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917|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法像介紹] 六祖慧能大師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自由之鷹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7-24 00:59:35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六祖慧能大師


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六祖慧能大師者,俗姓盧氏,其先范陽人。父行【王舀】,武德中左官于南海之新州,遂占籍焉。

母李氏,感異夢,覺而異香滿室,因有娠,六年乃生,毫光騰空。

黎明有僧來語祖之父曰:「此子可名『慧能』。」父曰:「何謂也?」僧曰:「『慧』者,以法慧濟眾生;『能』者,能作佛事。」語畢,不知所之。祖不飲母乳,遇夜,神人灌以甘露。三歲喪父,其母守志。鞠養及長,家尤貧簍,師樵採以給。一日負薪至市中,聞客讀金剛經,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有所感悟,而問客曰:「此何法也?得於何人?」客曰:「此名金剛經,得於黃梅忍大師。」祖遽告其母以為法尋師之意。

直抵韶州,遇高行士劉志略,結為交友。尼無盡藏者,即志略之姑也。常讀涅槃經,師暫聽之,即為解說其義,於是居人競來瞻禮。

近有寶林古寺舊地,眾議營緝,俾祖居之。四眾霧集,俄成寶坊。

祖一日忽自念曰:「我求大法,豈可中道而止。」明日遂行,至樂昌縣西山石室間遇智遠禪師。祖遂請益。

遠曰:「觀子神姿爽拔,殆非常人。吾聞西域菩提達磨傳心印於黃梅,汝當往彼參決。」祖辭去,直造黃梅之東山,即唐咸亨二年也。

忍大師一見,默而識之。後傳衣法,令隱于懷集四會之間。至儀鳳元年丙子正月八日,屆南海,遇印宗法師於法性寺講涅槃經,聞二僧對論,幡動風動,進言:「仁者心動」,印宗乃知是黃梅傳人,執弟子之禮,請授禪要。因請出所傳信衣,悉令瞻禮。

至正月十五日,會諸名德,為之剃髮。二月八日,就法性寺智光律師授滿分戒。其戒壇,即宋朝求那跋陀三藏之所置也。

三藏記云:「後當有肉身菩薩在此壇受戒。」又梁末真諦三藏於壇之側手植二菩提樹,謂眾曰:「卻後一百二十年,有大開士於此樹下演無上乘,度無量眾。」祖具戒已,於此樹下開東山法門,宛如宿契。

明年二月八日,忽謂眾曰:「吾不願此居,欲歸舊隱。」即印宗與緇白千餘人,送祖歸寶林寺。韶州刺史韋據,請於大梵寺轉妙法輪,并受無相心地戒。

門人紀錄,目為壇經,盛行于世。後返曹溪,雨大法雨,學者不下千數。中宗神龍元年降韶云:「朕請安秀二師宮中供養,萬機之暇,每究一乘。

二師並推讓曰:南方有能禪師,密受忍大師衣法,可就彼問。」今遣內侍薛簡馳詔迎請,願師慈念,速赴上京。」祖上表辭疾,願終林麓。簡因請法,豁然大悟。禮辭歸闕,表奏祖語。

有詔謝師,并賜磨衲袈裟、絹五百匹、寶缽一口。十二月十九日,敕改古寶林為中興寺。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又敕韶州刺史重加崇飾,賜額為法泉寺。祖新州舊居為國恩寺。

祖說法利生,經四十載,其年七月六日,命弟子往新州國忠寺,建報恩塔,仍令倍工。先天二年七月一日,謂門人曰:「吾欲歸新州,汝速理舟楫。」時大眾哀慕,乞師且住。祖曰:「諸佛出現,猶示涅槃。

有來必去,理亦常然。吾此形骸,歸必有所。」眾曰:「師從此去,早晚卻回。」祖曰:「葉落歸根,來時無口。」又問:「師之法眼,何人傳受?」祖曰:「有道者得,無心者通。」又問:「後莫有難否?」祖曰:「吾滅後五六年,當有一人來取吾首。聽吾記曰:頭上養親,口裡須餐,遇滿之難,楊柳為官。」」又曰:「吾去七十年,有二菩薩從東方來,一在家,一出家。

