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2-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69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576
- 相冊
- 1
- 日誌
- 8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3.gif) ![Rank: 17](static/image/common/star_level1.gif)
狀態︰
離線
|
一盞清茶,淡香幽幽。名氣不大的海南茶,在雲山霧水的繚繞中,慢慢散發出純樸、自然的清香……
海南茶葉最具代表性的是五指山的海南野生茶。早在上世紀五十年代末,海南農墾開闢茶園時,就是從深山中採摘已有近千年歷史的海南野生茶,並引進雲南大葉種進行繁殖。除野生茶外,海南茶中值得稱道的還有獲得原產地域保護的白沙綠茶。而令人稱奇的是,海南雖以野生茶最古老,卻以不是真正的茶葉———苦丁茶最有名。
《瓊山縣誌》有:“苦增茶,樹若刺桐,叢桂,葉大而澀,其味最苦,俗常以之和茗烹。”
這是記者看到的關於海南苦丁茶的文字記載,但孤懸海外的海南島,究竟有沒有天然野生的苦丁茶樹,僅靠這點文字說服不了所謂的“眼見為實”,多疑的學術界直到1995年6月的那一次驚呼,才相信“南方有嘉木”原不是詩人多情的醉語……
風雨深山人未知
迄今為止,“苦丁茶”至少已經有2000多年的飲用歷史了,學者們扒羅剔塊,在東漢《桐君錄》裏終於找到這樣的記載———“南方有瓜蘆木,亦似茗,至苦澀,取為屑茶飲,亦通夜不眠……”。
據說解放後,有學者在廣西大新、廣東大埔等地實地考證後,認定當地村民稱之為“苦丁”的常綠大喬木,就是古書中所記載的“瓜蘆木”,但從氣候、土壤、濕度等自然條件分析,比廣西廣東更南的海南其實更適合苦丁茶的生長,只苦於人們一直找不到“實物證據”,並且,單從書本上看,諸如《廣東植物志》、《海南植物志》、《海南島及廣東沿海島嶼植物名錄》等權威著名,均查不到有關海南島天然分佈野生苦丁茶樹的記載。
感謝一位對苦丁茶研究情有獨鍾的學者。1995年6月,海南大學苦丁茶研究所所長劉國民博士,為海南野生的苦丁茶揭開神秘的面紗。博士本著一種學院派的執著,一遍遍進深山,一遍遍入雨林,不放過任何一處細節,終於在七仙嶺原始森林,發現了兀自在孤寂中挺拔了若干春秋,零散分佈的海南野生苦丁茶母樹,她們每一棵都高達20多米,胸徑達50釐米—60釐米粗,那一刻,劉國民感到就像見到失散多年的親人般激動……
緊接著,在寶島中南部一帶,海拔500米—1000米的一些地方,又陸續發現更多的海南野生苦丁茶樹。在白沙境內發現了迄今為止島內最大,同時也是全國最大的一株野生苦丁茶樹。這棵野生茶樹樹幹挺直修長,樹高42米,可與14層高樓一比高下。樹幹最粗處,樹圍達2.35米,兩個人手牽手才能合抱得過來。
人們忽然發現,野生苦丁茶其實早就默默守候在許多不經意的地方:在三亞立才農場,一次就發現40多株野生苦丁茶;在七仙嶺、吊羅山、霸王嶺、鸚哥嶺、石梅灣以及五指山、陵水等市縣,也陸續發現海南野生苦丁茶樹。據劉國民博士統計,目前全島已查清的野生苦丁茶樹大約500株左右,是目前國內發現野生苦丁茶樹數量最多的地區,而且這些已經發現的野生苦丁茶樹往往是成片生長在一起,而廣西、廣東等其他原產地則很難成片見到。
