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11-16
- 最後登錄
- 2024-4-1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390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5164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祭祀城隍的由來已久,相傳源起於周禮的八臘之祭,清代的城隍地位更遠高過地方官,城隍威權遠在陽官之上。城隍信仰自古迄今始終是民間信仰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城隍由自然之神演變為人格神後,融合道教經典,成了幽冥世界的審判者,更加深人們的敬畏心裡。
建於清乾隆十三年(西元1784年)的新竹都城隍廟,為台灣最大之城隍廟,也是「官階」最高的城隍神祇。都城隍廟最早原屬縣城隍,至清朝時由光緒帝依清朝曆法親封其為都城隍「威靈公」,特納入官方祭典的廟宇,並訂每年農曆七月十五日[中元普渡]為出巡日,出巡遶境為百姓消災解厄。新竹都城隍的威望與靈驗,新竹人有目共賭。台灣的苦難與成長,祂是個主要的見證者。
新竹都城隍廟的各項信仰活動及慶典,一向相當熱閙而且規模亦較恢宏,在歷史文獻、官方檔案及日治時期報紙中有詳細的記載,而其中元普渡是竹塹城一年中最熱鬧的活動,城隍賑孤遶境更將活動帶到最高潮。
「竹塹中元城隍祭典」每年於農曆七月盛大舉辦,除吸引數千信眾及來自全省各地的友廟參加外,由於新竹都城隍廟之分靈廟,遍及台灣南北,亦都會受邀回祖廟來讚境,所以新竹都城隍並不是侷限在新竹的神明,也因而民間以「新竹城隍,北港媽祖」這句話來形容南北二大寺廟所具的地位。
現今,我們在竹塹城能有幸見到「駐駕北壇」、「夯枷解厄」、「查夜暗訪」、「鄭厝貢燕」等遶境賑孤儀式,都依傳統古禮進行,是經過120餘年先民傳承及結合中元普渡演變的結果,深富文化內涵、地方特色及民俗意義,彌足珍貴。
本廟為保存傳統民俗藝術,期藉由中元城隍祭典活動辦理,透過政府協助保
存,以及廣大民眾的熱烈參與,在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文化資產總管理處籌備處的支持下,使珍貴文化資產能流傳後世。茲就新竹都城隍廟農曆七月的各項重要活動臚列如下:
1. 農曆六月十二日 (國曆7/12) 陰陽司公出神龕
2. 農曆七月 一 日 (國曆7/31) 開虎(鬼)門、陰陽司公移駕北壇、「夯枷、脫枷」 註:6月起即可向本廟登記夯枷
3. 農曆七月十二日 (國曆8/11) 城隍爺出神龕
4. 農曆七月十三日 (國曆8/12) 查夜暗訪(夜巡)
5. 農曆七月十四日 (國曆8/13) 迎路關、2011武力100憾風城
6. 農曆七月十五日 (國曆8/14) 奉旨遶境賑孤、鄭厝貢燕
7. 農曆七月十六日 (國曆8/15) 外庄遶境出巡
8. 農曆七月十九日 (國曆8/18) 城隍普渡北管子弟戲公演
9. 農曆七月二十日 (國曆8/19) 城隍爺入神龕
10.農曆七月二十九日(國曆8/28) 關虎 (鬼)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