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883|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其他] 武醫按摩 [複製連結]

Rank: 7Rank: 7Rank: 7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9-21 11:14:57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按摩治病大多帶有一定的疼痛。河北康美春秋養生機構疼痛治療,更專以痛反應點作治療重點。很多病人痛得哇哇大叫,淚水橫流,竟然堅持治療下去,實因其療效非凡,痛苦過後即是巨大的痛快。
     一說到痛,除了骨折病人能忍痛接受按摩治療外,很多人畏之如虎,殊不知痛是上天賜給人的保護神。如果生了病而不知道痛,很多病就會使人致死不悟。更重要的是:很多反應痛點一能提示治病的刺激點,二能提示潛在病變之處;痛還能提示病的轉歸,痛加病加,痛減病減,若是病重而不知痛,往往是不治之症。痛對人體真是功不可沒。按摩治內、外、婦、兒各科疾病都療效非凡,很多病舍按摩根本無法治療。病人不知,一般醫生對按摩也缺乏了解,因畏痛而失去治療機會者,比比皆是,令人殊感痛惜。一般按摩兩三次後,痛即減輕,病人就能適應了,並能嚐到忍痛的甜頭。對此按摩師應向病人作耐心的解釋。
     痛得方式多種多樣,了解不同類型的痛對認識病機、知道治療有著重要的作用。現就個人所得條述如下,希望能有益於推進人們對疼痛在疾病調理中作用的探討。
     一、痛得發生與按摩的關係
     痛的發生與按摩有三種關係:一是按摩治療前即有的原發痛,為疾病或外傷等所致。二是按摩過程中產生的痛,這種痛不是用蠻力刺激病人所致,而是身體發生病變以後產生了痛反應點,受外力刺激以後表現出的痛,稱為反應痛。如果一定的外力不是刺激在痛反應點上就不痛,一般稱反應痛為壓痛,但有時痛要在旋轉或提捏時才明顯,故稱反應痛為宜。痛反應點只是病理反應點的一部分,有的反應點上按之舒適,有的又痛又舒適,有的脈搏跳動劇烈……;有的反應點內有病理改變,按摩師可通過觸感辨別出來,而病人的感受卻不明顯,這些治病時均不容忽略,都對治病有明顯的作用。另一方面痛反應點反應的病理變化甚為廣泛,不僅限於痛症,如失眠、頭暈、咳喘、心悸等很多病都無原發痛存在,而有反應痛。反應痛得劇烈程度又隨病情和體質的差異而差別很大。原發痛對疾病的存在有提示作用,而初學者治病卻主要靠反應痛點。三是按摩後新增之痛,稱為術後痛。按摩後原發痛一般都減輕,甚至消失,反應痛放手即無。術後痛多表現為按摩後新出現一些治療點上的淺層肌膚痛,多為合理損傷所致。一些病人肌膚板結,必須松解肌膚使氣血暢通,就難免造成一些損傷;有的病人病位甚深,要疏通深部氣血,又難免損傷淺部組織,治療時就只有兩害相較取其輕了。也有手法失當造成醫源性損傷的,表現為原病不減或雖減而新增之痛甚劇,更甚者造成血腫、骨折甚 ​​至死亡,故按摩師真不可不慎。