海南島發現的優質野生苦丁茶樹引起了國內注意,廣東大埔縣曾有人專門到保亭等地請當地人進山尋找,每公斤鮮葉的收購價高達30元。但遺憾的是,一些農民只采不種,採取“殺雞取卵”的做法,每找到一株苦丁茶樹,把老葉嫩芽一掃而光,更有甚者,索性把大樹砍倒來采,對野生苦丁茶造成巨大破壞,這一點,讓劉國民每每心痛不已……
須知,上世紀初,正是由於過度採伐和自身難以繁殖等原因,才使得苦丁茶几近滅絕失傳,而人們也只能從史書上瞭解到其功效和傳說。歷經艱辛才從原始叢林中重新發掘出苦丁茶的劉國民,自然不希望看到歷史再次重演。劉博士希望,一方面繼續通過扡插和組織培養手段,繁育出數量眾多的苦丁茶苗在島內進行大規模推廣種植;另一方面則在全島建立若干基地,對全島野生苦丁茶樹進行遷地保護和快速無性繁殖,使這一珍貴的植物資源得到有效的保護和合理的開發利用。
黎家早已識珍品
讓我們把眼光收回到煙雨濛濛的海南中部山區,因為歷史並沒有在劉國民發現本地野生苦丁茶樹的同時,遮蔽最本真的事實———之所以這麼說,是因為學者們後來“亡羊補牢”式地考察發現———
其實,在五指山、七仙嶺腳下的黎寨,苦丁茶早已是當地老百姓生活中一件很普通的“物什”……
至今,當地仍有人將深山裏採摘來的野生苦丁茶老葉用線捆成一捆,放在灶臺上熏烘。幾十年前黎家人曾經把這些苦丁茶葉拿到山外換回大米,往往幾十片老葉就能換回一斗米,足見苦丁葉的珍貴。若是遇上感冒或是咽喉痛、血壓高,黎家人會隨手從灶台扯上幾片已經烘乾的苦丁老葉片,放在鍋中熬一熬,就成為治病的苦口良藥,滿滿地喝下一大碗,病痛大多也就減輕不少。
黎族從什麼時候知道用苦丁茶治病,已經無從稽考。一位年屆八旬的黎族草藥老郎中稱,自祖輩起就已經懂得用苦丁茶(黎語稱“邁丹”)治病,相傳至今已有幾百年歷史。黎族老郎中常常到深山摘回苦丁葉,曬乾後紮成捆,懸於灶頭,以保持乾燥,不變質,凡有求治者,則不論其所患何疾,均以苦丁茶煮濃汁服用,如不能治,則以為已病入膏肓,非湯藥所能解。
而在保亭七仙嶺一帶的黎族村寨,苦丁茶餅則是黎家婚禮上的吉祥之物。黎族苦丁茶餅一般二三釐米厚,兩個巴掌大小,有的做成方形,有的做成圓形。或是將苦丁葉搗成泥狀,與糯米粉一起攪拌之後做成餅,再放在灶臺上烘乾;或是將經熱水撈過的苦丁葉一片片放成餅狀,上面放上米粉,壓幹之後,再放上一層苦丁葉,再放上米粉,再壓,如此反復幾次之後,一個結結實實的苦丁餅就做成了。
還有更有趣的,黎家小夥訂婚時,一定會挑著八片這樣的苦丁茶餅,一頭挑上四片,連同檳榔等禮品一併送入女方家中。待婚禮當天,送新娘的娘家人同樣會挑八片苦丁茶餅,一樣是一頭挑四片,送到男方家中。不同的是,娘家人送來的苦丁茶餅可不能隨便打開,這些茶餅四片用一根細細的紅線打成結捆住。由男方村寨中最有名望的長者來解開這個紅線結,解開了當然是一陣歡呼,眾人舉杯祝福新娘新郎。再從中拿出一片苦丁茶餅,放在鍋裏一熬,祝福的親朋好友每人都要喝上一大碗;若是解慢了,迎來的會是一片起哄聲,長者只好再加把勁,趕緊解開結子不要影響了喜慶的婚宴。
黎家人的用意,大概是希望女方嫁過來後,夫妻能夠合合美美過日子,即使是遇上不順心的事,村裏的長者也會幫著小夫妻馬上解開。在一些黎族村寨裏,至今仍保留著這樣的傳統習俗。
亦藥亦茶綠黃金
