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3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7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75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一)道教儀範的起始
儀是儀式,範是模式。在一定的儀注方面所遵行的一定模式準則,就叫做儀範。
道教繼承了中華民族先民們的祭神、祈禳、禱祝等儀式,加以規範化作為宗教活動的定型模式,形成為道教儀範。道教儀范由於歷代大師們的演教所需,歷代都有不同的增、改。從現存《明正統道藏》可以看出道教儀範的“戒律”、“威儀”、“章表”這三大類的龐大著述。一部《靈寶領教濟度金書》,就有八 十一種,二百四十六卷之多。
道教對儀範的興起,是隨道教道的創始而來的,張道陵在教民中實行的“三官首書”和《正一法文》中所說的受護身符及三戒、伍戒、八戒、受錄等。就是道教最初的入教儀式和禱祝儀式。戒律是道教徒的行為守則,奉戒專一,可制止“噁心邪欲”和“乖言戾行”,為證道之階梯。所以道教對“戒律”是非常 重視的。從律壇傳戒的《戒經》中很可以清楚地看出“戒”的重要作用。
(二)道教儀範中的三大類
1、戒律:
祖天師創教時的《正一法文》要求道民們要遵行三戒、五戒和八戒,並說這些戒 都是老 君所傳。“三戒”是皈身戒,皈身於“太上無極大道”;皈神戒,信仰“三十六部尊經”皈命戒,服從“玄中大法師”。這“三戒”即我們早晚功課經後的“三皈依”。也就是王常月祖師在《初真戒》中說的:皈身之後,可以“永脫輪回”,即道寶;皈神之後,可以“得聞正法”,即經寶;皈命之後,可以“不落邪見”,即師寶。“伍戒”是:一不得殺生;二不得葷酒;三不得妄言綺語,口是心非;四不得偷盜;五不得淫邪。簡單說,即殺、盜、淫、妄、酒。《初真戒》說:“凡能持此五戒,精進無虞者,益算延齡,天神護佑,永脫五刑之苦,世世不失人身”。我們道教把這五戒稱作“積功歸根”五戒。“八戒”,據《雲及七簽》卷四十陸修靜《受持八戒》說在五戒之外加上;六不得雜臥高廣大床;七不得普習香油,所為華飾;八不得耽著歌舞,以作倡伎。以上這些戒條是早期道教對教徒實行的戒法,到了東晉葛洪時代道教關於講“戒律”的書已出現了相當多的著述。《抱樸子》中說:鄭隱曾收藏有“道家訓戒書近百卷”。道教在傳授戒律方面很莊重的。道教全真派龍門祖師邱長春開創了全真傳戒制度,傳戒律壇定傳戒秩序為:初真戒、中極戒、天仙戒,稱為“三壇大戒”。“戒壇”中講“戒”的書稱為《戒經》。傳戒儀式是演禮和方丈說戒,是非常莊嚴隆重的宗教儀範。全真十方叢林的“清規”就是為範圍眾遵守戒律的“法律”條文。道教最基本的是行持“五戒”,另有十戒,三百大戒,千二百戒等眾多戒條。
早期道教和以後的天師道教有“授錄”教法,第四代天師張盛從漢中遷回龍虎山后首先建“傳錄壇”。北魏寇謙之創北天師道,把授錄儀式搞得更為隆重、規範。“錄”在早期道教是一種“註冊薄籍”,是道籍登記薄。一但“授錄”即可受到神的保佑,因為一個人受了道錄,就在天神那裏掛上了號,神就要負保佑的責任了。這樣的意義,和近代道教徒“冠巾”、“受戒”差不多。《冠巾科》序言中說:道士不冠巾,三官大帝那裏沒有名字,冠過巾就在天曹掛上了號,就不屬閻王管了。道士受過三壇大戒更是名標三元都會府,九玄七祖皆得度了,即就是受戒不守戒,或墮落成壞人,也只有三官大帝來“算帳”,閻王是管不了的。我們存亡用的寶錄符,是一種薦亡生方超度亡靈離卻獄苦趣憑證,亡靈持此“錄”就是證明他得到“經功浩力”的救拔,持此去超生了。現在正一派還實行著“授錄”制,不過在意義上只起個“道階”的作用而已。
2、醮壇威儀和齋;
“威儀”是齋法典。凡舉行大大小小的宗教活動,都有一定的定規儀式,講這種定規程式儀范的經書叫做《科儀》。我們常說“按本宣科”,就是按照定式舉行科儀。“威儀”包括醮壇中的一切陳設和舉止行動。要求全部符合齋法典式,叫做“如儀”。
