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47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33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南台灣第一個藝術社區,被藝術家相中屏東縣客家六堆中心的中堆│竹田。中堆曾是六堆米榖買賣中心,竹田舊名「頓物」即鄉內糶糴庄所出口米糧皆頓藏於竹田地區而得名。
展期一個月 地方迴響多
由畫家李俊賢策動六位在地藝術家、四位駐地藝術家及邀請十三位藝術家,在竹田火車站兩棟台鐵倉庫、舊式德昌碾米廠、飼料廠及木工廠的閒置空間共同研究、探索與實驗的創作,展期自三月一日起至三月底截止。李俊賢以藝術家「土地感」的探索理念出發,指出人與土地的關係是人類的宿命議題,也是藝術家經常處理的題材。在農業社會的時代,人與土地的密切關係,工商業發展、都市化程度逐漸加深之後,人與土地的關係日漸多樣而複雜亦日漸隱晦而迂迴,顯示現代台灣人的土地感已不可同日而語。藝術家在此時空環境,即使延續人與土地這個命題的創作,亦呈現多樣複雜並且迂迴隱晦,這正是台灣的傳統產業結構面臨高科技產業挑戰而逐漸解構的徵兆。
藝術家這項理想願景得以實現的大前提,須有當地人的熱心協助。竹田就結合了二十多位關懷社區藝術化的地方人士,組成屏東縣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並號召五十多位學生義工來幫忙。竹田米倉藝術社區雖只為期一個月,但藝術家們在此實驗設計成藝術村的初步效應,已引起不少地方的迴響,因為,南部有類此條件的閒置空間相當多,與其任其荒廢,不如有效的加以利用,這不單為在地藝術家與外來藝術家提供一個互動良好的創作空間與展演場所,藝術村的設置,也可以成為根植地方與國際文化發展交流的世界村孔道。
據米倉藝術家社區協會表示,全球目前有三百多個大小不等的藝術村,台灣仍沒有一個像樣的公立或私人的空間環境,足以對應歐美藝術家創作交流的需求和互動。現有畫廊、美術館之靜態成果展示的思考模式,已不能滿足當代藝術的思潮,設置藝術村的空間,是迫在眉睫的需要。
十年前,文建會即有籌設藝術村的構想,如南投縣九九峰國家藝術村的設計和整建,卻因前年發生九二一大地震而停擺更易。最近正加緊推動的中部鐵道藝術網路五年發展改建計畫的二○號倉庫,與台北松山菸廠逐步演化的藝術特區,都集中在中北部。向來文化媒體偏離,亟待充實平衡的南部城鄉,文化資源尚未合理分配之前,只有透過自力更生、救濟之途了。
常民文化 與藝術對話
米倉藝協認為,在南部設置藝術村,不一定要大興土木,可以利用既有的空間如工廠、農舍、古蹟、機關建築等閒置已久的空間來改建,即可達事半功倍之效。竹田米倉藝術社區就是以火車站為中心,配合車站前兩旁修整不久的驛園特區,四周硬體設施米倉、工廠、農舍、民宅、學校、寺廟和土地原生豐富的現有資源,集聚藝術家的創意激盪、交流,希望能為地方注入新的想像活力,也歡迎外來的藝術家及觀眾汲取大自然土地的精神與客家村落特有的動力結構。彼此間的對話,將相互影響,帶給常民生活和藝術另一番的省思。