與黎家一樣,在國內不少地區,苦丁的老葉和嫩芽均是茶藥兩用,已有兩千多年的飲用歷史。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這樣記載:“……煮飲,止渴明目除煩,令人不睡,消痰利水(即利尿),通小腸(即治結腸炎),治淋,止頭痛煩熱,噙咽(即去痧利喉),清上膈(即清肺)。”現代科學研究進一步證實,苦丁茶冬青具有顯著的降壓、降脂、清熱解毒和利水明目等功效。而早在古代,苦丁葉作為茶葉的加強劑或代用品,就作為向皇帝進貢的佳品。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被重新“挖掘”出來後,苦丁茶開始在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大面積集中種植,目前,海南苦丁茶種植面積已達數千畝,均為苦丁茶冬青,主要分佈在澄邁、瓊中、萬寧、五指山、保亭、白沙等地,種苗主要來源於島內的保亭、白沙以及廣西大新,還有少量來源於廣東大埔。海南苦丁茶年產值達五六千萬元,成為旅遊市場上最受歡迎的海南土特產品。
苦丁茶嫩芽呈紫紅色,若不及時採摘就由紫紅色逐漸轉綠成為革質,海南苦丁茶與廣西、廣東等地相比,雖然同屬苦丁茶冬青,但成葉更肥厚,更有光澤,最大的成葉長可達30釐米,寬可達11釐米,比成人的手掌還要大。海南苦丁茶一年四季都可採摘,島外一般12月至次年3月都無法採摘。
優質苦丁茶採摘和加工要求很高,要選用鮮嫩的苦丁茶芽,葉面有明亮油光,葉片肥厚柔軟,呈紫紅色或淡綠色,早晨露水幹後馬上採摘。特級苦丁茶要經過殺青、揉撚、烘乾等十六道工序,每道加工工藝的要求十分嚴格,使用材料如木炭要求是荔枝龍眼的木炭。經過殺青的鮮嫩苦丁茶葉,由工人小心地揉撚成一支一支的小茶條,整齊地平放在竹篩子裏等待下一道工序。這樣下來,一個工人一天最多只能加工1斤特級苦丁茶。
苦丁茶可以單獨沖泡,又可與其他茶葉、藥材混合沖泡。單獨沖泡,只需取一兩支苦丁即可,沖入開水,細細的苦丁茶就在水中慢慢展開,直至最後完全舒展,還原成碧綠的苦丁茶芽,恍若綠葉仙子飄然于水中。而這時,湯色已經變得綠中透黃,清澈明亮,同時飄出一股淡淡的茶香。喝第一口,微苦中還帶著些清澀,但只需一會兒,一陣回甘就會蕩於唇齒之間。
若與烏龍茶、綠茶、龍井、毛尖、花茶等混合沖泡,既可品味著這些茶原本的香味,又有苦丁茶回甘和潤喉的優點。也因此,苦丁茶在茶中得了個“茶膽”的名聲,即無論什麼茶,苦丁茶在味道上都能與之相配,而且拼配苦丁茶後更是別有一番風味。當然,苦丁茶與其他茶葉相配的比例一般為:1:9,最高不要超過2:8,否則,苦丁茶就會蓋住其他茶葉的味道。
眼花繚亂苦丁茶
“苦丁”又名苦丁茶、萬承茶、一葉青等,在古代文獻中稱皋蘆、瓜蘆、物蘆、過蘆、洛蘆、果洛等,但並非是唯一的一種植物的專用名稱,而是數十種葉片帶苦味的可製成茶葉飲用的眾多植物統稱。對“苦丁茶”一詞的來歷,一般認為“苦”即其味苦甘,“丁”即“一小片”或“一丁點”的意思,即是有一點苦味的茶。
