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539|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臺灣道教源流 [複製連結]

SOGO超級版主

終身義工

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Rank: 17

論壇特頒成就勳章 超級版主勳章 發帖狂人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IQ博士勳章 星座之星勳章 SOGO搞笑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發明家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暢飲達人勳章 拈花惹草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7-14 01:13:16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道教是傳入臺灣最早的宗教。據有關文獻記載,早在唐代中葉就有道士進入臺灣。
傳入臺灣的道教以正一道為多。由於正一道主要以符籙科儀為主,所以臺灣道士重醮儀,以持戒清修的全真道士罕見。臺灣正一道士又分紅頭師公和烏頭師公兩種。紅頭師公著紅道冠用紅布包頭,以掌加持祈禱為主,主要度生,下有三奶派、金天派等。烏頭師公著黑道袍用黑布包頭,以掌握葬祭為主,度生也度死,下有瑜珈派、靈寶派、老君派、天師派等。烏頭師公與紅頭師公相比較,"烏頭師公較重視整套的儀式,不論科儀、唱腔、動作、服飾、音樂等極為注重與講究,而紅頭師公則不受章法所局限,斷章取義只取部分科儀,且常與乩童搭配,畫符派藥,調符派藥,調神安營與祭煞除災"(1)。而無論是紅頭師公或烏頭師公,大都由福建傳入。正如《光復前道教在臺灣的發展狀況》一文所言:"烏頭師公大由泉州與漳州傳入,……紅頭師公則受閩影響甚多"(2)。曾在閩台兩地做過深入調查的法國遠東學院研究院院士勞格文認為:"臺灣北部正一派道士來自漳州,南部靈寶派道法多傳自泉州"(3)。臺灣著名道教研究者劉枝萬認為:"臺灣的紅頭道士,首先是劉厝派在清代初期就已經由劉師法從福建漳州傳入臺灣北部,林厝派相當晚,大約在一百五十年前才由林章貴從漳州傳入。從這種傳播過程來看,可知其源淵在閩南"(4)。為了加強對臺灣道教的管理,清代乾隆臺灣負責掌管道教事務的道會司和嘉慶時期的道會司,都是從閩南來的。

福建道教對臺灣道教的影響,最主要表現在兩地道士法師的道場科儀基本一樣,特別在閩台道教主要教派,更是關係密切。如三奶教曾為臺灣道教主要教派之一,在臺灣有很大影響,一些其他派別,尤其是臺灣南部的道士,不但模仿閭山派的生動科儀,而且也在執行科儀時在頭上綁紅布。臺灣南部的烏頭道士也如法炮製,以增加他們科儀的內容(5)。據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薩索介紹,道教於1590年開始傳入臺灣,傳教者是出身福建漳州的閭山三奶派道士,當時傳道于台南(6)。三奶教以陳靖姑為神,配以義妹林九娘和李三娘,合稱三奶夫人,而陳靖姑的師傅,相傳是閭山的許真君,其法術為閭山正法,故又稱閭山派。三奶教的發祥地是福州,後流播福建全省,直至傳入臺灣。英國人約翰・坎普耳士曾在臺灣北部閭山道場進行考察,觀察了閭山派道士所主持法場儀式的全過程,撰寫了《臺灣北部閭山道士們法場科儀的演練描述》,詳細記載了閭山派道士驅邪療病過程,其極為繁雜的科儀,整整持續了一整天。觀其整個過程,神壇後面掛著三幅三奶派的守護神陳靖姑、林九娘、李三娘的神像,整個過程雖然已混雜了一些其他教派的科儀,但其閭山科儀的特點還是鮮明的,如在請願書被宣讀同時,閭山科儀的跑法開始執行,這是一種可以使惡靈妖怪逃走的法述,即用三條長約一碼的白布卷成軸狀,上面用紅色顏料繪上有關勇士圖像。念誦咒語之後,將三條步軸拖瀉於地,使所繪圖像出現,透過念咒與法像的步驟,畫像的神力作用開始發揮鎮邪作用。此外,整個儀式過程中的"啟聖"、"安灶"、"安井"、"申奏文狀"、"敕符"、"五碗卦"、"滾火席"、"驅邪"、"拜外陰"等,與今日福建閭山派道士所行科儀仍有相似處,有些名稱叫法可能不一樣,如臺北"五碗卦"在福建稱為"開五方",但內容有不少是相同的。法國勞格文1987年在閩南漳州調查時,走訪了一位三奶派的道士,他所進行的趕鬼祛邪的法事為:請神將、召神驅邪、敕符、淨身、洗保身、上鬥驅魔、淨宅、淨油火、發罡、驅鬼、請神、謝壇。可看出與臺灣閭山道士的法場科儀有脈承關係。如"驅邪"儀式中,都要靠召喚"五方神兵"或"各界諸神"來抗邪,並予以犒賞。