米倉藝術社區分為ABCDE五個展場及戶外展示區。A展區原為飼料廠,大門入口有四張放大的黑毛豬頭照片,米倉之地以養豬為副業,藉產業實像拉近時空距離。緊接著出現的是藝術家劉高興標題「十五」的作品,創作媒材有檳榔木、水泥磚、植物和平面作品,他以屏東地區種植最多的經濟作物│檳榔,來思考竹田鄉十五個村莊,人與土地間的關聯和圈限。十五這個數字,隱藏著不可知的祕密,用這一密碼,穿越客家滄桑的文明和現世的情境。希望透過泥土作物的再生,反思客家人的勤勉與厚德。
許興旺的「秤斤秤兩」表現秤量器定位秤桿上所刻的星狀花紋,以其距離遠近表示輕重。這件作品由腳印引導,走入中央放置一座平秤,參觀者自己秤重量,四周設置高椅,椅下裝置秤子,秤出社會種種意念,來比喻時下環境之身份高低與地位。科技世代數字越精準,人對事物權力批判越敏銳,對什麼事都更加「斤斤計較」以分高低。
老故事 新景觀
BCDE四個展區均在鐵道倉庫,王文志的「山美」像媽媽的床,爬到裡面躺下來罩在蚊帳中的感覺,又像原住民使用的藤編背袋。這種用小農具放大,使它像住屋、宇宙,或是一個「山」的象形文字,人住在裡面,像是在山的內部,山變成了安居的房子。這種山與天合一的豐富意象,令人感嘆作者的高度象徵巧思。
梁任宏利用幻燈片、幻燈機、明鏡、馬達、爆光燈串連可隨空間彈性調整的「旋轉記憶」予人走進時光隧道的迷幻感覺。透過影像投射與電動裝置,空間裝滿了大堆的廢木紙箱、垃圾以及一部廢棄汽車,作者將廢車改裝成投影的燈箱,來投射影像,藉物換星移、人事已非的泛黃老照片,探討在歷史、記憶的環境中,因為現代科技與虛擬影像的介入,所呈現的劇場張力,到底能帶給介入者(外來人)或原有者(本地人)哪些觀感。
「過水準」是王振安「放水」系列作品,媒材為水、塑膠袋、泥土,以水為媒介,思考其普遍性和重要性,並探討人對於水所詮釋的哲理。人需依賴土地而生活,但這土地上的人家,卻有許多的個性,呈現許多高度的標準,因此才有「過」水準。
創作理念以六堆客家族群在台灣的團結精神及居住地理版圖的界限來呈現的「版塊位移」,賴新龍與戴秀雄兩人運用裝置手法,主要傳達六堆客家在這多年來分分合合的歷史滄桑,做一種身為六堆客家人的情節發抒。表現媒材有鐵、木材、螢光幕、電鋸、投射燈、感應器、地圖等。
盧明德「另一個米倉的故事」藉綜合多元媒材裝置的時間對照意象,表達他與竹田、米倉間的對應情境。框形拼貼作品是作者講了很多年的老故事,其中犁、小腳踏車、火車站模型、木片組合、象徵性稻田草皮,是竹田米倉的模擬意象。
張美陵的「豬人豬面不豬心」是噴墨輸出影像。豬的意象繁複,但人類所賦予的價值判斷負面多於正面,舉凡豬頭豬腦、豬嘴吐不出象牙、豬哥,在在以豬諷人之低能粗野。張美陵意圖透過這件作品,來反映人豬的處境與省思。
相較於大都市的急劇開發,鄉村顯得有機而緩和,大部分的土地,仍用於農作物的生產。這樣的農園影像,與居民作息,對藝術思考的滋潤以及城市人心靈的調理,有著不可思議的潛能。竹田米倉藝術社區造就了藝術家實地的關懷與原創性,亦帶給當地居民珍惜鄉土景物及親近創新藝術的好奇心。這次集合多樣表現方式的藝術創作展,無異誘使藝術家在竹田進行一場土地對話。竹田火車站曾扮演米穀轉運集散的大站,近十年來雖然趨於沒落,一度有撤站之虞,但經竹田人籲請保留而擴建南台灣唯一的驛園特區。米倉藝術社區以車站為中心所打造的土地藝術景觀,是一個新的起點,展期結束後,相信會有更多的文化藝術團體,也想來此一展身手。更重要的,是激起各地文史工作者找尋適合的場地,爭取安排各種文化藝術展演的機會。
來源:新台灣周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