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3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7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75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臺灣民間俗信人是軀體與靈魂的結合,生時軀體所處的世界是陽間,死後靈魂所歸的地方叫陰間,陰間的靈魂俗稱為鬼,人有人的空間,鬼有鬼的世界。有子孫祭祀、供奉牌位的,可轉化成神格的存在,若無後嗣奉祀的,稱為「無緣鬼魂」。無人奉祀的無緣鬼魂,在臺灣民間尊稱為「老大公」或「好兄弟」,其中含有親切之意,也有敬畏之心。
民眾相信人死為鬼,所以祭祖一直是重要的活動,也是慎終追遠、緬懷先人的表現。至於無人奉祀的無緣鬼魂,基於人道的關懷,悲憫其無人奉祀,因此為他建祠,使之有所歸屬,《春秋傳》:「鬼有所歸,乃不為厲」,有所歸之後才不會危害人間。 一般供奉鬼魂的祠廟概稱為「陰廟」,以其非正神、天仙之故。
這些陰廟以性質不同又分類奉祀,通常厲鬼供奉在「大眾廟」,尊稱為大眾爺;因剿賊平亂而戰死者供奉在「義民廟」,以嘉許其義行,在開台初期,清廷經常利用客家子弟剿平民變,所以這種義民廟尤其以客家地區為多;因閩粵械鬥、漳泉械鬥、姓氏械鬥等事件而亡者,則以義×公、×義公等名稱奉祀;凡因修路、建築、遷墓所挖掘出土的無主骨骸,或有無名屍則集中供奉,稱為「有應公」、「百姓公」、「萬善祠」、「金鬥公」、「大墓公」等;如為無主女屍則集中在「姑娘廟」,以示男女有別;海上浮屍則稱「水流公」,如北海岸著名的「十八王公廟」;有些醫院也設有「院公」「院婆」的小祠廟供奉死于院中的無名病患;也有民眾將城隍廟、地藏王廟歸納為陰廟。 供奉這些孤魂野鬼的陰廟,通常在廟後都設有納骨塔、納骨間放置無主骨骸,納骨之處平常重門深鎖,只有農曆七月才會開啟門扉。俗信七月初一是鬼門開啟的日子,凡供奉陰鬼之祠廟,在這一天淩晨,都會象徵性地將放置骨骸的門打開,以示釋放鬼魂出來人世享受百姓的祭祀。
臺灣民間在七月初一傍晚,家家戶戶都會在門外準備牲禮、經衣、冥紙等祭拜「老大公」,為孤魂野鬼接風洗塵。一般路口、屋簷下也安置「老大公燈」或稱「普度公燈」為孤魂野鬼照明。「老大公燈」外型通常是四方型,質料以玻璃製成,可防風雨並可透光。燈上寫著「慶贊中元」、「陰光普照」、「信士×××敬供」等字。
為使孤魂野鬼能安心渡假,自七月初一起,一切驅鬼儀式如祭煞、暗訪、神明遶境等活動一律停止,以避免驚擾到好兄弟們的假期。這些周到的設想,反映出臺灣民間對孤魂野鬼的體貼。往昔自七月初一起各村裏輪流舉行普度,讓好兄弟們每天都能享用民眾的奉祀,同時各村裏也藉普度祭祀,輪番大開筵席宴請親友以同樂聯誼。政府鑒於輪流普度、宴客風氣過於奢侈,乃於民國四十一年規定全國,將普度日期集中在七月十五日,以杜絕輪流宴客的奢靡風氣。
自七月初一起也是民間的禁忌期,所有重大活動從這天開始暫停舉行。因此七月也是房地產、汽車、婚禮、旅行業的淡季。事實上,在現今社會並非所有民眾都相信鬼魂的存在,但民間俗信一旦形成,即成為共同遵循的公約,而且難以更改,因此不相信世間有鬼者大有人在,但鮮有民眾會選在七月結婚、搬家或開幕,因為七月的禁忌已成為臺灣的民俗。即使不相信,也不能犯忌. 有應公廟 有應公類陰廟有「百姓公」、「金鬥公」、「萬善爺」、「大墓公」等種類。有應公廟所奉祀的亡靈,是在修路或建築時所挖掘出土的無主骨骸,且都姓名不詳。這些無主骨骸是在開台時,因人為的械鬥、「番害」、民變或自然的災難,或因瘟疫疾病等而死亡的,是無人奉祀的無緣鬼魂。為使無緣變有緣,而不會危害世間,可得到庇佑和福蔭,故將這些無緣的骨骸集中一起,置於鬥甕中,建祠祭祀,稱為「萬善同歸」。
通常有應公廟在廟前掛有紅披,上書「有求必應」四個字,故稱有應公廟。有應,也就是取其有求必應之意。據說因為有求必應,所以信徒很多,尤其是賭徒更是有應公廟最主要信眾。如果善男信女祈求得到有應公的庇佑,自是無可厚非,但若是為非作歹心術不正者,同樣也可得到有應公的冥助而應驗的話,就未免善惡不分,是非不明了。 大眾廟 大眾爺系為死於非命的孤魂,據說是鬼中的「厲鬼」。《左傳》:「晉侯夢大厲」,其注雲:「厲,鬼也。」古以死而無後稱厲,因無後嗣奉祀的鬼魂,生活無著便成為「厲鬼」作祟害民。
大眾爺和有應公,相同點都是奉祀無主鬼魂,相異處是大眾爺是鬼中的厲鬼,而有應公所奉的則是無主的骨骸。古時民智未開,民眾遇到疾病纏身,以為是沖犯「厲鬼」之故,於是焚香燒紙祭拜,祈求疾病離身。《士喪禮》雲:「疾病禱于厲」,為求平安乃為厲鬼建祠奉祀以安撫亡魂。
文出:紫雲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