     另有初學者未練出柔勁,力量的質地生硬,一出手就給病人一種生硬乾辣難受的痛感,這不能完全算反應痛,又還容易造成術後痛和皮下出血,這是由於按摩者的動作沒有做到松靜自然,使了拙勁;另一方面,力量的產生受意識支配,而功力更有潛意識參與其中,根據我觀察體會,性格固執者力多生硬,性格懦弱者力多鬆軟,所以要求醫生去掉爭兇鬥狠之意,以中和之心對人、對病,渾身自然是一團中和之氣,產生的力才是柔力。中和指人的情緒不偏執,喜怒哀樂處理的恰如其分。柔勁給人一種柔和之感,而且穿透性強,撫摸一下力量即可深入骨髓。柔勁是潛意識力與體力的合力,顯意識較難影響其質量,屬狹義內功範疇,氣功是純意念功,屬廣義內功範疇。柔勁是長期修養鍛煉的結果,與用力的輕重緩急無關,若非親自體驗,難以用語言表達。功力的柔和與生硬,滲透與浮淺,冷熱氣的隨緣發生等(緣:遇合的因素)形成了力的質量差異,給病人的感受截然不同,療效也判若天淵。
     從上述可知,痛的發生與按摩之間主要有三種情況,即:未按已痛的原發痛,按之方痛的反應痛和按後新增的術後痛。按摩中痛感受的生硬、鬆軟或柔和,則與力的質量有關。
     二、痛與病位的關係
原發痛是人體發生疾病的重要信號,又可提示病位,如牙痛病位多在牙,腹痛病位多在腹。但原發痛往往表現為一種漫痛,對具體的發病點提示得併不准確,如闌尾炎初起往往表現為胃痛,腰椎病表現為腿痛,這屬於假象原發痛,表現為自覺痛處按壓並不痛,按摩師還可摸出假象原發痛點內沒有病理改變。假象原發痛病非沒有病,只不過是痛在此而病在彼,發現這種情況,醫生應提高警惕,窮追不捨,直至挖出元兇。如我曾接診一小腿轉筋的患者,小腿部按之不痛,肌肉無痙攣結塊,於是循腰腹觸診,在腹部發現二腫塊已4厘米大,經西醫確診為腸癌,半年後即去世。腿轉筋是癌塊影響到股神經所致。西醫稱假象原發痛為反射痛,不少著作都沒有指出假象原發痛按之不痛的特點。若是在自覺痛處按之更痛,觸之有病理改變,則是真原發痛點,為病位所在,這是原發痛與按之方痛的反應痛重合在一起了。醫生經驗豐富以後還能觸摸出病位內是發炎、積液、氣滯、血瘀、痰阻、寒凝、熱壅、化膿等等,對確診病位很有幫助。不過好多病的發病處是觸摸不到的,如心、肺、腦等處,要確診還得與現代檢測手段結合。有好些病病位廣泛,其原發痛與反應痛的範圍比較寬,如風濕、流注(西醫稱為膿血症,變現為走竄性、多發性化膿瘡)等,病位就不局限於一點了。
     原發痛有真假之別,且提示的病位有廣狹之異;反應痛提示的病位則有遠近之分。遠反應痛點距離病位遠,如在小腿闌尾穴有明顯反應痛提示患闌尾炎。瑞典的赫迪·瑪薩弗雷特女士可以通過腳部病理反應點診斷出輸尿管結石的位置。其它如耳穴,第二掌骨側全息穴都以壓痛點作為診斷治療的重點,均屬遠反應痛範疇。近反應痛點距病位近,多為疾病的病根所在,又可表現為三種情況:一是與原發痛重合,就痛上加痛,是易知的病根;二是造成假原發痛的根源,是較難知的病根;三是潛在病變之處,是難知的病根,醫生可據此預測出將發生的病變,如我可預測出一兩天后才出現的感冒症狀。有些不以痛為表現形式的病,若在病位處按摩也多有近反應痛。近反應痛也可與其它症狀結合起來判斷疾病,如小結胸證,心下痞滿,自覺不痛,按之則痛;是壓痛與痞滿結合來判斷病;慢性腹瀉,若小腸部有壓痛是濕阻中焦,若喜按不痛,多為脾腎陽虛。遠反應痛為信息感應所致,近反應痛為病理改變所致。近反應痛點內的病理變化可以從觸感上分別出來。遠反應痛點內的病理感應變化甚不明顯,初學者很難掌握。要通過反應痛來判斷疾病及其位置,必須學好經絡學、解剖學、全息學等,並練出敏銳的觸感,全面分析,才能運用自如。
