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624|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道教喪禮之意義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生活智慧王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6-28 01:23:52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對往生者之尊重與關懷

1.歷史文化傳承、見證。

2.慎終追遠、孝道傳承。

3.感恩、珍惜、體諒。


二. 宗族的團結,養成報本堅毅人格

1.血肉同源的家族凝聚。

2.以身教、言教、養成報本人格:


三.自我生命價值肯定

1.承先啟後的時代使命。

2.人性尊嚴、道德風範之提昇。

3.對生命教育之意義。


四.時下對喪葬禮儀之盲點

1.時空變化、價值觀之認同。

2.宗教之混雜。



※道教喪葬禮儀與民俗禮儀之關聯

(一)民俗禮儀

1.民間族群、群體自發地產生,而又傳承於群體中(包括思想和行動)。

2.它不用法律條文,不靠文史記載、不用科學驗證。


(二)宗教禮儀承襲民俗事象,用宗教教義、思想、儀軌、制度,規劃出宗教之精神象徵、儀範典式,此乃宗教禮儀。

(三)道教乃承黃老之學及諸子百家所好成之宗教,與中華文化共始終,故兩者不可分離。

  

道教喪葬禮儀

【一】臨終處理

1.沐浴、更衣:對往生者之尊重

2.遮神:喪喜有別

3.拼廳:落葉歸根

4.舉哀:為孝道教育之表現

5.門制:對外告白,並表明逝者之身分

6.置腳尾物,燒腳尾紙:突破真靈

(1)道教認為人死後,魂昇于天,魄歸體中五臟,人之生稟以精氣神,氣散則亡;為使死者早脫迂腐之苦,借以火光之氣,使魄喪傾。故曰:「突破真靈」

(2)亦為事親孝道之表現。

7.持念往生咒,以仗道力而超拔。


【二】入殮

1.入殮:亦稱「入木」,應置靈堂及供品。

2.靈堂:道教儀上之特色


(1)靈旛

(2)魂帛(神主)

(3)感神旛

(4)魂身

(5)金童玉女

(6)安奉七星元辰燈


【三】早晚拜飯

表現孝道精神,並以身教準則。

【四】一~七之忌 / 俗稱做旬,教儀稱「屆丁旬,開通冥路」

(1)亡人一七 / 冥府第一宮,泰素妙 廣真 君,秦廣冥王。

(2)亡人二七 / 冥府第二宮,陰德定休真君,楚江冥王。

(3)亡人三七 / 冥府第三宮,洞明普靜真君,宋帝冥王。

(4)亡人四七 / 冥府第四宮,玄德五靈真君,仵官冥王。

(5)亡人五七 / 冥府第五宮,最聖耀靈真君,嚴羅冥王。

(6)亡人六七 / 冥府第六宮,寶肅昭 成真 君,卡城冥王。

(7)亡人七七 / 冥府第七宮,泰山玄妙真君,泰山冥王。

(8)亡人百日 / 冥府第八宮,無上正度真君,平等冥王。

(9)亡人周歲 / 冥府第九宮,飛魔演化真君,都市冥王。

(10)亡人三年 / 冥府第十宮,五靈威德真君,轉輪冥王。

亡人百日,稱哭卒;周歲稱小祥;三年稱大祥;故大祥吉畢,稱寶華圓滿天尊。

偈曰:「天尊哀憫救群速 九夜幽魂盡出離 徑上南宮感受度 普皆同會入無為」故須做忌,開通冥路,超度亡人,來登福境。


一、臨終前之準備:

儀節簡要說明:

1. 拼廳與舖水舖:

病人自知將終,皆會指定以大廳為其「正終」之所,因此病人危急之前,子孫應先將大廳打掃乾淨,準備舖放水舖,俗稱「拼廳」。拼廳後即要舖水舖,以厚木板一張 (六尺長三尺寬左右)用椅子墊高置於廳旁,勿緊靠牆壁,男移龍方(進門之右方),女移虎方(進門之左方),或以神明牌位之方向,男左女右,頭裡腳外。

2. 壽衣:

人死穿以入殮的衣服稱為「壽衣」,當病人危急之前,家屬即應為他準備好。台灣地區之習俗,壽衣算層而不算件(即上衣有裡子即兩層),上衣通是六件七層,褲子二件至三件,白襪黑布鞋。

3. 遮神:

病人以大廳為正終之所,大廳供奉有神明、祖先,一旦氣絕,要沐浴、更衣等,怕對神明祖先不敬(俗稱見剌)必須用米篩或紅紙遮住神明及祖先牌位,俗稱遮神,大殮入棺後再除去。

