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0-6-14
- 最後登錄
- 2022-6-1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39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26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春秋戰國時代到明末,長城起咗兩千幾年。由於各個時代嘅生產力、技術水準唔同,亦由於各個政權所面臨嘅軍事形勢都唔同,歷代修建嘅長城喺構造、建築方法同埋形制方面都有唔同;而由於各地方嘅地理條件嘅差異,即使同一時代修築嘅長城面貌都有唔同嘅地方。
就唔同歷史時期同築城技術嘅發展嚟講,北魏之前各朝修築嘅長城,主要係版築夯土,北魏時期出現咗磚石結構嘅長城,明代長城就廣泛運用石砌法、磚砌法同埋磚石混砌法。
就長城沿線各地嘅地理條件嘅唔同嚟講,建造長城所需嘅材料都按「因地制宜」嘅原則就地取材解決。喺山地,就開山取石壘牆;喺黃土地帶,就取土夯築;喺沙漠,就用蘆葦或者柳條,加以層層鋪沙修築。另外,砌牆所用的磚、瓦、石灰同埋木料等等,除咗就地設窯燒制或者砍伐之外,官府重設有專門部門供應。
長城體系主要由關隘、城牆同樓臺、烽火台三個部分組成,此外重包括其他附屬設施。城牆同樓臺又可以分為城門、城樓同城牆三部份。
喺出入長城嘅咽喉要道上一般都設有關隘駐守住。關隘一般起喺狹窄嘅通道上面,好似兩座山之間最窄嘅地方,山水之間嘅狹長走廊,同埋溪流、河谷嘅相交處。由於關隘喺軍事上嘅重要意義,呢處嘅長城有更堅固、完善嘅防禦體系。關隘一般由關口嘅方形或多邊形城牆、城門、城門樓、瓮城組成。有啲重有羅城同埋護城河。
城門: 城門係進出關口嘅通道。元朝以前多數用木過梁,後尾改用磚或者石塊砌成拱券形嘅門洞,叫做「券門」。門洞入便裝有巨大嘅包鐵木門,門外就用巨釘嵌鑲,門內側裝有門閂同埋鎖環,有啲重裝有機關。
城樓: 城門上面起咗城樓,係重要嘅烽火台: 長城體系設有好多烽火台作為情報傳遞系統。根據歷史文獻、出土漢簡同埋實地考察可知,烽火台嘅數量有好多而且一直延伸到長城以外好遠嘅地方。按烽火台嘅配置嘅位置同埋功能,可以分為四組:設喺大漠深處嘅烽火台係發出警訊嘅最前線,沿長城兩側設置嘅烽火台向沿線傳遞情報,由長城通往京師嘅系列烽火台同王朝中央聯繫,重有一組烽火台同長城所在地附近嘅地方政府同埋駐軍聯繫。按明朝嘅制度,舉一煙鳴一炮即係解來敵有100人左右;舉二煙鳴二炮係解來敵有500人左右;1000人以上就舉三煙鳴三炮。
其他附屬設施: 長城體系除咗作為情報傳遞系統嘅烽燧以外,重建立咗以城障等設施構成嘅縱深防禦配置。秦漢時各種設施得到完善,而且喺長城內外設置咗屯戍城作為屯駐重兵之所,而且向縱深發展,形成網絡。喺城牆、城堡嘅外側,重有專登設置嘅障礙物,好似僵落、虎落等等。秦朝喺河套長城一帶,廣植榆樹去阻擋匈奴騎兵,人稱榆關。北齊嗰時喺長城入便側設戍,險要之處置州鎮,築扎軍隊,形成前沿嘅線狀佈防。
觀察所、指揮所同埋戰鬥據點。城樓係三層以下嘅木結構或者磚木結構建築。
|
-
總評分: 威望 + 2
SOGO幣 + 5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