據海南大學苦丁茶研究所所長劉國民博士介紹,至少有11個科12個屬的31個物種被人們稱之為“苦丁茶”,最有影響的主要是冬青科苦丁茶和木樨科苦丁茶兩大類,其中尤以冬青科中的苦丁茶冬青為最優。冬青科苦丁茶分為六個物種,即苦丁茶冬青,可茶藥兩用,我省及兩廣等地發現的野生苦丁茶即屬於此類,目前我省推廣種植的苦丁茶也全部是苦丁茶冬青;大葉冬青,分佈于華東一帶,藥用為主,茶用為輔;五棱冬青;枸骨冬青;霍山冬青和青茶香(注:劉國民博士近期在廣西十萬大山地區發現的),其中,苦丁茶冬青主要用於茶飲。
目前民間較流行飲用的苦丁茶還有一種屬藤黃科植物,喬木、葉代茶,市面上不多見;而進入海南市場的異物同名的“苦丁茶”主要是貴州、四川或雲南所產的粗壯女貞、日本毛女貞或序梗女貞等木樨科植物的葉製成的所謂苦丁茶。此外,海南當地所產的一種叫做山苦茶(也稱鷓鴣茶)的地方茶,也被少數人誤稱為“苦丁茶”。據劉國民博士介紹,這些“苦丁茶”其藥用功效和保健作用與苦丁茶冬青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苦丁茶冬青具有顯著的降壓、降脂、清熱解毒和利水明目等功效,用海南苦丁茶冬青製作的苦丁茶產品目前不僅銷往全國各大中城市,同時遠銷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國。
海南苦丁甲天下
走進海南大學苦丁茶研究所所長劉國民博士不算太大的辦公室,仿佛走進了一個小型的茶葉博覽室。這裏有來自新疆的羅布麻茶,有來自雲南高原麗江雪山上的雪茶,更有采自海南、廣西、廣東、雲南、四川等地的苦丁茶。劉國民說:“我只要這個月聽到哪里發現了苦丁茶的新資源,下個月肯定要去看一看,帶一些插穗或是種苗回來研究”。
距辦公室不遠,是研究所建立的世界上第一個苦丁茶種質資源庫。這裏收集了近千份冬青科的苦丁茶,其中一份就是用從白沙境內那株世界上最高大的野生苦丁茶樹采回的插穗培育的扡插苗,而今樹苗已經長得和人一般高;雖然株高不及母樹的零頭,但一樣長得挺直而修長。在這個種質庫中,每份苦丁茶種質材料栽植在同一個小區內;一共彙集了國內11個省(區)的苦丁茶(及其他代茶植物的)種質材料。不少苦丁茶的茶果已經採摘過,還沒有採摘的圓圓的茶果也已經成熟,紅色的一束束掛在枝頭,每公斤成熟的鮮果大約有850個。而每一個紅茶果內會有4粒種子,鮮果的出果率僅為20%。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起,劉國民開始致力於苦丁茶的研究和推廣工作。劉國民認為,海南發展苦丁茶最具優勢;特別是海南島野生苦丁茶樹的發現,為今後的苦丁茶育種及推廣種植提供了一種寶貴的種質資源。海南發展苦丁茶產業至少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勢:一是氣候優勢,海南一年四季可採摘苦丁茶,而島外一年中至少用三個月不能產茶;二是土地優勢,海南有可連片開發的土地,具有產業化發展的土地條件,而島外大多是農戶的零星種植,在產品質量很難控制;三是勞動力的優勢,海南勞動力資源豐富,人工成本相對較低;四是技術力量的優勢,海南大學設立了專門的苦丁茶研究所,該所已完成兩項國家級科研課題和數項校廳級科研課題,在苦丁茶科研領域中已走在世界前列;五是人才的優勢,海南大學每年畢業的本科生中,有3~4人的畢業論文就是關於苦丁茶研究的,培養了4名專門進行苦丁茶研究的碩士研究生。
來源:拙風文化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