很多病還有更深一層的病位,比如五臟六腑功能失調,可以產生很多症狀。一般人找到了發生病變的髒腑,便以為找到了病根,其實臟腑的病變多與管理本部位的腦神經或脊神經受壓有關。神經的病變除本身受到壓迫外,又可能與供血的血管受壓、神經缺乏血液滋養有關。神經的受壓或失養又能引起內分泌失調,或引起免疫功能低下,再導致感染,引起的病變就多部勝舉了。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翳風,天容穴內軟組織腫脹(包括肌肉、筋膜、骨膜、血管、扁桃的無菌炎症)極易壓迫腦神經,引起多種內臟疾患,如肺炎、腎炎等;又可壓迫頸內動脈,導致頭昏眼花、頑固頭痛,甚至癱瘓,此處反應痛雖甚劇烈,卻是解除眾多疾病的機關,如若缺乏功力,也難以疏通此處的壅塞。這種反應痛點是病根中的病根,與疾病的症狀之間的關係就間接又間接了。上述腦神經中,最主要的一條是迷走神經,直接從大腦中分出,從耳下,經氣管兩側入腹,與記住兩邊分出的脊神經共同控制內臟的功能活動,如果腦、脊兩系神經傳導通路同時受 ​​阻,往往發生很多嚴重的疑難病變。脊柱上的病變則往往是由脊柱炎症、錯位,或周圍軟組織病 ​​變壓迫脊神經所致。有的脊柱病變與症狀之間很難用神經學說解釋,用經絡學說則很好解釋,所以中西醫理論必須融會貫通。在上述腦、脊神經的病變部位上,有的有原發痛,有的有反應痛,有的則不痛,即使有痛反應(包括原發痛與反應痛)存在,一般人也往往認為僅是局部病變,很少把這些病變與內、外、婦、兒、五官、皮膚的病變掛上鉤。對那些沒有痛反應得病變部位,被病人和醫生忽略的就更多了,只有經驗豐富的醫生才能憑觸感發現這些無痛的病變部位。這些影響腦、脊神經,督脈的病變,即使有痛反應,很多都不嚴重,卻往往是很多嚴重疾病的病根。調理危重、疑難之症,從這些影響腦、脊神經,督脈的病變部位入手,往往收到捷效。如我調理心髒病、腎炎,往往在頸、胸椎上找到突破口,而取得成功。又如痛風,腳部紅腫熱痛,反复走竄發作,輕觸之則痛不可忍,是尿酸沉積在腳部所致,深一層的病因是腎臟排泄尿酸的功能差,再深一層的原因多是胸椎病變壓迫了調控腎臟的神經所致。但往往發生病變的胸椎非但沒有原發痛,就是反應痛也很輕,而調治病變胸椎後,療效非常明顯。
     總之,痛雖對病位有提示作用,但原發痛提示病位有真假之分,按之更痛是真原發痛,為病位所在;按之不痛,是假原發痛,當進一步查找病位。反應痛提示病位有遠近之別,遠反應痛距病位遠,為病理信息感應所致,痛點內感應性病理變化甚微,初學者僅能據病人痛感察之,其對病位的提 ​​示要根據經絡學、解剖學、全息學來判斷。近反應痛點位病位所在,較易捫出痛點內的病理變化,可以與原發痛或其它症狀結合以幫助判斷疾病。有的反應痛點(如脊柱上的反應點)從深一層病位來說是近反應痛點,從淺一層病位來看就是遠反應痛點了。還有的深層次病位上沒有痛反應,所以痛的地方未必就是病位,如假象原發痛處;不痛的地方未必不是病位,如一些脊椎病。一般來說把原發痛、反應痛、觸感結合起來判斷病位,較為可靠。本節後半部兼及天容穴區和脊柱在深層次病位中的重要性以及腦、脊兩系神經同時受 ​​阻,發生嚴重疾病的認識,是一個值得重視的問題。
