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5-1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00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049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一)誠
提到誠,大家總會感覺得很抽象,名詞固然陳舊,含意也欠明確,其實只怪我們沒有深刻地去玩味思索。誠,不但是構成中國人文精神的特質,也是中國倫理哲學的標誌。人類的思想大概可以分為三大類:一為主知主義。一為主情主義。一為主意主義。
主情主義雖然充滿詩情畫意,但不免淪於執著、沉湎。
主知主義雖然不缺少樂道的精神與真知灼見,但不免流於空疏、冷漠。
主意主義的思想也很容易形成武斷、霸道。只有中國人標榜的「誠」才能揭示人天一貫的真精神。
誠就是當你的真理智,到達止於至善的境界時,同時也把你整個生命的真情感,投入這真理智之中,而反映為死守善道的堅決意志,成為純一不雜的誠。唯有誠才不致有知、情、意分離的偏頗,能誠就能擇善固執,能誠就能用真理智抉擇真理,以到達不疑之地,到達不疑之地才能斷惑,斷惑才能證得宇宙的真實。
所以學正法首先要堅持一個誠字。不誠無物。假如是為了一時的煩惱不能排遣,才來學佛法,忽然境遇改善而有的太多的歡樂與閒情逸致,就丟到佛法,這是虛偽的因;因地不真,果遭迂曲——虛偽的因就只能得到幻滅之果了。所以只有一本至誠,學法才會成功。
(二)敬
敬並不是一天到晚磕頭禮拜,而是不隨便、不散漫、不鬆懈、不放逸。有些人吊兒郎當,不求甚解,即或於法少有心得,也是三天打漁兩天曬網、忽冷忽熱,像這樣就是不敬。因為他沒有把法當作生命,也沒有如救頭然的切身感。敬是很嚴肅、很規矩,不是隨隨便便、馬馬虎虎。所謂齋戒沐浴就是敬的一種表現,要有這種身心一致、表裏如一的態度,才能夠符合敬的要求。
(三)信
信有智信與迷信。迷信是以一種私我欲望的功利心理為出發,執幻為真,自我安慰。真正的智信是到達不疑之地然後再信,才是正信。如果模稜兩可,將信將疑,那就缺少肯定,缺少肯定就不可能正確把握修行的方向,也不可能完成人生的使命。所以信必須是依智慧抉擇的正信,然後堅定不移地作為想念和行為的指針,才能獲得成功。
(四)行
佛法講求解行相應,能夠理解多少,就應該做到多少;如果光是理解而不肯去做到,那就是知而不行,就等於不知。王陽明提倡知行合一,說明一切進化都顯現在「行」。如果求知解而離開實踐,就只不過是一種空疏的道理,既不能夠在生命中發酵,也不可能變化氣質,更談不上完成佛法人格化的生命的熔鑄了。
來源:邁向生命的圓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