了六屆的「褒忠花鼓文化節」開始算起,至今褒忠鄉每個村落幾乎都有自己的表演團隊,花鼓陣與社區運動的結合,大大增加了居民的文化自信,藉由對自身文化的探索與表演集訓,不僅使社區居民的情感有了很好的交流,也成為居民尤其是年幼的孩子最重要的文化養成方式。目前包括褒忠國小的小朋友團隊在內,雲林縣有20多支花鼓陣的表演團隊。
(1)起、下馬
「起馬」或稱「參神」,就是行禮的意思。頭旗帶領花鼓陣出場時一開始是直行,當頭旗行至到廟庭前面時,鑼、鈸和涼傘分別到兩翼,頭旗和花鼓則留在中間,各就其位之後,接著旗手側身橫跨右腳呈弓箭步,揮舞頭旗三次,以示表演開始。
(2)龍行
圓形繞圈為花鼓陣的基本隊形,而龍行的隊形即是由頭旗帶領以迂迴方式前進,團員位置先後順序為:旗、鑼、鈸、鑼、鈸、傘、傘、鼓、傘、傘、鑼、鈸、鑼、鈸。
(3)龍搶珠
「龍搶珠」或稱「萬歲」,此陣形是由頭旗帶領下走圓形,接著旗和鼓往圓形中心移動,圍成一圈的鑼鈸和涼傘向逐漸縮小圈子,位在最內層是頭旗及花鼓,中間為涼傘,最外圍則是鑼和鈸,等候旗手揮舞旗幟和哨音指令,全部成員一齊向中心聚集,此時頭旗和涼傘高舉,所有團員齊聲吶喊「嘿」。
(4)8字形
隊伍以8 字的形狀行進,當旗手揮舞頭旗和哨音響起時,團員配合基本動作屈身前進。
(5)螺旋
由頭旗帶領隊伍組成圓形,逐漸向中心縮小,當頭旗走到中心時再從中心走向外圍,同時當旗手揮旗和哨音響起時,屈著身體前進。
(6)花開富貴
由圓形基本隊形開始,旗往中心就定位後,位於四個角落的四隻涼傘走向中心,屈身前進和後退的動作反複三次,並且組成同心圓,此時鑼、鈸手則蹲在原地敲打節奏以壯聲勢。
花鼓陣因表演的娛樂性成份高,尤其當多團演出時較勁意味更加濃厚,為了博取觀眾的喝采,創新的花樣也不少,除了原有的六種陣式外,後續又演繹出新的隊形。四十年的發展歷程中陸續創新的隊形至少有十種,如:半邊圓、雙喜臨門、雙圓圓滿、兩列交換、三朵花、三進三退、十字形、道具會合、穿針和天女散花等。而除了團體隊形,也常有自創或即興的個人武術表演間雜期中。
日褒忠鄉新厝仔的花鼓陣受邀在雲林布袋戲館前演出時,當精彩的表演結束一位民眾趨前問了執頭旗的領隊:「是否還繼續有表演?」,領隊回應了他:「看有沒有人想看呀?如果有,我們就再演一場」。每每在各種場合看到表演完畢之後,觀眾總會給予表演者熱烈的掌聲,而那股伴隨掌聲而來的自信與驕傲,正是推動褒忠花鼓不斷往前邁進的動力,文化的活力正潛藏在那心照不宣的掌聲裡。
(本文作者為環球技術學院視傳系「文化創新設計」課程講師)
出處:閱讀雲林第六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