     三、痛與病因的關係
     痛的位置提示病位,痛得程度一般可提示疾病的輕重,痛得形態則可提示病因。原發痛得形態,前人已有論述,一般說來紅腫痛、灼痛為熱,冷痛為寒,遊走痛為風,重痛為濕,刺痛為瘀。反應痛的形態據個人體會有如下幾種:提捏之痛為熱;按之肌膚冷或有收縮感的痛為寒;肌膚板厚或旋轉撥痛甚者為濕;微有漫腫之痠痛屬風;按之指下有氣脹感之脹痛為氣滯,氣滯甚者又可按之熱痛、灼痛,“氣有餘便是火”也;摩之肌膚木澀,揉擦之呈刺痛、掣痛者為瘀;摩之皮下如有痰涎狀,旋轉揉撥痛甚者多為痰;肌膚鬆軟,喜按微痛或不痛者屬虛(肌膚鬆軟為氣虛,肌膚薄為血虛,肌膚乾燥為陰虛,肌膚冷為陽虛);肌膚緊硬,據按痛甚者屬實。醫生對病人的劇痛、隱痛、刺痛、脹痛等若能通過觸感辨別出來,對指導臨床很有幫助。
     原發痛偏重從患者的感受來辨別病因,反應痛偏重則以醫者的觸感來辨別病因,並感受出病人的痛狀。但中醫辨證最忌死搬硬套,沒有一層不變的指徵。以上痛與病因的關係是常理而言,在臨床中一定要靈活運用。單一的症狀必須放到整體症候群中去考察,這就叫“辨證”比如病人肌膚熱一般是熱證,但如果病人自覺惡寒甚,則是寒證或外熱內寒證。肌膚冷是寒證,但若病人四肢冷,胸腹大熱則是熱邪內閉的大熱證。又如痰,本有清稀濃稠之異,按摩時實際觸感差異很大。各種病因之間往往互相兼夾,很少單一病因,如風痰、濕痰、熱痰、痰飲痰氣搏結、痰瘀互結、痰水相間,臨床變化萬端,很多觸感非常細微,妙在得之於手而應之於心,言豈能盡意?只有勉強用一些字句來形容指下的感受。所以請讀者要活看本文字句,領會一種原則,活中有死(原則),死中有活(變通),千萬不要死於句下,要在臨床中去尋求真觸感。
     四、痛與治療的關係
     中醫認識病,落到實處,凡病皆氣血不通所致。疏通氣血,百病皆愈。具體如何通法,又因證候而異:可溫而通之,清而通之,補而通之,瀉而通之。按摩之疏通氣血,乃是以外力貫注於經脈之中,以溫清補瀉之手法,激蕩氣機,使氣血流暢。其疏通氣血的力量之強,非一般人所能知,這一是要求有淳和深厚的內力,功力深淺可形成療效的異常懸殊,二是要求力要用在關鍵的點上,內力不可驟得,關鍵點卻有法可循。
     氣血不通就要產生疼痛,所疼痛的地方就是治療的關鍵點。古人早就明白這個道理,《靈樞·百病始生篇》說:“查其所痛,以知其應,有餘不足,當補則補,當瀉則瀉,毋逆天時,是謂至治。”這裡作一個說明:本文所說的“點”是“地點”的點,這些點可以是點狀,也可以是線狀、面狀、體狀。從第一節的分析知道,與治療關係密切的痛分原發痛與反應痛兩種,具體說來假原發痛點按之反不痛是假象,應排除在治療重點之外;真原發痛點應慎重對待,不可貿然用力。一般腫勢不硬或發紅、發熱之處只宜輕手法,尤其是紅熱之處,只宜輕輕撫摸,如羽拂膚,也勿以其手法過輕而忽視它的療效,此手法確有散熱消痛之功,可用於瘡痛、痛風、丹毒之局部,如用重手法極易引起熱毒走竄。若原發痛點內有痙攣之結節,須得消散,或關節錯位需要整復,當用力時又不能手軟,如膽囊炎患者發作時,多在膽管與十二指腸交接的括約肌處出現痙攣,影響膽汁流入腸中而產生疼痛,這時在右期門穴下約三寸處的腹皮之內可捫到一蠶豆大結節,用食指點按其上,旋轉揉撥,此結節可消散,卻不可因病人畏痛而不散此結節,結節散後再在發脹的膽囊區向下抹幾下,膽汁即流入腸中,疼痛立止。若不先放鬆括約肌就直接按壓膽囊區以求止痛,是很危險的。