除了閭山三奶教派外,臺灣還有許多教派與福建也是一脈相承。如勞格文在調查了漳州的道教後指出:"閩南語地區專門做喜事的靈寶派道士、平和縣山格鄉的蔡天麟道士,他的道場科儀全套,與泉州、漳州,或台南的靈寶派道士的科儀全書全部相同。(7)"烏頭師公在開眼、安胎補胎、起士收煞、送瘟神、收驚、催生、送外方、建醮、謝平安、做三獻等法事中,可明顯看出泉州、漳州道教科儀的影響;紅頭師公在消災除厄、豎符、起士、補運、做司、押煞、安營等驅邪避煞法術時,也可明顯看出福建道教的影響。

臺灣道士法師從事各科儀時,其依據的各種科儀本,絕大多數是由福建傳入。法國漢學家施博爾多年在台從事道教科儀各種抄本的收集與研究,掌握了大量的臺灣道壇傳本的情況,在《臺灣之道教文獻》中,將其分為十四類,即:1、經;2、寶懺;3、清法(祈安醮);4、清法(禳災醮);5、清醮文檢秘訣集成;6、幽法(九幽、十迥、黃纂等齋);7、幽法(血湖等齋);8、幽法文檢;9、幽法煉度戲劇等;10、授纂法;11、普度;12、雜法拜鬥;13、俗文(閩南語)法事;14、其他。施博爾認為這些抄本可能是宋代泉州道藏的複寫(8)。由福建傳入臺灣後,成為臺灣道士世代相傳的範本。美國宗教學者蘇海涵以臺北莊、林、陳、吳諸家世傳科書法訣秘本為主,編輯成《莊林續道藏》,並根據道士的祭祀儀式及所使用經典的來源,將其分為四大類:1、金纂、2、黃纂;3、文檢和秘訣;4、神霄或廬山。臺灣清華大學王秋桂教授認為"施博爾與蘇海涵都是長期從事臺灣道教研究的田野調查工作者,因此在道書的篡集編定上,能結合道教傳承與實際演出的情況。(9)"福建師範大學蓋建民博士研讀了《莊林續道藏》,從經卷的內容、刊印人和助印人的身份,及齋醮儀軌文書等方面,具體說明瞭收在《莊林續道藏》中的許多經卷是直接從福建傳播到臺灣的,印證了閩台道教的歷史淵源關係。(10)日本人大淵忍爾彙編的《中國人的宗教儀禮》中道教部分,不僅收錄了台南正一派道士陳榮盛的抄本,並配合田野調查,對臺灣的道教儀禮作了整體說明,還附有各種科書文檢秘法。全書內容如:"臺灣的道教和道教儀禮概況"、"關於臺灣道教儀禮的一般共通的事項的說明"、"醮的儀禮"、"奏職的儀器"、"功德的儀禮"等,將其與福建道教科儀對照亦可印證閩台道教的淵源關係。對閩台兩地道教科儀的整理、發掘、出版,無疑將進一步推動閩台道教關係的研究。

