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908|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殿堂分享] 基隆市開基老大公廟:2-3老大公廟建廟沿革與今貌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只要大家攏甲台灣米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7-23 22:05:3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一、立墓地點考

前已陳述,老大公墓於咸豐三年立墓開始,老大公墓就開始和基隆中元祭產生了關聯,每年基隆中元祭的開關鬼門儀式皆在老大公廟舉行,然而當時老大公墓也不過只是座墳墓,並不是一間廟,沒有人管理,也就沒有自己的經費,當然也就不會有信徒在。在廟的碑文中記載,民國七年遷建後才開始有些許規模,也因此在未遷建前的資料可以說是付之闕如,也就因此老大公廟在還只是老大公墓時期的紀錄是相當地難尋,連個立墓的年代都會眾說紛紜。事實上,不只是立墓的年代,連老大公墓剛開始立墓的地點也似乎是莫衷一是,耆老所言與文獻所載皆有著一些出入。因此找出正確的立墓地點,也成為探討老大公廟沿革時,至為重要的一件事。以下圖表乃是各種文獻所顯示的老大公墓地點:

 

 



很明顯地,各地點似乎有些出入,但根據筆者比對其他相關資料與田野訪查的結果,筆者發現這些地點其實都相距不遠,如果把這幾個地點,交相對照今昔之基隆市地圖,再把這些點相重疊處找出,我們可以得知更為確定的地理位置,大致就是在(圖一、二)中A點附近。A點完全符合「忠四路」舊主普壇之後的說法,亦是前陸軍營區,當然也位在蚵殼港河畔,今自由街附近,是故A點應為正確的位置。另外,根據周秘書的考察,他認為應該是在(圖一)中B點(其實也是在A點附近)。然而不管是何處,民國七年的遷建距今已經是八十多年前的事情,除耆老難覓外,史料的眾說紛紜,因此僅能得到一個大致的地點,而無法找出更為確切的位置,實為一憾事。

另外,值得特別注意的一點是,咸豐三年的漳泉械鬥發生地點是在魴頂,也就是今南榮公墓,而魴頂到舊主普壇後的蚵殼港河畔相距起碼二公里以上,是什麼原因導致葬於離魴頂滿遠的漳人村落蚵殼港畔?而關於這點,最合理的解釋可能是這百餘人應該都是漳州人,而非泉州人。否則,泉州人怎麼可能或願意把自己同胞的遺骸,葬於相隔遠,又是屬於漳州人的土地上呢。況且,根據前一節所引的《基隆市志風俗篇》的記載,也有呼應死者皆是漳人之說。另外,耆老洪連成先生也是如是說。[1]而學者廖漢臣的說法也是如此。[2]因此,我們可以大膽推斷,這一百餘人應該皆是漳州人,而非泉州人,那麼,泉州人是否有人死傷,或死後葬到哪裡?這些卻又是未解的問題。[3]




二、遷建原因考

民國七年時,根據碑文記載,日人藉整修河岸為由,迫令將老大公墓拆除,然而,根據耆老洪連成所言,那是日人為建高砂公園而迫將老大公墓拆毀,他認為。

……民國二年,日人為紀念日皇登基,建高砂公園,墓將遭毀蚵殼港庄之士紳楊火輝,募捐移葬於今嘉仁里石山,民國七年完工,鑴墓碑曰:「老大公廟」,……[4]

而贊成這樣說法的,還可在前所提及的《悲天憫人:中元民俗采風展專輯》裡找到,但此書並未提及民國七年遷建與楊氏遷墓事蹟。又根據前文所引的《基隆市志風俗篇》之記載,遷建的原因乃是因為「日人建築軍眷宿舍」。另外,根據前文引的《基隆市仁愛安樂區志》的記載,則是因為「日人建軍營,整治河川」而毀去墳墓。由上述種種不同的說法,遷建原因似乎又陷入另一個和立墓時間與地點一樣的爭議,如果對照日據時代所繪製的基隆地圖(參閱圖一),我們可以看到圖之左下角為高砂公園,其位置的確就在今忠四路上,也是在蚵殼港河畔,所以洪先生所言亦當有其可能。另外,根據周秘書他的說法,他認為這些說法可能都有問題,他說老大公廟會拆去的原因,除了日人不願我懷有民族精神外,也因為當時日人為於此地闢一「式場」所致,因此老大公墓才只好迫遷他處。因此,民國七年之所以會拆去老大公墓的原因,仍無法得一定論。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前述碑文中的一句話,「因不願本省同胞存有漢族精神,藉整修河岸為由,迫令將該墓廢遷。」,這句話似乎把廢墓的原因歸咎於「民族因素」,然而事實上,日本人不太可能只為了廢個墓,而大費周章地以整修河岸的方式,花了一筆錢,一堆人力與物力來毀去這座墓,而且民國七年也不是皇民化運動的時期。也許,日人這樣做或許有些因素是「不願本省同胞有漢族思想」,但相信原因可能還是為了整修河岸或是其他的目的所致。