     以上例子說明對按之更痛的真原發痛點的處理必須熟悉解剖學和辯證施治的手法,才能正確無誤。
     其實在按摩治病中反應痛才是用得最多的,這就是古人的“以痛為俞”的阿是穴之法。因為在內、外、婦、兒各科疾病中很多病是沒有原發痛的,主要靠刺激反應痛點治病,而且療效又好。治原發痛點經驗不足還容易產生失誤,而治反應痛點若能辯證施以溫清補瀉之術,療效當然更好,即或辯證不清,很多反應痛點也不像真原發痛點處,容易產生失誤。因為人體的很多病理反應點是具有雙向調節作用的,如天樞穴既可止瀉,又可通便;中脘穴既可止吐,又可催吐。只要刺激這些點,就可自然產生有利於人體的變化,這是由人體自身的調節機制控制的。有時甚至不容施術者控制。如一胸腹脹悶、二便不通、坐臥不安之關格(耳邊不痛、嘔吐為主症)病人,剛一觸摩中脘穴,即作湧吐狀,此穴一反在常態下和降胃氣的功效,但不吐必無法施術,我順其自然,任其快吐,吐後病人覺心胸舒暢,方能繼續與之按摩。術後四小時內,病人大便三次,出結糞十五塊,小便亦隨之而通。本例是一險證,其關格的形成是因腰椎炎在感冒後加重,壓迫胃腸、膀胱神經所致。調治腰椎在治癒疾病中起了關鍵作用。本處舉出摩中脘的反應,旨在說明反應痛點的雙向調節作用在治療疾病中的優越性。
     上面指出反應痛點本身俱有的雙向調節優異功效,是治病的內因;而手法的作用則是決定療效的又一重要因素,是外因。溫清補瀉是治法的大綱。大體說來按法類為清、摩法類為和、輕緩手法為補、重急手法為瀉、中等用力為和。臨床上往往寒熱並用,攻補兼施,妙在靈活運用。若辯證不清,可用和法。
     反應痛點既然療效又好,又不易產生失誤,自然就成了按摩治病的重點。康美春秋按摩的特點之一是“整體按摩”,這裡面有個很大的好處就是有利於千方百計找出“反應痛點”。康美春秋按摩又有“痛點即中點”之說,這個“痛點”主要是指反應痛點,無論遠反應痛點,還是近反應痛點都是按摩治病的重點。這個“重”不一定是指用力大,一般指治療時間延長。手法的輕重緩急應根據溫清補瀉的原則來運用,而按摩這些痛反應點也絕不是通過把病人“整痛”去達到治療目的的,而是通過按摩消除這些痛點以達到治療的目的,所以在施行手法時要照顧到病人對痛的耐受程度。若病人痛覺十分敏感,應說服病人配合治療,同時把用力減到最輕度,多治幾次以後一般能使反應痛逐漸減輕,但切不可不治這些敏感的痛反應點。
近反應痛點內,本身就是氣血不通之處,多是疾病的病根所在。按摩直接以外力疏通三焦與經絡,甚至直接疏通臟腑,真是直搗黃龍之術,所以近反應痛點按摩運用得宜,療效非常明顯。另外有很多地方是直接按摩不到的,如大腦;有的地方雖能觸及卻是不宜按摩或不宜久按,如潰瘍、瘡癰的局部。很多病無原發痛,也無近反應痛,這就要靠遠反應痛點來治療或增強療效。遠反應痛點是病位在身體其他有關部位引起的局部感應性氣血不通,疏通這些部位的氣血,又通過信息反饋使病位處的氣血暢通,達到治療效果。故遠反應痛點的治療作用之廣泛是不待言的,是按摩中用的最多的治療點。有很多疾病,如心、肺、腦等的病,若找不到遠反應痛點,按摩治療是困難的。