“醮”是做法事或叫做道場。“齋”是“戒”的另一種行持,通常把“齋”“戒”連稱,如“齋戒沐浴”等。在“建醮”之先,也就是在舉行法事之先,要素食,要清心,要潔身,這都是“齋”的內容。一般來說“齋”是“醮”前的個人“身心潔淨”程式。“齋”還有另一種內容,即在某些日期吃素,可以得到福報,如“三元齋”,即農曆: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月十五日,為上元、中元、下元齋日;又如:“庚申齋”、“早子齋”,是在“六十花甲”的庚申日、 甲子日為齋日。又如:“本命齋”,即在自己的生日那天為齋日。還有很多齋日,不一一枚舉了。修這些齋日是為瞭解冤,拔罪、祈福、禳災、保命、延壽等。“齋”的再一種內容是用“醮”的儀式舉行,主要是為生者懺罪祈罪祈福,為死者追薦超度,如“黃錄齋”、“金錄齋”、“九幽齋”等等。這些“齋醮”儀式,已多失傳,解放前杭州玉皇山辦過幾次“金錄齋”,杭州、上海叫“打金錄”這種道場是非常隆重莊嚴的,光是念經的壇,就有好,一是都壇(即上表奏章的總壇), 二是度人壇,誦《度人經》;三是皇壇,誦《高上玉皇本行集經》;四是諸神壇,供奉幾百位神位。“金錄齋”至少要做七日道,道場科儀計有:開壇、取水、蕩 穢、請聖、祀灶、楊幡、宣榜、上大表,放焰口等等法律。
道教的“齋醮儀範”早在祖天師創教時就有了,《天宮章本》是最早的齋醮儀範。北魏冠謙之《雲中音誦新科之誡》、《圖錄真經》、是北天師道的新齋醮科儀。南北朝陸修靜整理三洞經典輯錄編撰的《 陸 先生道門科略》、《太上洞玄靈寶授度儀》、《洞玄靈寶齋說光燭戒罰燈燭願儀》、《靈寶道士自修盟真齋 立成儀》、《金篆齋儀》、《玉錄齋儀》、《九幽齋儀》、《解考齋儀》、《塗炭齋儀》、《三元齋儀》等,可以看出,道教的“齋醮科儀”到的南北朝時,已形成為一門龐大複雜的專科了。唐末五代初的杜光庭,號 廣成 先生,是集道教儀範的大成者,他所留下的《靈寶文檢》和《廣成集要》一直是我們今天寫表文,牒劄的範本。道教“齋醮科儀”到了宋代發展到了鼎盛時期。宋代皇帝動不動就舉辦“羅天大醮”、“三百六十分羅天大醮”、“黃錄醮”等,這些醮法儀式今天雖不知,但可以想像一定是宏大的場面。明代皇帝最喜本醮、據《明史》記載,明代有:萬壽醮、安神醮、生辰醮、祈年醮等醮法。
古代道教舉行“齋醮”的場所叫“壇”。壇的形式是什麼樣,據《魏書·釋老志》所截寇謙之壇是:“重壇五層,道士百二十八齋肅祈請,六時禮 拜”;《隋書經籍志》說:“為壇三成,皆置綿絕以為限域,傍各開門,皆有法象”。由此看來,古代道教“醮壇”當是露天設置,到了後代才變露天而在殿內設壇 了。
道教“醮壇”之制,最早是正一天師創立的,漢末(一說晉永嘉間:西元307—312)第四代天師張盛再返龍虎山,于祖天師煉丹處建“傳錄 壇”,每於三元之日傳授法錄,是為“正一宗壇”,印用“陽平治都功”玉印。東晉時南嶽 魏 夫人(華存,聖號稱“雲霞玉女大法教主南嶽 魏元 君開玄道濟天尊”) 的弟子楊羲、許謐在茅山創建了“上清宗壇”,宗壇九層,印用“九老仙 都 君印”。葛玄一派,傳出的《靈寶經》,到了陸修靜給以增修,撰齋儀多種,使靈寶之教大興這一派於江西清江縣闔皂山,葛玄成道處傳“靈寶經錄”建“元始宗壇”,用“元始宗壇印”和宋徽宗賜給的“元始萬神”銅印。以上三處壇場,統稱為“三山符錄”,是道教最早的“醮壇”。全真派興起後,繼承了道教傳統的“醮壇”之制,如元代修建白雲觀時,首先建起了原來的“虛皇壇”,全真派做道場的“壇” 稱為“混元宗壇”,印用“道經師寶”印;方丈傳戒的律壇,稱為“玄都律壇”。
3、章表;(表奏類)
“章表”是向神表達所懇求的申奏文書,或稱作“青詞”,因為古代寫這種書要用青藤紙寫,故叫做“青詞”,或稱“綠章”。青詞文體多為四六句 法,《四六金書》就是個表文範本。古代文人有不少善長青詞的,如明朝的嚴嵩就是個以善為青詞而得到皇帝常識的人物。章表`的用法亦有不同場合,對道教最高 尊神所呈進的叫“上表”,一般神位叫“上疏”。
道教儀範可把道教敬神,念經以及道人們的行、住、坐、臥統統包羅在內,總之,舉凡行為都有規矩可循,這些規矩統屬儀範範疇。以上都是屬於“威儀”一類的儀注。
來源:紫雲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