同時興化,建立吾宗,締緝伽藍,昌隆法嗣。」言訖,往新州國恩寺,沐浴跏趺而化,異香襲人,白虹屬地。即其年八月三日也。

時韶新兩郡,各修靈塔,道俗莫決所之。兩郡刺史,共焚香祝曰:「香煙引處,即師之欲歸焉。」時鑪香騰涌,直貫曹溪。以十一月十三日入塔,壽七十六。

時韶州刺史韋據撰碑,門人憶念取首之記,遂先以鐵葉漆布固護師頸。

塔中有達磨所傳信衣。﹝西域屈眴布也,緝木綿華心織成。後人以碧絹為裡。﹞中宗賜磨衲寶缽,以辯塑真道具等,主塔侍者尸之。

開元十年壬戌八月三日,夜半,忽聞塔中如拽鐵索聲,僧眾驚起,見一孝子從塔中走出,尋見師頸有傷,具以賊事聞於州縣。

縣令楊侃、刺史柳無忝得牒,切加擒捉。

五月於石角村捕得賊人,送韶州鞠問。

云:「姓張名淨滿,汝州梁縣人,於洪州開元寺受新羅僧金大悲錢二十千,令取六祖大師首,歸海東供養。」柳守聞狀,未即加刑,乃躬至曹溪,問祖上足令韜曰:「如何處斷?」

韜曰:「若以國法論,理須誅夷;但以佛教慈悲,冤親平等,況彼欲求供養,罪可恕矣。」柳守嘉歎曰:「始知佛門廣大。」遂赦之。

上元元年肅宗遣使就請師衣缽,歸內供養,至永泰元年(公元七六五年)五月五日,代宗夢六祖大師請衣缽。七日,敕刺史楊瑊曰:「朕夢感禪師請傳法袈裟卻歸曹溪。今遣鎮國大將軍劉崇景頂戴而送,朕謂之國寶。

卿可於本寺如法安置。專令僧眾,親承宗旨者,嚴加守護,勿令遣墜。」後或為人偷竊,皆不遠而獲,如是者數四。憲宗謚大鑒禪師,塔曰元和靈照。

皇朝開寶初,王師平南海劉氏,殘兵作梗,祖之塔廟,鞠為煨燼,而真身為守塔僧保護,一無所損。尋有制興修,功未竟,會太宗皇帝即位,留心禪宗,頗增壯麗焉。

六祖之嗣法弟子有四十餘人,以南嶽懷讓、青原行思、南陽慧忠、永嘉玄覺、荷澤神會為著名。南嶽懷讓從六祖蒙受心印,住般若寺,接化達三十年,嗣法弟子有九人,以馬祖道一居首座。

