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章隱藏的內容
民雄鄉先民於清初由大陸的福建、廣東兩省移民而來,當時瘟疫盛行,先民求醫無門,為避禍求福訧建廟祭拜;因此本廟創建於清順治年間,距今三百餘年,目前巳
列入三級古蹟。
但在民國前五年,因七級大地震,廟宇整個傾圮毀壞,於民國十二年地方信眾集資復建,並將香火鼎盛的大士爺廟、慶誠宮、開漳聖王廟、開台聖王廟等四座主神合祀。
但當時日本人巳佔據台灣,在皇民化的政策下,不准以原名大士爺廟復建,鄉民為完成復建心願,遂用慈濟寺之名,但坊間老少則仍以大士爺廟稱之,直到民國七十四年,由何木通先生提議,七十六年六月正名為大士爺廟。
大士爺的由來,據說清朝的嘉慶皇帝遊台灣到打貓郊外,見有一筆架山,他說:有豎筆架出帝王,倒筆架出大士。
言畢然出現一大士跪地謝恩,因此尊他為大士爺,嘉慶皇帝並借宿廟內,待其回京後便派遣著名建廟師傳,並御賜建廟資材修建廟宇。
每逢七月普渡,盛況空前,牲禮祭拜,演戲謝神,善士信徒,必到廟內進香,巳成為民雄地區鄉民盛事。
歷史沿革:
相傳乾隆年間,北港泉州人與民雄漳州人因誤會引起爭鬥,雙方死傷甚多,事後協議,以普渡方式,慰祭亡魂,祀神鎮壓。
事過不久,相傳嘉慶君遊臺灣曾於打貓(民雄)望筆架山曰
:「有豎筆架出帝王,倒筆架出大士」言畢,彷彿一大士跪謝聖恩,地方人們尊其神為「大士爺」,並於嘉慶二年(1797年)醵金建廟供祀,嗣後歷年屢曾修葺,而呈今貌。
大士爺廟為三進建築,前殿屋飾華麗,山川殿前兩座石獅雕法犀利,神態逼真,堪稱為上品。
正殿奉祀粉面大士爺,兩璧山牆供奉十八羅漢,上為羅漢修行中苦練景緻,下為證道成仙層次井然。
後殿為三開間建築,正間奉祀天上聖母,配祀城隍爺、註生娘娘。
上方懸有嘉慶帝於嘉慶丁卯年(1807年)敕掛的
「慶誠宮」古匾,供桌上還存留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慶誠宮」石爐。
大木作為閩南式建築,左開間為功德堂,右開間為執事堂,其前棄置一長三尺、寬二尺、高二.五尺。
道光十九年(1839年)的石爐,上刻「開彰聖王」字樣,還有道光十八年(1838年)的「開彰聖王建廟碑記」石碑一座,但任憑風吹雨打,無妥善維護。
大士爺廟位於民雄鄉的市區中心,向東達民雄火車站,附近有中樂市場,南有民雄國小。
廟與戲台中間隔有中樂路,週遭路邊多攤販,以水果攤為主。
廟內山川殿擺有一張大供桌,兩側過水廊下皆有窄門通往側院。
正殿拜觀世音,右側為開台聖王鄭成功,左為開彰聖母;後殿拜媽祖,右側配祀註生娘娘,左側配祀土地公。
大士爺廟是嘉義縣境內的
三級古蹟,平常廟內主祀觀世音菩薩,但每年農曆七月廟方都會特別訂製一尊紙糊的「大士爺」神像,放置在廟內供民眾膜拜。
民雄大士爺廟為全省各地大士爺廟的原始祖廟,其用意為超渡移民來台亡故的無祀孤魂,並向五方灑淨以鎮壓鬼道。
在台灣人的信仰中,民雄大士爺廟所供奉的大士爺是極少數沒有具體甚至固定形狀、讓信徒膜拜的神祇,每年只在中元普渡祭祀時,廟方才以色紙糊成傳說中的大士爺神祇,供奉在正殿,讓信徒膜拜。
本廟的主要樑柱及石材出自舊「慶誠宮」、「開漳聖王」及「開台尊王」等廟。
為同時間遭地震傾倒的樑柱石材來做本廟的重建,從不同的建材及手工,可看出它歷經數次的整修,所以本廟乃共同祭祀這三座廟的神明,間接保存了民雄地區的廟宇文化。
全台各地大士爺廟皆是由此民雄大士爺廟分香而出,本廟創建於清朝嘉慶二年(西元1797年),目前為三進三開帶左右廊道的建築體,包括三落、深井及二旁的護室。
主要為「慶誠宮」、「開漳聖王」及「開台尊王」之建構,是故正殿主奉其本尊「觀音大士」,左祀「開漳聖王」,右祀「開台尊王」,而於民國七十六年(西元1987元)正名為「大士爺廟」。
大士爺廟是民雄鄉民最重要傳統信仰之一:
每年農曆七月廿一日至廿三日是大士爺廟的年度盛事-普渡祭典,三天祭典起源於早期「打貓街」。
農曆七月份的「頂街大士爺普」、「下街大士爺普」及「下街童子普」之亡魂普渡活動而演變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