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7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468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侗家沒有品說的習慣,卻有常年吃油茶的習俗。只要去過侗鄉的人,都忘不了那清香爽口、填飢解渴、脆甜味濃、別具風味的"煮油茶"。 清明前後,風和日暖,草發清香,茶抽嫩芽,正是採摘春茶的好時節。每年這個時候,都柳江畔、苗嶺山旁的侗家姑娘都會背上口袋,三五成群,一邊唱著山歌,一邊把采下尖嫩細小的茶葉放入袋內;有時興起,還會隨手摘取一片樹葉放入口中,吹奏侗歌曲調。那悠揚的歌聲和婉轉的曲調,隨風蕩漾在山坡上空,給人一種浪漫、抒情的感受。
侗家所采的茶,有采自栽培的茶樹,也有采自山上自生的野茶樹,品種繁多,如粗茶、細茶、大葉紅果茶、節骨茶、刺茶、苦茶、甜茶、八擔紫葉茶等。採摘的茶葉,先用開水略燙一下,使其柔軟,然後把它塞入蒸糯米飯用的木甑內,用手壓緊,約一寸厚時就可隔著一層絲瓜布,再繼續煮,自然粘合,取出曬乾或晾乾,所形成的像盤子一樣的茶餅,就成了侗家常年儲備的"煮油茶"佐料了。
"煮油茶"侗語叫"記協",一般每天吃兩次。第一次是清晨出工前,第二次是下午收工後,連同正餐共四頓。農忙之時,常常送到工地上去吃。侗家人非常好客,如遇客人到家,隨到隨以"油茶"相敬。煮油茶由家中主婦操作。四方形的火炕上,架著一口鐵鍋,待鍋裡的茶油滾滾,將曬乾的糯米飯粒(有的地方叫陰米)放入鍋內,立即撐腰膨脹,形狀如金球。米花炸好,又炸黃豆或花生。然後往鍋內放入一把 米,炸焦時從茶餅上撕下茶葉一起炒拌片刻,聞到香味,立即衝入冷水滾開一陣,再用自製的竹篾漏勺過濾,味濃的油茶水即成。這時候,主人視在座人數往矮桌上擺碗筷,每個碗裡放入一勺油炸米和一撮黃豆或花生,衝半瓢油茶水,連同筷子一併遞給客人,說:"請吃茶",但第一碗必須首先遞給在座的長者,或上賓,以表敬意。客人吃完後,將空碗遞還主人,主人依次擺在桌上。吃油茶的人即使有十個八個,主人絕對不會把茶碗遞錯,因為主人在桌上排列空碗時,心中是有數的。
第二次往碗裡加入切成小片的 粑、糯飯、 飯、熟紅苕等食物,面上放米花、黃豆、泡入茶水後,依次又遞給每個客人,再次說:"請吃茶",如此三番五次。客人如果吃飯了,就連同碗筷遞還主人,或放在桌上,表示不吃了。主人客氣,勸你再吃一碗時,你就說:"我只吃一點茶了!"那末,主人就只在你的碗裡放些米花和黃豆。侗家的這種吃油茶禮俗,即文明,又禮貌。
這種"煮油茶",吃在嘴裡,甜香酥脆,喝入肚內填飢解渴,還可治療輕微的感冒、瀉肚等疾病,起到提神醒腦、消除疲勞的作用,是侗家必不可少的常年飲料.
來源:中國茶葉知識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