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2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種類介紹] 紫砂壺由來(轉貼) [複製連結]

Rank: 3Rank: 3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9-9 15:01:4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紫砂壺是中國一種傳統品茗工具,相傳源自宋代至明武宗正德年間。製作紫砂壺的材料是紫砂礦土,由紫泥、綠泥和紅泥三種基本泥構成,統稱紫砂泥。因產自江蘇宜興,又稱宜興紫砂。好茶者認為,用紫砂壺泡茶,茶味雋永醇厚,紫砂壺因其特殊的雙氣孔結構,能吸收茶香茶色茶味,因此茶壺使用越久,泡出來的茶越香越醇。因紫砂壺吸色吸味的特點,有「一壺不侍二茶」之說。上等茶壺售價可動軏數百萬元。

紫砂壺是用紫砂經高溫燒制的陶器,燒制溫度比用陶土製作的陶器高,更堅實而多微小的氣孔,和瓷器一樣不會因溫度急劇變化而碎裂;由於是用紫砂做原料,所以又不會瓷化。

紫砂壺以江蘇宜興出產的最好。茶水在紫砂茶壺中即使過夜也不腐敗,在普通瓷茶壺中過夜茶水即不能再喝;紫砂茶壺吸附性能好,使用時間長了顏色變深,光澤油潤,很值得欣賞把玩。紫砂壺長期使用,在壺的內壁會結附一塊塊海綿狀物質,俗稱「茶山」。有了茶山,即使倒入白開水,倒出的也有茶水的色香味。這樣的壺在一些嗜茶人的眼裡是把好壺。現代養壺不提倡此種做法,一般每次喝茶後都將壺中茶葉倒掉或者於次日倒掉,將壺用沸水滌淨後晾乾。

紫砂壺大體上屬於文人藝術,所追求的古樸雅趣也基本上是以往文人所追求的。就像中國畫中的文人畫一樣,將詩、書、畫、印融為一體。如果帶著文人藝術的眼光看紫砂壺,則體現了文人畫的另一種形態。紫砂壺具有收藏的功能,歷史上許多著名制壺匠人,如供春、時大彬、董翰、陳鴻壽的作品已經成為不可多得的珍品,是收藏家爭相追逐的寶物。現代也出現許多製作紫砂茶壺的高手工藝大師,其作品更具藝術性。

紫砂茶壺的起源並未有一致說法。明代周高起《陽羨茗壺系》的記載,文章指「創始;金沙寺僧,久而逸其名矣,聞之陶家雲,僧閒靜有致,習與陶缸、甕者處,摶其細土加以澄練,附陶穴燒成,人遂傳用。」該書是目前已知的第一部專寫紫砂茶壺的專論,反映明朝正德年間已有紫砂壺,期後清代吳騫的《陽羨名陶錄》、光緒年間日本人奧玄寶《茗壺圖錄》、1937年出版的李景康、張虹《陽羨砂壺考》,均沿用周高起的說法。

不過,1976年,宜興羊角山紫砂古窯出土,被認為宜興紫砂源自宋代的依據。宜興羊角山古窯址調查文稿曾指「上限不早於北宋中期,盛於南宋,下限延至明代早期」,並引用北宋梅堯臣《宛陵集》指「……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華」、蘇東坡「松風竹爐,提壺相呼」,為其依據。1982年中國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陶瓷史》曾斷定,「紫砂器」創始於宋代,至明代中期開始盛行。

自17世紀晚期,壺的外貌有了新的轉變,注重壺表的裝飾及創新。18世紀上旬,此風尚逐漸盛行;工匠不純粹著重器型,更試用不同技法製作紫砂壺,如用不同泥漿在壺身作畫、堆花、貼花、印花或雕玲瓏(鏤空)等裝飾方法。

其中明代正德及嘉靖年間龔春所造的茶壺,今天仍奉為上品,被稱作「供春壺」,當時茗茶者指它「栗色暗暗,如古今鐵,敦龐周正」。吳梅鼎的《陽羨瓷壺賦》記載:「余從祖拳石公讀書南山,攜一童子名供春,見土人以泥為缸,即澄其泥以為壺,極古秀可愛,所謂供春壺也。」不過,現在流傳的供春壺多是仿品,但一些仿品價格可達20萬港元。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2-10 21:2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