閩台道教的交流,還大大促進了閩台雕刻工藝的交流和發展。

隨著道教的傳入,各種神像的需求量也劇增。臺灣雕刻神像的師父,主要從福州、泉州、漳州渡海而來。如福州人開的有代表性的和成軒,位於台南市民權路,福州人以軒為店號,廣收徒弟,為講究效率,神像常採用分工,每個徒弟各自負責一部分,最後由師父總成。福州派的神像雕刻生動活潑,男神孔武有力,兩眼圓睜。泉州人開的有代表性的店如位於台南市神農街的西佛國店,為世襲之家,首創了以陶器用的陶土做成的黏土神像,臺灣各地許多大型泥塑神像皆出自西佛國店。泉州派神像面目安詳,自然,端莊,線條流暢。泉州人開的另一有代表性的店為位於台南市民權路的承西國店,其主要雕刻供家中供奉的神像,線條沉穩、優雅端莊。福建前往臺灣的神像雕刻師父,都要在雕刻時經歷許多複雜儀式,旨在使神明住進已刻好的形體之內,使神像有靈氣。其過程儀式主要有三個階段,即:
【1】、決定神的大小及姿態:通常由乩童來指示其所要刻的神之姿態,若乩童指示的樣子不太好,可以溝通加以改變。神像大小先約略訂為二尺或三尺,然後以平安尺來決定神像確實的尺寸。
【2】、入神儀式:神像雕刻進行至粗坯時,選定一良吉時,點香祭拜,並將虎頭蜂或金、銀、香火等(依顧客之決定)塞入神像背後預先挖好的洞內,以土塞緊,不再取出。此儀式的目的是欲借虎頭蜂、香火等之靈氣,灌入木雕神像中,使神像亦有靈明之氣,發揮護佑人們的作用。
【3】、開眼儀式:由烏頭道士主持,依"開眼科儀"作法,如此,神靈才會進入神像中,神才會靈聖,此後即可供百姓奉禮祭拜(11)。今日臺灣許多道教宮觀中的木雕神像,許多是從閩南運去的,筆者在宜蘭縣冬山鄉的三清宮考察時,據管理宮觀人講,新進大小約幾十個神像,包括桌案,都是從閩南購進的。筆者今年又至三清宮考察,發現泉州清源山的老君像,被仿造縮小後建在三清宮旁,其神態之逼真、形態之惟妙,幾可亂真。

臺灣區域性的道教神仙信仰,大多由大陸(特別福建)傳去。有代表性的如莆田湄洲島的媽祖信仰,自1592年於澎湖馬公建造了天后宮後,迅速成為臺灣住民供奉道教神中信仰人口最多的神明。再如王船信仰源於泉州,保生大帝信仰源于同安,清水祖師信仰源于安溪,開漳聖王信仰源於漳州,廣澤尊王信仰源於泉州,五福大帝信仰源于福州,靈安尊王信仰源于惠安、南安、晉江等地,慚愧祖師信仰源于平和,法主公信仰源於永春、安溪等地。臺灣道教中許多全國性神明也是福建傳去。如玉皇大帝信仰在臺灣相當普遍,其各宮廟祭祀活動的習俗,都從閩南傳過去的。又如北極玄天上帝在臺灣信眾甚多,其位於南投的"受天宮",為明末清初由福建李、謝、劉姓諸人傳入。再如關聖帝君(也稱關帝、恩主公),在臺灣有眾多信仰,最早是由福建東山傳入。

臺灣許多道觀與福建道觀關係也很密切,據福建省道教協會林舟道長告知,福建道協擬編纂一本反映閩台道教淵源的畫冊,希望此書的出版有利於進一步促進兩岸的溝通和瞭解。   

注:  
(1)吳季晏:《光復前道教在臺灣的發展狀況》,丁煌總編《道教學探索》(臺灣)1989年12月,第322頁。
(2)同上,第321-322頁。
(3)勞格文:《福建省南部現存道教初探》,《東方宗教研究》(臺灣)新三期,第149頁。
(4)劉枝萬:《臺灣的道教》;〔日〕福井康順等監修《道教》(第三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143頁。
(5)約翰・坎普耳士:《臺灣北部閭山道士們法場科儀的演練描述》丁煌總編《道教學探索》(臺灣),1989年12月,第265頁。
(6)〔日〕窪德忠著:《道教史》,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7月版,第294頁。
(7)勞格文:《福建省南部現存道教初探》,《東方宗教研究》(臺灣)新三期,第151頁。
(8)施博爾:《臺灣之道教文獻》,《臺灣文獻》第17卷,第3期。
(9)王秋桂:《中國傳統科儀本彙編序》,新文豐出版股份有限公司(臺灣),1996年11月版,第2頁。
(10)蓋建民:《清代閩台道教關係考略》,福建師範大學閩台區域研究中心《閩台關係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0年8月。
(11)黃天喜、胡俊媛:《台南西佛國、承西國及和成軒神像雕刻店採訪紀實》,丁煌總編《道教學探索》(臺灣),1989年12月,第336頁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21 12:09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