三、改遷後的老大公廟

老大公墓於民國七年被迫廢去後,由善士楊火輝先生倡議捐款遷墓至石山,也就是今日老大公廟之現址。在《基隆市仁愛安樂區志》中有如下之記載:

(楊火輝先生),蚵殼港人,從事煤炭包工業,為人慷慨重義,日人為闢建高砂公園,毀蚵殼河邊老大公墓之際,挺身出面捐款,遷葬至石山(今之嘉仁里樂一路),日據時為方面委員,觀音區區長等公職,於光復前一年逝世,……,曾任中山區與一屆區民代表會代表並為主席。[5]

老大公墓遷墓後,中元祭於老大公廟祭祀的儀式,亦得以延續於此舉行,後來,「老大公墓」改稱為「開基義民祠」,[6]待重建委員會成立時,則稱為「老大公廟」,從一座墳墓成為一座廟宇,現在其正式名稱為「開基老大公廟」。目前廟內仍存有兩塊石碑(扣除前述的廟志石碑),一塊刻著「義民祠」三個字,一塊則刻著「老大公」三字,[7]這二塊石碑皆未刻有年代,無從查證刻於何時,但起碼在民國五十年代以前就存在著,[8]甚至可能是日據時代留下來的,因為前面提到的《基隆誌》一書即已稱為義民廟,所以很有可能此塊石碑是日據時代的東西,而這也透露出一個訊息,老大公廟於日據時代就已經升格為「廟」或「祠」,而不是一座「墓」,可惜的是,筆者無法在日據時代的基隆寺廟紀錄上,找到「義民廟(祠)」或「老大公廟」的記錄。[9]




四、光復後的老大公廟

1.改建經過

根據老大公廟石碑記載,老大公廟在遷建後,因年久失修及地基坍塌,雖然每年輪值的主普都會花錢小修一番。但因為基隆中元祭的恆例,每年由十一個姓氏(現已增為十四姓)輪流輪值主普,也就是要隔十多年,一個姓氏才會輪到一次主辦基隆中元祭,今年由這個姓氏承辦活動,而明年卻又換人,所以老大公廟才會每年到中元祭時,多少會由該輪值主普捐款小修,但總是無法大修一番,直到民國四十九年情況才有所改善。

據碑文記載,民國四十九年,輪值的林姓主普,依例邀集各姓商討,主普會議時決定成立「老大公廟重建委員會」,並呈請基隆市政府補助新台幣一萬元整,再加上主普各姓與地方人士等的捐款,於民國五十年元月動工,同年七月二日竣工。老大公廟始有一番新氣象。

然而,當時老大公廟地處偏僻,所在社區並未開發,人煙罕至,乏人照顧,十餘年後,雜草叢生,部分地基坍塌。當時,住在老大公廟附近的羅福全(曾任重建委員會的委員)、劉東海等人,見狀而四處奔走,招募善心人士四十三名,於民國六十四年出資捐款成立「老大公廟整建委員會」,推羅氏為主任委員,慨捐興工整建,稱為「開基老大公廟」,於是老大公廟由原來數坪整建為數十坪,並增建「同心園」與「壽山園」及廟邊環山道路。

老大公廟成立整建委員會後,整建不斷,老大公廟稱為「整建委員會」而不稱為「管理委員會」,即是認為其整建工作尚未完成,故不願稱「管理委員會」。民國七十年後,陳再添先生接任主任委員之後,老大公廟更擴建為如今百餘坪的廟地,並增建一門樓、洗果臺與聚寶亭,拓寬廟場,至此已非一般陰廟所能比擬,直到今年中元前夕,老大公廟仍正在擴建整修中。然而,現今的老大公廟,四周圍皆已為住宅區所包圍,又囿於地形限制,其能擴展的空間有限,而這也是老大公廟將來擴建時,一定會面臨的問題。

