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3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7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75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在遼寧古稱幽州的醫巫閭山,雖也有巫法存在,在清代志怪小說《夜雨秋燈錄》巫仙一則故事中記載了一個叫金鼎的人在翳無閭山得神巫巫咸真訣學得擒邪逃遁本領。但遼寧是歷史上的金族的發祥地,其巫法形態大多為薩滿教和南方之巫覡活動所謂閩越南法是迥然有別的,在閩東和浙南的閭山道壇中,一般法師的法名有兩種∶一為法字輩,二為真字輩,如葉法旺,胡聖真,法為武教,真屬文教。
閭山派道壇中的閭山是在福州龍潭、番船浦一帶,長江環住與天寧寺對峙(龍潭壑、番船浦在於台江南台,天寧寺亦在南台地方,即白龍江)。即江在閭山麓下,潮汐通舟,並無大橋。法門在於都市,來學法者接踵,許真人非試不納,非緣不收,往來無停,將移穩避。據清乾嘉年間成書的《閩都別記》該書所述,閭山原是一座山,被許真門下二位持杵臼的門徒因不知是法寶而拋棄杵臼,致使‘一座閭山竟被杵臼搗沉水底,變為長江,那長江變為陸地’。從而民間產生‘沉閭山,浮南台,的傳說,還有一個說法是閭山教的本山在福州潭壑一帶江邊,閭山大法院在今南台中洲一帶。
閭山最早的本營應該是江西廬山,而閭山應該是在閩南,道壇中閭山衙稱江州府閭山正堂或江州府閭山法院,而江州府,歷史上為晉、陳、唐三朝之置,治所在豫章(今南昌),閭山法主許遜,字敬之,號旌陽,道壇中稱許九郎,道書中稱許真君,曾拜豫章(今江西南昌)吳猛為師,但後來應該是傳教到閩南,將大本營移到閩南龍潭壑一帶,取名閭山與廬山諧音,並在閩設閭山大道院傳法,在閭山科儀《三元場》請閭山祖師中有這麼一句:原在江州傳正法。證明江州應該只是當初的閭山傳法的一個地方。
武教也叫武場,武職,師教,法教,巫教。王姥教前山教夫人教也屬於武教,武教多手訣和動作的變化,旨在攝妖捉鬼,具有原始巫法、巫術、法術、武術的多種文化品質,禳災保病、除煞收妖,合竹收魂,摸油上刀,煉紅磚,翻岩破硐,大羅山,小羅山,翻九樓都屬武教。文教多做功德道場等旨在超度靈魂或延年益壽,但夫人教科儀也有文科,也叫文場文職,即祈福禳災性的科儀。總的來說武教擅道法者多於文教。
文出:紫雲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