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3-24
- 最後登錄
- 2022-6-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7051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21066
- 相冊
- 1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烏茲別克第二大城:
撒馬爾罕是烏茲別克的第二大城,也是中亞最古老的城市,Samarkand突厥語為富庶之地,坐落在海拔710公尺的澤拉夫尚河谷地,人口為50.5萬,東北至塔什干的鐵路距離為270公里,南至阿富汗國境為公里,此為絲路西段(北路)必經之地,為印度、波斯、突厥、中國等商賈交流買賣重鎮,漢代曾稱此地為「康居」,故融合了印度、伊朗、蒙古、中國及歐洲文化。
撒馬爾罕是中亞最古老的城市之一,西元前四世紀名為馬拉坎達,曾為索德候國的都城,西元329年被亞歷山大帝攻佔,當亞歷山大進入撒馬爾罕時,忍不住的稱「除了比我的想像來的更美麗外,其餘我所聽到有關撒馬爾罕的傳說都是真的」。
從六至十八世紀先後被土耳其人、阿拉伯人、蒙古人和伊朗人所佔領,1868年併入俄羅斯帝國,1924至1930年為烏茲別克加盟共和國的首府。
十一世紀時,撒馬爾罕開始築城牆防禦,街道從市中心向六座城門輻射,俄羅斯佔領後拆除了城牆和城門,迄今全城還留有十四至十七世紀的清真寺與陵寢。在一八七一年開始,古城分為舊城與新城,新城區全是蘇維埃式的建築,如俄羅斯劇院、綜合大學。
撒馬爾罕的古蹟多是帖木兒時期的產物,更早的歷史遺跡幾乎全遭蒙古人破壞吳遺。在此之前印歐民族伊朗系的栗特人在城式的東北方的阿發拉西瓦山丘上建立了以拜火教為主的城池,在撒馬爾罕博物館中,可一賭七至八世紀,栗特人的壁畫之美。
由於撒馬爾罕為處絲路上,古蹟林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它列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的保護名單中。天青色的圓頂建築、精緻的花樣彩瓦、玉質碑墓、大理石欄柵,以及白金似的棉花田,襯托出撒馬爾罕如夢幻般的美麗。
蒙古西征的戰地
到烏茲別克去當然不能不遊撒馬爾罕(Samarkand),這個古老的城市在中亞絲路上大大有名。由布哈拉到撒馬爾罕,走的是中亞古絲路。昔日蒙古三次西征,第三次時,序列兀曾打到這裡,因此,走一段古絲路,感受一下昔日的風情是在所難免的。
現今由布哈拉到撒馬爾罕的一段路,已不再是風沙漫天的大漠,沿路都有樹木,道路建得非常好,號稱「皇家大道」。半途上見一遺跡,乃是昔日商旅途經的驛站,只有一座酒店的門牆,左右有馬房及水井的遺址,亦可以停車稍歇。有店子出售串燒羊肉等,大晚羊肉蕃茄湯也是當地人的美食。
撒馬爾罕的城市很整潔,市內交通也很方便,的士、巴士、汽車都有,收費很便宜。那兒最宏偉的建築稱為列基斯坦廣場,由三座巨大的神學院組成,三座神學院名為兀魯伯、提拉卡利及希爾多爾,分佈成品字形,它們分別建築於15及17世紀,藍藍的牆磚拼砌出不同的圖案,美艷無倫,正中的清真寺內更有金碧輝煌的裝飾,令人驚嘆。每一作神學院中都有房間分列三面,正中有中庭,氣勢宏偉。光是走一次這三間神學院及清真寺都要個多小時,其廣場亦甚大。當地的人結婚亦會來拍照,已示喜慶。
帖木兒並非元人的後代
撒馬爾罕是昔日帖木兒帝國的興盛地,帖木兒死後也葬於此。來到撒馬爾罕當然得去帖木兒陵,此陵建的十分宏偉,碧藍的瓷磚亦鑲的極為工整。陵上的房廳可以參觀,並有圖片及文獻等陳列介述帖木兒王朝的歷史,陵內的地宮也可沿甬道下去參觀,內葬帖木兒及其子孫等。早年帖木兒的墓曾被發掘,並作過科學驗證,證明他並非元人的後代,又依其頭骨來繪畫。
現今街上所見不少帖木兒的造像大抵也據此而來。相傳帖木兒的王后很漂亮,如今,撒馬爾罕市上的比比哈老母清真寺就是為她而建的。寺前有石刻可蘭經,回民視為聖物。寺外有市集,人多往來,出售的香料、乾果、酸奶等甚多,烏茲別克人的主食更多,隨處可見。
撒馬爾罕自古以來都是歐亞的陸橋,古蹟與墓葬也特別多,市郊的沙基政達墓群就是有名的歷史景點。車子駛到山坡之下,遊人還得沿山而上,才可看到夾道的墓群,墓的內外都有藍色花磚砌成圖案,墓的格局就個個差不多,都具備伊斯蘭教的特色。其中有一個是穆罕默德姪兒的陵墓,內裡有裝飾亦十分美麗。
撒馬爾罕的天文台十分有名,名為兀魯伯天文台。兀魯伯是帖木兒的孫兒,相傳他精通天文學。如今的天文台建在一山坡上,裝了一座巨大的六分儀,用以觀測星位,旁邊有博物館介紹中亞地區在天文學上的種種成就。在另一台地上,亦有座博物館,乃是地下文物發掘的遺跡,如今建成博物館,內裡陳列了7世紀的陶瓷文物等,亦有拜火教的祭壇,可以一觀。
撒馬爾罕每天都有飛機往塔什干,機程不過一個多小時,遊客回到塔什干,就可以乘機到莫斯科、德里或曼谷,十分方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