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12-24
- 最後登錄
- 2023-2-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3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256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擂茶(又名三生湯)
關於擂茶的起源,有許多不同的說法流傳,最常聽到的故事版本是三國時代,大將軍張飛(也有人說是馬援)帶兵途經武陵(現今湖南地區)時,隊上士兵們突染瘟疫急病,幸好有當地的農戶及時提供祖上相傳數代的除瘟良方:取生茶、生薑、生米各十石,磨成糊狀後以開水沖食。故事的結果是士兵們茶到病除,一路跟著擂茶的流傳來到今日。
姑且不論上述故事有幾分真實,它至少點出了擂茶的幾個特色,首先,擂茶是一種民間古老的飲食方式,「擂」字本身就有研磨、擣杵之意,所以磨製是處理食物原料的根本方法;其次,擂茶被認為具有保健去病的效果,這可能與擂茶的材料不僅營養價值高,經磨製後又有助吸收有關。再進一步分析擂茶所需的基本原料:茶、米、乾果、穀類、豆類,均是可以長期儲存的乾料,食用時只要混合原料研磨後注入熱水即可,相當方便,不僅符合擂茶起源故事中的行軍需求,當我們考量到客家人民數度遷徙的歷史背景後,或許更可以說明何以擂茶這種飲食方式會在客家人的生活圈中流傳開來。
不僅台灣,現今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及大陸湖南、廣東、福建等客家地區都仍有飲食擂茶的習慣,不過有別於近幾年在台灣,擂茶多被定位為客家人招待賓客的茶點,流行的「客家擂茶」多屬偏甜口味,許多客家人民事實上是將擂茶當作正餐食用,開發出來的飲用方式也就因人、因地制宜。
擂茶的工具主要是陶缽跟木棒,先以陶製擂缽將茶葉、花生、芝麻等原料研磨成細粒狀,沖入熱水調勻,再加入米籽後食用。因為被預期要能夠裹腹,擂茶中「米」的角色便相形重要;擂茶中所用的米,客家話叫「米籽」,一般是以鹽水浸泡蓬萊米或糯米後再進行炊蒸,蒸過之後存放冰箱以利脫水,然後在陽光下曝曬,最後以大鍋翻炒增加米籽的香味,當然過程中也可以加入鹽巴等調味料,所以不同人家的擂茶會有不同的風味。 擂茶的材料因各人喜好而異,食用方式也跟著有所不同。如果是以綠茶、花生、芝麻、縠類、麥類、豆類(紅豆、黃豆、綠豆、黑豆、米豆、白鳳豆)、中藥材(蓮子、薏芢、淮山、西果、茨實)等為原料者,大多就是混合研磨後加水,單純當作飲品用。但是用來取代正餐的擂茶,則會加入大量的米籽,並且搭配一般的熱炒小菜,或是像蘿蔔乾等醃漬食物一起食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