4.宗教信仰之配合:

一般民間信仰,人死後靈魂乘轎(車)赴陰間要在腳尾供腳尾飯,腳尾燈、燒腳尾香與紙,這些宗教物品等,不須在去世前即準備在家中,但須有所計畫,以免事出倉促,有所失誤,空留遺憾。


二、初終之儀節:

(一)儀節流程:

隨侍在側→舉哀→帷堂→闔扉→子孫變服→陳設腳尾物→易枕→蓋水被→示喪→為鄰居掛紅→

守舖→關貓→買布製孝服→孝誌→擇日→辦理死亡登記→報喪→買棺→成立治喪委員會→宗教

法事→哭路頭→奔喪


(二)儀節簡要說明:

1.隨侍在側:

病人移至大廳水舖之後,子女即必須隨侍在側,不可單獨留病人在大廳,以免病人去世不知是幾時嚥氣,徒留遺憾。  

2.舉哀:

病人一旦斷氣死亡,依俗須於門口焚燒一頂紙轎(車)供靈魂乘用,俗稱「燒魂轎」以大碗公為香爐,焚香拜亡靈,全家大小始舉哀慟哭,儒家重視人倫感情,故以哭泣辟踊以盡其哀,佛教界人士則以為死者去世八小時之內,意識未完全脫離形體,子孫不可移動,不可哭泣。

3.易枕與蓋水被:

子孫用石頭或一支大銀紙做為屍枕,傳說如此子孫才會「頭殼硬」(聰明之意),實則將頭墊高後屍首才會收下巴,不致張口嚇人,而且較不易腐臭。屍身棉被須去除,改罩水被(一大塊白布中綴紅布),用意除覆其形外,也是避免蓋棉被容易發臭。

4.陳設腳尾物:

腳尾處依俗須陳列腳尾飯一碗(露天炊煮),用大碗盛滿,越滿越好,飯上放一粒熟鴨蛋並正插一雙竹筷,供死者享用以便上路,另置腳尾火(油錡仔)、腳尾爐(用碗公盛砂做香爐),並燒腳尾紙(小銀),供死者做盤纏,應慢燒,以免室溫升高。

5.變服:

初終尚無孝服,唯為宜悲誌哀,全身改穿素色衣服。

6.帷堂與闔扉:

惟堂俗稱「吊九條」,即以一全匹白布,用竹竿架吊起,彎九次後將屍床圍起來,目的在隔開內外;同時須將門扉關一扇,以防日月光照射到屍身上。

7.門外示喪與鄰人掛紅:

家有喪事應於門外張貼告示,以白紙黑字寫明「嚴制」或「慈制」或喪中「長輩尚在,晚輩去世時用之」。紅色春聯應以撕除。為敦睦鄰居,應為附近鄰居大門貼一塊紅紙,以示吉凶有別。紅紙於出殯日啟靈後始撕除,並由道士洗淨,貼上淨符。

8.守舖與關貓:

親人死後,子孫哀慟不忍,必須小心看守,孝男夜則席地而眠,稱為「守舖」,守舖除了哀傷親人之死不忍離開寸步之外,尚可預防親人因休克「死亡」復活而乏人急救,有親友來弔時不致無人照應,同時也防止肉食性貓科動物之毀損屍體。

9.請人買布料、製(租)孝服與孝誌:

喪事所用布料以白布為最多,孝服若是自製,則須採購五服(麻苧、藍、黃、紅)布料。

10.擇日與辦理死亡登記:

喪事重忌諱,入木(大殮)、轉柩、落葬等均須選日選時。一般是先看入木時辰,然後才看墓地,後再看出殯之時日。家屬持死亡證書向戶政事務所辦理死亡登記,始能入殮。

11.報喪:

入木時辰看好便可報喪,父喪要報伯叔、姑母等,母喪則要通知外家俗稱「報白」,母舅以外的親戚,可以央人代為報喪,或用電話通報。

12.買棺:

俗稱「買大厝」,父喪由伯叔一人陪孝男去,母喪由外家一人陪孝男去,另外可請一位懂木材之鄰友做陪。棺木,土葬與與火化所用不同。

13.哭路頭與奔喪:

出嫁女聞耗喪回家,離家一段距離即須號哭,且有哭辭,聲極淒洌,俗稱「哭路頭」。凡長輩嚥氣時未隨侍在側之子孫,自外地奔喪回去,必須匍匐入門,表示自己不孝,奉養無狀。

14.宗教法事:
初喪未入殮請道士或僧尼唸經,稱「唸腳尾經」;或者俟入殮時再一併舉行,稱「入木法事」。

15.成立治喪委員會:

本身或子女當中具有崇高社會地位者,死後應由其朋友或長官、同事、僚屬組成治喪委員會,討論及安排治喪事宜。


三、大殮與停殯:

(一)儀節流程:

成服穿壽衣(套衫)→沐浴→乞水→接板→磧棺→放板→乞手→尾錢→宗教儀式→拼腳尾物→

佈置孝堂→捧飯→封釘→打桶→大歛→棺中佈置→辭生→做七→喜喪燈之製作懸掛→訃聞→撰

印→寄送→香奠→答紙→守靈

(二)儀節簡要說明:

1.成服:

昔日有成服儀式,今多省略。客家則至出山前做功德之前才舉行成服禮。

2.放板:

運棺木到喪家,俗稱「放板」。

3.接板與磧棺:

壽板運到離喪宅幾十公尺遠時要暫停,孝男等穿孝服哀號來跪接,俗稱「接板」。接板時為首帶一袋米(內放銅幣,今改用紅包),一副桶箍篾,一支新掃把,米與桶箍放在板上,俗稱「磧棺」,新掃把則用來掃棺,同時孝子每人孝服衣裙都佩許多捲好的銀紙在棺前燒,燒完,棺木才抬進家門,抬棺入屋,要頭先進,俾便入殮時 頭內腳外。

4.乞水:

接棺後隨即乞水,子孫全部穿孝服往大圳溝或河川,為首帶瓦缽、香、四方金、兩枚硬幣、抵水濱,燒香向水神禱告因某人去世,向水神乞水以便沐浴、舀水,不可逆流,尤忌重舀,今人住於都市嫌河水髒或離河太遠,也有人以水桶裝自來水置於露天處以行乞水之禮。

5.沐浴:

乞水返家,旋即舉行沐浴、穿衫辭生,分手尾錢儀式。沐浴,由長子或「土公」以白布沾乞自河川之水,由頭到腳做一比畫,比畫時「土公」須唸吉利話。

6.穿壽衣:

今人大多於未斷氣即為死者穿上壽衣(前已略敘),少數地區仍循古禮於沐浴後行之。為死者穿衣,古代有「套衫」儀式,今已無。死者之穿著,貼身一重必須用白色棉布衣褲,日後撿骨骨色才會潔白,中層隨人穿,外層則昔多用長衫馬褂,今已有人穿西裝。

7.辭生:

此為尚看得見死者容貌最後一次之祭奠,也是死者辭別「生人」階段最後一次祭奠,故名「辭生」。須準備六至十二碗食碗,陳於死者面前,長子站在竹椅子,餘人跪於屍旁,由道士或土公用竹筷代死者夾菜每夾一道便唸一道吉利話。

8.乞手尾錢:

「辭生」後即乞手尾錢,把預放在死者衣袋內的硬幣分給子孫,每人一枚,用白布或藍布穿孔繫於手腕,父死繫於左手,母死繫於右手,帶至換孝為止,象徵死者愛護子孫,留下財產分給眾子孫,另一方面也象徵著責任之傳承。

9.大殮與棺中佈置:

大殮即將屍身置入棺內之稱。通常人嚥氣後廿四小時內擇吉時入殮。入殮時子孫環視,有的子孫親自為之。長子用白布自屍腰提起,其餘子女抱其頭與足,小心放入棺內,此時民俗忌「人影」被壓住,故須注意燈光之光源方向。下墊棺蓆上蓋水被,加枕(中白兩旁紅內裝銀紙、狗毛、雞毛之菱角枕,表示雞啼狗吠死者才能知晨昏),庫錢、生前物品、過山褲及桃枝等。棺底最好先舖蓪草、茶葉等以吸屍汁,亦有置七星板。右腳踏銀紙左腳踏金紙(部分地區正好相反)。

10.封釘與停殯:

屍體安置好後,固定不會移動,並經子孫親友最後一次瞻仰遺容,隨即加蓋封釘,父喪由「族長」主釘,母喪由「母舅」主釘,謂之「封釘」。棺釘分四角四支長釘,天頭中間一支小釘纏五彩布,長釘要整支打入,小釘只略釘一下,即由孝男用口咬起置於香爐。釘釘時要唸吉祥話。如隔三天以上才出葬,停柩在堂,等待出殯,則須「打桶」以防臭味溢出。

