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息一法,貫徹三教。
大之可以入道,小用亦可以養生。
功之最上乘法也,故迦文垂教,以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為止觀初門。
莊子《南華經》曰∶至人之息以踵大易。
隨卦曰∶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王龍溪曰∶古之至人,有息無睡,故曰向晦入宴息。
宴息之法,當向晦時,耳無聞,目無見,四體無動,心無思慮,如種火相似。
元天元神元氣,停育相抱,真意綿綿。
老子曰:綿綿若存是也。
其開合自然,與虛空同體,故能與虛空同壽也。
世人終日營營,精神困敗,藉此夜間一睡,始彀日間之用。
不能調之,一點光明,盡被後天塵濁所蔽,是謂陽陷於陰也。
調息之法,不拘時候,平身端坐,解衣緩帶,務令適然,口中舌攪數次,微微吐出濁氣,不令有聲,鼻中微微納之,或三五遍,或二七遍。
有津嚥下,叩齒數通,舌抵上齶,唇齒相著,兩目垂簾,令朧朧然,漸次調息,不喘不粗,或數息出,或數息入。
從一至十,從十至百,攝心在數,勿令散亂,如心息相根據,雜念不生,則止勿數,任其自然,坐久愈妙。
若欲起身,須徐徐舒放,手足勿得遽起,能勤行之,靜中光景,種種奇特,直可明心見性,不但養身全生而已。
出入綿綿,若存若亡,神氣相根據,是為真息,息息歸根,自能奪天地之造化,長生不死之妙道也。
蘇子瞻《養生頌》雲∶已飢方食,未飽先止,散步逍遙,務令腹空。
當腹空時即便入室,不拘晝夜,坐臥自便,唯在攝身。
使如木偶,常自念言,我今此身,若少動搖,如毫髮許,便墜地獄,如商君法,如孫武令,事在必行,有死無犯。
又用佛言及老子曰∶視鼻端白數出入息,綿綿若存,用之不勤,數至數百,此身寂然,此身兀然,與空虛等,不煩禁制,自然不動。
數至數千,或不能數,則有一法,強名曰∶隨與息俱出,復與俱入,隨之不已。
一旦自住,不出不入,忽覺此息從毛竅中八萬四千,雲蒸雨散,無始以來,諸病自除,諸障自滅,定能生慧,自然明悟。
譬如盲人忽然有眼,此時何用求人指路!
小周天法∶先將身心澄定,面東趺坐,平坐亦可,但前膝不可低,腎子不可著物。
呼吸和平,以手作三昧印,掐無名指,右掌加左掌上,按於臍下,叩齒三十六通,以集心神,赤龍攪海,內外三十六遍。赤龍,舌也;內外,齒內外也。
雙目隨舌運轉,舌抵上齶,靜心數息,三百六十週天畢,待神水滿,漱津數遍,用四字訣(攝提谷道,舌抵上齶,目閉上視,鼻吸莫呼),從任脈撮過谷道,到尾閭,以意運送,徐徐上夾脊中關,漸漸速些,閉目上視,鼻吸莫呼,撞過玉枕(頸上腦後骨),將目往前一忍,直轉崑崙(頭頂),倒下鵲橋(舌),分津送下重樓入離宮(心也),而至氣海(臍下穴也) 。
略定一定,復用前法,連行三次,口中之津,分三次嚥下,所謂天河水逆流也。靜坐片時,將手左右擦丹田一百八下,連臍抱住,放手時,將衣被臍腹間圍住,勿令風入,古所謂養得丹田暖暖熱,此是神仙真妙法。
次將大指背擦熱,拭目十四遍,去心火;擦鼻三十六遍,潤肺;擦耳十四遍,補腎;擦面十四遍,健脾。兩手掩耳鳴天鼓,徐徐將手往上,即朝天揖,如是者三,徐徐呼出濁氣四五口。
鼻收清氣,兩手抱肩,移筋換骨數遍,擦玉枕關二十四下,擦腰眼(即腎堂)一百八下,擦足心(即湧泉)各一百八下,謂之一周。
久久行之,精神強旺,百病不生,長生耐老。
——錄自《壽世青編》
心得:希望這篇文章能幫助習武人得到益處,在武學中循序漸進,達到強身健體之目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