2.整建委員會之組織運作

整建委員會的建立,象徵著老大公廟已為一個獨立的寺廟單位,不受任何宗親會或其他單位所管轄。整建委員會成立後,有了自己委員會的規章與制度,而他在基隆中元祭的地位,也才由一個附屬於中元祭的角色,轉而變成參與者,在基隆中元祭中,有屬於自己主導的活動,下一章所談到的「開夜燈」活動,就是一個例子。

在其整建委員會組織方面,根據老大公廟整建委員會<第九屆第二次委員會資料手冊>上的記載,委員會本身分成許多的小組(工務組、總務組、財務組、祭典組、設備組、公關組)分組負責各項事務,除主任委員與副主任委員外,尚設有監察與總幹事各一名,而全體委員人數固定為34人,並額外聘請秘書與廟祝各一人,代為處理廟內常務。

整建委員會主要有六大會務,其中一項就是協助為每年輪值主普,辦理開關龕門的儀式,可見老大公廟與每年輪值主普間,一直都維持著一種很特別的、很微妙的關係,這在下一章中開關龕門儀式裡,會做些探討。另外,除了協助辦理開關龕門的儀式外,召募信徒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樣任務,而中元祭的舉行,也是促使信奉者增多的原因,而這亦將在下一章中一併探討,在此,只略提及老大公廟的經費來源。

一間廟經費的多寡,與信眾的人數絕對成正比關係,而老大公廟本身的經費來源,主要就是信徒們的捐款,以及下一章所提及的點燈費用,和一般廟裡常見的香油錢。信徒的捐款與點燈費用,廟裡每收一筆錢,都會開立收據以玆證明,而在收據上,廟方都會留下每位捐款者的姓名與住址,而這留下的姓名與住址,就是老大公廟與信眾溝通的管道。


  




[1] 參閱《耆宿懷雞籠》,p143-144。

[2] 參閱廖漢臣著,<基隆普渡調查報告>,《臺灣文獻》15卷4期,p124。

[3] 目前基隆市暖暖區與七堵區各地的陰廟中,根據筆者於民國八十六年七、八月間的調查,尚未發現有埋葬因咸豐年間漳泉械鬥喪生的泉人所立的廟。

[4] 參閱洪連成著,《基隆文心叢刊之35-滄海桑田話基隆》,p63。

[5] 引自仁愛區公所、安樂區公所撰文,《基隆市仁愛、安樂區志》,p104。

[6] 其實「老大公墓」這個名稱是碑文所寫(詳見本章第一節碑文內容)與耆老所言。過去是否曾稱為「老大公墓」,則不能得知。因此過去是否是由「老大公墓」改為「義民祠」,還是一開始就稱為「義民祠」,而不稱為「老大公墓」並不得而知。本文則根據石碑碑文,而使用「老大公墓」這個名稱,而且現今已不稱「義民祠」而稱為「老大公廟」。另外,為何稱為「義民祠」,根據洪連成先生的說法,那是因為老大公廟除了埋葬著百餘位因械鬥而死的先人外,也在改遷後,再把抗西、法、日的民族英雄葬於此,所以稱之為「義民祠」。
[7] 此兩塊石碑皆為觀音山石,皆未刻有年代。而「義民祠」碑字為橫寫,略小於「老大公」碑。「老大公」碑為直書,碑中僅刻有「老大公」三個字。
[8] 根據筆者於民國86年七、八月間,對全基隆市所有現存民國69年前的石碑,所做的調查顯示,觀音山石所做的石碑,大部分是民國四十年以前的,民國四十年以後,則漸改以磁磚,大理石,水泥等石材取代。因此,筆者大膽推算這兩塊石碑應為日據時代的產物。
[9] 雖然日據時代就已經稱之為廟或祠,然而,根據日據時代曾景來先生對全台陰廟所作的調查顯示,並無發現有關此廟的紀錄,而曾先生所引用的史料,乃根據日據時代,總督府所作的寺廟台帳資料增補而成的。詳見曾景來著,<台灣寺廟總覽>,收入氏著《台灣宗教迷信陋習》。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 21:38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