11.拼腳尾物、佈置孝堂與捧飯:

打桶後要將腳尾飯,腳尾紙等移走,俗稱 「拼腳尾物」,然後在柩前布置孝堂,以白布遮柩,設靈幃,架遺像,亡者衣服鞋襪置於椅子,置靈桌,供奉魂帛,魂幡,置一對蠟燭、鮮花,設香案、果品、燈火 日夜不熄,備親友之弔唁。自入木起每天要捧飯,有人捧三餐,有人捧二餐,早、晚要捧水供亡親洗手面、洗腳手。

12.宗教儀式:

大殮係喪禮中之重要儀節,大部份人家都會衡酌自已經濟情形,宗教信仰敦聘宗教人士到宅舉行宗教儀式。若舉行宗教儀式則魂帛、魂幡等即委請道士僧尼製作書寫。

13.做七:

「頭七」由兒子辦理,「二七」為小七,「三七」係出嫁女兒負責,「四七」也是小七,「五七」為出嫁孫女祭祀,「六七」也是小七,「七七」又稱「滿七」或「圓七」由兒子辦理有始有終,功德圓滿。現代人由於工商業發達工作忙碌,有將七七四十九天縮短的情形,以縮為二十四天為例,其方式為「頭七」與「七七」各七 天,中間每隔二天為「七」即為二十四天,在居喪期間未出殯前不過節,遇祖先之忌日也不拜。

14.守靈:

未出殯前子孫須在靈幃守靈,夜間則在柩旁敷蓆而眠,俗稱「睏棺腳」。及因生前晨昏定省,不忍讓死者遽爾孤零。

15.香奠與答紙:

死者親友通常會送錢給喪家買銀紙燒與死者,俗稱「香奠」或「楮敬」金額必須單數,切忌雙數,以免重喪。喪家收到香奠,必須答謝,俗稱「答銀紙分」。目前以答毛巾最為通行,而且是收到香奠當時隨即答謝。

16.訃聞之撰印及郵寄:

大殮後,家屬或治喪委員會應撰好訃聞付印,並斟酌情形郵寄有關的至親好友,不應濫發。

17.喜喪燈(大燈)之製作與懸掛方式:

一般家庭在廳堂上懸掛兩盞喜燈。遇喪事加兩盞喪燈。

懸掛方式及意義:

喜喪燈(俗稱大燈),乃懸掛在廳堂之外以示區別,喜喪燈之懸掛目的乃在分別1.停柩在堂 2.出殯後。

四、出殯前之準備工作:

(一)人員之分配


1.大規模喪禮特聘總幹事一名:秉承主人意思辦理出殯當天事務。

(1)會計組:奠品受禮處、親戚受禮處、來賓受禮處。

(2)接待組:簽名處、公奠登記處、貴賓接待。

(3)總務組:禮堂會場之佈置、文書、各項應用物品之準備布置與整理、奠裡後會場之清理、物品採購、 訂購、喪服縫製人員、餐飲管理組。

(4)奠禮組:司儀、禮生二名、報告生平事略一名、致謝詞一名、音響燈光及攝(錄)影及錄音、點釘者、壓柩位:請父母雙全者或福祿雙全者為之。

(5)行列組:督導員及交通維護員一至數名、開導隊、抬柩組及各項儀杖、花車之督導。

2.小規模的喪禮其治喪人員可精簡如下:

(1)聘總幹事一名兼辦總務。

(2)受禮處兼辦簽名工作:一至數名。

(3)奠禮組:禮生二名及司儀一名。

(4)布置組:視實際情形二至數名。


(二)奠禮堂之佈置:

會場以設於殯儀館最為理想,假如是利用喪家附近空曠場地或巷道等則須預先搭蓬,依親友人數多寡與地形寬廣而決定會場的規模。唯靈堂設戶外應避免妨礙交通觀 瞻,奠弔時不得製造噪音及妨礙鄰居安寧,在會場入口處正上方即俗稱「牌樓」,必須有標題,標明逝者之姓名以便賓友辦認,上書字數須依「生老病苦」之例。

◎軸幛之佈置:以佈置在會場左右兩旁為宜。


(1)親戚之靈旌:

佈置在「龍方」由賓友視線為起線,高約一丈,垂直懸掛,其長幼尊卑的順序依親戚上香之順序由內而外

(2)各界首長與公司機關及民意代表之「輓軸」:

直式者懸掛兩旁、中間部份懸掛長官輓額,只要簡單幾副即可,其餘儘量布置在兩旁,如數量多可分上下兩層。以柩為主尊,按中央級、省級、縣市級、鄉鎮級,由內而外排列。

(3)輓聯以相對偶為聯句採直式佈置,其尊卑大體上依配偶、兒(媳)、女(婿)、父母、胞兄弟、侄、孫(媳)、孫女(婿)、曾孫、同鄉、治喪會等順序而排列。

(4)特殊長官之輓額,恭懸在禮堂正中前方。


五、葬日儀節


(一)儀節流程:

家奠→轉柩→公奠→安釘→啟靈→葬列→放栓→安葬→辭客→祀后土→點主→祭墓→返主→安 靈


(二)儀節簡要說明:

1.轉柩:

一般由宗教師(道佛人員)指揮,並由抬柩人員抬之,視喪家場地大小而有三種方式:

(1)直接將靈柩移至禮堂靈案內。

(2)移柩至禮堂靈幃之後面。

(3)若禮堂空間狹小無處可放,則只由抬柩者輕輕移動一下象徵移柩。

由兒子與長孫各執杖與招魂旛恭請靈位與香爐、安靈位於靈堂前中央位置,會場人員應肅立恭迎。原來停柩處置一木炭火爐以除濕取旺,放碗筷若干把(一個兒子一把),另置一桶水內放錢幣,以祈「錢水活絡」,並置一圓形竹器內盛發粿及十二粒丁仔粿(閏年加一粒)以求添丁發財。或加一把箍桶篾以警愓子孫須團結。

※奠禮前之準備:

觀念:


◎ 奠禮應莊嚴肅穆,故孝眷不宜在奠禮進行中嚎啕大哭,以致影響奠禮的次序。依「國民禮儀範例」第十七條:親友之喪,應臨弔展奠,道遠者得函電致唁;奠弔時,應肅穆靜默。故奠禮進行當中不論任何人(包括賓客、葬儀工作人員、樂師等),不可聊天、走動、吸煙,以表示對逝者之尊敬,只有靈前香煙繚繞。


◎所有約雇樂團與陣頭只是供行列用,絕對不可佔用奠禮進行的時間與妨礙肅穆感,不應有「假哭」或「請人代哭」的現象,更不應要求家屬在地上爬行。

◎奠禮務必依訃聞內所定時間進行。不可稱「告別式」(日語),亦不可謂家祭(除服之日始日祭)、公祭(先聖先賢,對國家社會有功之人士始用之)。

◎各項工作人員各就崗位及敦請賓客就位,家屬除兒子與長孫在柩邊準備引爐外,其餘子孫應在奠禮十分鐘前進入會場的最前方席位入座(準備參加宗教儀式)。

◎司儀人員宣佈奠禮開始時間、家奠禮進行時間、公奠禮開始時與禮成發引時間,以便讓親友與工作人員心理有準備。

2.家奠禮儀式:

◎家奠禮時間按內親外戚人數多寡而定,通常以二十分鐘至四十分鐘為宜。

◎依「國民禮儀範例」第四十八條家奠禮其儀式如下:

一. 奠禮開始。

二. 與奠者就位。

三. 奏哀樂(不用樂者略)。

四. 上香。

五. 獻奠品(獻花、獻爵、獻饌)。

六. 讀奠文(不用奠文者略)。

七. 向遺像或靈位行禮(本款之行禮指鞠躬或跪拜,直系卑親屬家奠時行跪拜禮)。

八. 奏哀樂(不用樂者略)。

九. 禮成。



※家奠禮中每一個單元皆以此儀式行禮,既莊嚴又隆重,每一個單位的奠禮時間約一分鐘。

來源:紫雲居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4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1-6-28 03:24:11 |只看該作者
我爺爺之前就是採用傳統的道教儀式土葬!!
足足辦了一個多月!
期中印象最深的~好像是出嫁的姑估們回來時都要在路口就一邊哭一邊爬近來!
再來就是守靈與每個..7好像幾乎整夜都要忙到快天亮
平時呢就在納說說!!阿公生前是積
雖然那段時間大家感覺很累~很久
不過事隔那麼久~那時整個家族好像不管有沒有看過或者是鄰居
每個人幾乎都是出錢出力
我想這也就是台灣人特有的人情味吧
已有 1 人評分SOGO幣 收起 理由
ntyang1961 + 3 您的真誠回覆內容精闢,堪為表率,值得鼓勵 ...

總評分: SOGO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蔡依林我們分手吧.我.,我還是忘不了張柏芝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31 04:2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