馬祖於江西龔公山舉揚禪法,機鋒峻烈,開喝棒豎拂之禪風,世稱「洪州宗」。馬祖門下百餘人,以百丈懷海、南泉普願、西堂智藏、大梅法常、章敬懷暈、大珠慧海為著。





資料來源:搜尋自網路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4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1-9-9 23:37:06 |只看該作者
六祖慧能大師生活時代的中國唐朝,是中國封建王朝政治、文化和經濟發展的一個非常鼎盛時期,六祖大師可以說是中國佛教史上的一個承前啟後的開創性人物,正是因為有了六祖大師,中國佛教迄今才可能有千年後的繁榮,不誇張地說沒有六祖大師,現在的佛教是什麼樣子很難說。六祖大師年輕至中年時代,正處於一代佛法大師玄奘法師弘傳法相唯識學的時期,因為唯識的應運而生,當時還有善導大師的淨土宗盛行,又有道宣律師的律學傳揚,更有法藏大德的華嚴之教,之後義淨法師的一切有部律藏,湛然大師的天台教觀,使得當時佛法蔚為大觀。各種佛法之門紛紛傳揚,一方面帶來了佛法的興盛繁榮,另一方面又讓人不無所適從,不知應該如何下手,永嘉大禪師在《證道歌》裏說:「吾早年來積學問,亦曾討疏尋經論。分別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就非常形象地說明就當時的情形。所以,永嘉大師開悟後有:「卻被如來苦呵責,數他珍寶有何益」之感歎。   慧能大師傳頓悟禪,正是針對當時學人重經教,不重實證而有闡揚。六祖大師的頓教法門就是「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在大師的頓悟禪裏,一切的繁瑣之教義,一切的分別心,都沒有影子,有的只是以修行和開悟為目的的頓悟禪。六祖大師的頓悟禪有三句話可以概括: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所謂無念,即知一切法而不執著,非草木無情無識。大師嘗言:「何名無念?知見一切法,心不染著,是為無念。用即遍一切處,亦不著一切處——於自念上常離諸境,不於境上生心。」所以,無念就是處於妄想境而不起分別。這是頓悟禪的第一個特點,是宗旨。   所謂無相,即說我們在認識事物的時候,應認清事物的本來面目,不要為事物外在的名相所迷惑。用現在的話說就是透過現象看本質。大師嘗言:「外離一切相,名為無相,能離於相,則法體清淨,此是以無相為體。」所以,緣起無自性,緣起性空的觀點,我們學佛之人是時時不能忘記的。真能明白這個道理,無相即是實相。   所謂無住,即是說超越兩邊, 不落空有。《維摩詰經》說:「從無住本,立一切法。」萬法以無住為根本之根本,一切法都有法性,都有法相,法相是「有」的,是具體的,法性則是「空」的,是抽象的。大師嘗言:「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後念、念念相續不斷,名為束縛,於諸法上念念不住,,即無縛也。此是以無住為本。」如我們常常執有執空,執我執法,對事物起分別,學習佛法卻用世間名相去分析,就會像永嘉大師說的那樣入海算沙徒自困啊!   無住出自於《維摩詰經》,「從無住本,立一切法。」實際上不僅僅是禪宗的核心,學佛真正理解了這一點,才能做到不為名相所惑。因為,法無自性,因緣感而起,因無所住,則非有非無,一切法如有自性,一切法就不可能生。無住是大乘菩提的特性,菩薩以大智慧除滅兩障,不厭生死,不住涅磐,隨緣度眾,就是不住。    我們學習佛法必須與生活現實融合在一起,佛法如果不能與現實生活實現融合,就會出現六祖大師說的「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的情況。佛法到底在什麼地方?其實就在當下,在我們日常的社會生活和工作、學習中,在我們每天的具體生活裏。佛法從外在的表現一定是世間法,我們學佛禪修,目的是為了什麼,從菩提大願看是度眾生,但這個眾生同樣包括我們自己啊,如果自身煩惱一大堆,整天麻煩不斷,怎麼學佛?說佛法在世間,絕非否定佛法的出世間,它是世出世入的東西,我們學佛第一步要能夠自度,唯有在自度的基礎上才能普度,這樣世間法就得到進一步提升;如果我們學禪能夠知道自心是佛,敢於承擔,在當下,在在處處,於行住坐臥之中時刻觀照自己,使自心與「佛心」相應,那麼我們便是與法相應了,即是現前見性,身處淨土。因為,我們的那個「心」本身就是佛啊,因此,慧能大師才在五祖傳法以後連說了五個「何期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六祖壇經》之第二品《般若品》裏面說:「善知識,世人終日口念般若,不識自性般若,猶如說食不飽。口但說空,萬劫不得見性,終無 有益。」可見,學禪第一步必須敢於承擔,相信自己是佛,是如來種,是法王子,如果沒有這個心量,根本就非學頓悟禪的資格,所以,學習六祖禪法,第一要敢於承擔,要識得本心,不識本心,學法無益;第二要了知一切萬法都是離不開自性的,佛法的萬法包括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我們現代講的物質、精神等等都是萬法,它從相狀上看各種各樣,千百萬化,但根本上說了無分別,這是樹立正知正見,緣起性空啊。第三是口念心行。《般若品》說:「善知識,——此須心行,不在口念。口念心不行,如幻如花,如露如電,口念心行,則心口相應。」學佛不做佛油子,教油子,跑跑居士,口說必須心行,口是心非則非正道。我們學佛,是為瞭解脫,不是為了成為佛學家(當然有人願意做也並非不好),如果對佛教經論研究得非常深入,但不按照佛菩薩的教導去落實,那麼即使理論知識再豐富,辯論的本領再無礙,於我們自己是一點受用都沒有的。第四是行利他事。菩薩的本質就是利他,利益眾生,就是行菩薩道,只有這樣才能自覺覺他,最後才能覺行圓滿。《華嚴經》說了一個道理:「菩提心為因,大悲為根本,方便為究竟。」在《華嚴經》之《普賢菩薩行願品》中有講,菩提樹王的根和水就是大悲心,不能做到利他,就等於菩提樹王沒有根和水啊。我們利他的同時,就是磨自己的習氣,讓我們生生世世的具生我執一點點減少,這就是真正的修行,幾時煩惱少了,幾時就有成就的希望。  
(轉自學佛網:http://big5.xuefo.net/show1_13782.htm)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4-5-23 01:54

© 2004-2024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