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73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468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茶葉的商品包裝應儘量減少開封包裝的次數,最好製作完成後一次包裝,直到消費者打開享用,傳統的散裝茶做法是工廠製作完畢後以大布袋或大紙箱送至門市,門市將之倒入大茶桶,取一部分到小茶桶擺在架子上賣,客人買時從小茶桶內取一些出來,以小紙袋或塑膠袋裝給客人,客人回家後將之倒在罐子內,沖泡時再從罐子內把茶取出。茶葉經過這麼多次的撥弄,吸濕吸味破碎難免。除了品質難於保存外,散裝茶還有一項缺點,就是生產單位無法為茶的品質負責,生產單位出廠時一兩一百元的茶,銷售單位若將之標示為一百二十元,它就變成了一百二十元的茶,管理不良的業務員若將它賣成一百五十元,出貨單位也只有背品質不良的黑鍋。所以只有把茶包裝成使用時需的大小與型式,而且做好商品標示,才是利於茶葉品質與行銷的做法。
第一類的茶商品包裝成可以直接沖泡的小茶包,浸泡所需濃度後把小茶包提出丟棄。這種包裝源起於碎形紅茶,因為碎形茶才可以上機器自動裝填自動包裝,由於這類包裝確實方便了喝茶,所以不久即擴展到花茶與烏龍茶類,但必須利用細碎的茶葉或特意將之剪切成角狀,這種作法很不利不發酵與部分發酵茶的品質,所以普及度不大。這幾年有了大轉機,只要茶葉揉成較緊結的球狀,而且枝葉都以分離,可以有機器自動裝填與包裝,產生所謂立體袋茶或原片茶包的新型小袋茶,這種包裝方式大大方便了部分發酵茶與不發酵茶的飲用。
第二類的茶商品包裝是小包裝,將茶以100公克、300公克、600公克等不同的份量裝於罐內或袋內。這類包裝有人加以抽真空,或抽真空後再沖以氮氣,甚至於綠末茶還要求在攝氏0度以下保存。這類包裝方式是針對短期飲用的情況,如果是可以陳放的茶葉,也就是陳放後品質不致劣變的茶葉,不必抽真或充氮包裝,開封後也不必放冰箱冷藏,只要在包裝上提醒消費者使用後應防潮防異味防陽光即可。
第三類的茶商品包裝是大包裝,將茶以三台斤、五台斤或一公斤的量以罐裝的方式銷售。這類包裝是針對陳放的目的而來,所以茶葉必須處理到可以陳放的狀況,這時的棈制處理是很重要的,尤其是葉茶類枝葉分離。罐子的耐用度要高,防潮防光效果好,罐口緊密度適中,防潮但能透氣。
包裝上標示除商品標示法所要求的專案外,最好能將茶葉的狀況作一番敍述,包括茶名解說與茶性解說,茶名解說就是一般的商品名稱,如龍井、清茶、凍頂鐵觀音、茉莉花茶、洛神紅茶...等,茶性解說包括:發酵(如不發酵、輕發酵、中發酵、重發酵、全發酵、後發酵)、揉撚(如輕揉撚、中揉撚、重揉撚、緊壓)、焙火(如不焙火、輕焙火、中焙火、重焙火)、注(如熏茉莉花、調蘋果香、2000年春、1995年存)...等。
來源:中國茶葉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