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2-24
- 最後登錄
- 2024-10-13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762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6747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城堡式圍樓
城堡式圍樓,外牆用“三合土”夯築或青磚壘砌,是東江流域和深圳、香港客家民居的一大特色,是堂橫式圍屋、圍龍式圍屋和四角樓的綜合體,並吸收了廣府民居的優點發展起來的。在平面佈局上保留了興梅客家民居堂屋、橫屋、禾坪、月池、轉鬥門的主要結構,四周被二層圍樓包圍起來。有些圍樓在保留四角碉樓的基礎上,在後圍中央增建“望樓”,望樓是全樓的最高點。圍樓頂層周圍建成通廊“走馬樓”。
圍樓外部裝飾有兩大特點:一是四周簷牆上建女兒牆,簷額用青磚砌作數層菱角牙子;二是碉樓、望樓頂端兩側(山花)大都做成“鍋耳”狀,並有挑頭裝飾。內部結構的建築形式有較大的變化,圍樓四周(前排稱倒座)是二層或三層高的單元式住房,內低外高,通常是一廳、二房、一天井、二廊。堂屋、橫屋多爲二層高的單元式房間。正門樓占一單元,進入大門穿過門廳爲天街,天街將圍樓和堂屋、橫屋隔開。有些大門內建仿牌坊式建築,上有灰塑圖案和石刻。
圍村
圍村,就是將一個村莊用圍樓或圍牆圍攏起來,故有人稱之爲“寨”。圍村深溝高壘,固若金湯,顯然是出於防禦的需要。客家圍村的分佈主要在客家人與潮汕人或廣府人的臨界點或雜處地。在粵北和深圳、香港地區有較多的實例。
深圳的客家圍村,既受廣府圍村的影響又保留了客家民居的傳統。主要特點是橫縱成行成列的房屋,四周被圍樓或圍牆包圍起來,平面呈方形,四角設碉樓。圍內的住房多爲單元房,有鬥廊式或“大齊頭”(一廳一房)。單姓圍村在中軸線上設祖公堂,而多姓圍村則各有祖堂。大門口有禾坪和池塘,這是與廣府圍村的主要區別之一。
客家圍村有的呈方形,有的呈不規則的圓形。圍內房屋有的排列有序,有的比較淩亂。此外,圍村內的住房有單間式的,也有堂橫屋和單元式的,還有一間房中間建隔牆成了套間或“背靠背”前後開門的,形式多樣。而粵東豐順建橋圍村則四面環水,圍內是一座座獨立的堂橫屋。
碉樓
在粵東、粵北以及河源、惠陽、深圳和香港等地區所見的客家碉樓,大都與圍樓、圍龍屋或“鬥廊屋”結合在一起,且多爲四角樓。惟獨在粵北始興等地區可見獨立存在的大型碉樓,建築占地面積200~400平方米不等,有四五層高。碉樓內有天井和水井(少數無天井),有的還設有祖(神)堂。每層樓均爲通廊式單間房,有木樓板和走廊。外牆用大卵石和青磚砌築,厚1米有餘,特別堅固。全樓只有一個大門,條石門框,內裝鐵皮木門、木杠、鐵柵等四五重屏障,門上還有防火水槽,真可謂固若金湯。一個村可建幾個互爲犄角的碉樓,以保護全村的安全。遇有匪賊或戰事,村民們便扶老攜幼進駐碉樓。這也是粵北客家建築文化中的一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