     前面論述了痛點與治療的關係,那麼不痛的點能不能治病呢?若是虛多邪少之病,會出現舒適反應點,這種點同樣治病。但只宜以補益之輕手法以助其正氣恢復,萬萬不可蠻力攻伐,強行將患者按痛,致使可治之症變為不治。
     又有一類患者,症狀可以多端,在關鍵的治療點上,可以憑觸感發現其與正常組織的差異,但按摩時並不怎麼痛,如一些脊柱病就是這樣。又有一些治療點,既無反應痛,也辨別不出其與正常組織的差異,如一些經驗穴位就是這樣。上述兩類有形與無形的無痛治療點,屬隱蔽病理反應點,又是常法中之變法,掌握起來就更要困難一些,但往往在疑難病治療中起重要作用,所以希望讀者在記住“痛點”的諸多好處之後,不要忽略了其它形式的病理反應點。
五、痛與預後的關係
     無病之人則無痛。至邪氣侵犯人體與正氣相爭則發生疼痛,痛加則病加,痛減則病減,若正氣衰到無力與邪氣相爭也不痛,此情況多見於危重病人,所以由痛可以測知邪正盛衰和疾病之轉歸,尤其是反應痛對邪正狀況的顯示面非常寬。一般說來,不怕病勢沉重,只要有劇烈的反應痛,說明邪氣雖盛,正氣也旺,多能轉危為安。而有的病人看來一般狀況尚好,若無反應痛,說明邪盛正衰,預後多不理想。如一八十老翁,原已扶雙杖行走,一周來腰痛不能俯仰轉側,更無法起臥,每晚唯伏在餐桌上過夜,腳背腫如饅頭,人已氣息奄奄,家人請我為之作安慰性治療。按摩時輕輕觸及手、腳、頭皮均呼牽掣腰痛,許以必不能死,治一月后腰痛基本痊癒,只需拄一小手杖行走。而一直腸癌書後腹脹的病人,來診時語言行動尚有精神,按摩時發現其已有腹水,經“B超”證實為中度腹水,因其全身反應痛腎微,許以不治。後雖經多方治療,果於三個月後即去世。唯有少數邪盛正未太衰的病人,開始按摩時不痛,經過一段時間治療後,正氣恢復能與邪氣抗爭,又出現反應痛,待治至此反應痛消失,疾病乃能基本痊癒。有的病人治到中途,反應痛即消失,餘下之病症即難治愈。若消失之反應痛復起,必是又加新病或病情出現反复。
至於術後痛,可讓患者改成外敷能量藥泥,下次按摩時改用輕柔之手法,一般都很快緩解。也有三、四日或更長時間才緩解的,但病情必隨之好轉,不必深慮。
又有手法失當,造成醫源性損傷的術後痛,在初學按摩者手下較易發生。防止的方法首在避免盲目用力,在細緻了解病情的基礎上才能膽大,發生了問題要認真總結經驗教訓。
     總之,生病而有反應痛,說明邪氣實,正氣也盛,預後多佳;生病而無反應痛,說明正氣已衰,預後不佳。
我的心得:痛雖使人難受,但痛對確定病因、病位、指導治療、判斷預後都有著重要的意義。如何趨利避害,變痛苦為痛快,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康美春秋按摩的核心是觸感與內功,認識好痛與按摩的關係卻是初學者入門的捷徑。以上僅就個人的體會,在按摩的基礎上對痛與按摩的關係進行了探討,而學力所限,謬誤之處難免,衷心希望得到同道的指正。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1-27 19:46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