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00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教傳經咒] 道德經 [複製連結]

Rank: 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10-1 21:27:0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2
老子道經淺釋  (合陽子馬炳文注釋)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有形質氣數的道,皆是可說的道,可說的道,不是真常的道。
天有氣包,地以形成,萬有形質的個體,大小不一的數量,皆是從先天脫化的產物,此等產物,有生必然有滅,
有變必然有換,生滅變換,皆非真常。人的念頭,皆是摩擬攀緣有形之物而生,因為物有生滅,所以念有起伏,
皆可言說,但均是變幻無常。
所以古仙教人即色即空而參悟生滅之變,使人了悟非色非空而入大化神聖之常。生滅變幻,屬於苦海,
苦海波濤,應修真常之道通過它;更應立真行常德填平它。
真常之道,是大道,大道是無形、無情、無名的,因為它是萬有之源,其中內涵無形的本體精華,既全且備,
所以它能生育天地,運行日月,長養萬物,因此大道之體,即是天地之初,此初難描難繪,是不可說的!
變幻的道是小道,小道是有清、有濁、有動、有靜的,清濁動靜隨時可以變化,因此並非真常,
所以世界上的事物,千名萬號,說起來,千秋萬世也是說不完的。
水有源,木有本,本源如得,常道自在其中。

名可名非常名
大道本體,無形無相,無影無蹤,聖人體之以混沌,參之以杳冥恍惚,因為不可擬議,所以不可名狀,
這個本體,是萬化之源,萬物皆從此出,萬物有名,生滅無常,大道無名,真常永在。
例如冰可變水,水可變氣,冰、水、氣皆是可名之物,但因變換不定,皆不是真常不變之名。
又例如:張三未生,難名誰是張三;張三不在,難名張三是誰,所以要成就真常永恆之名,
惟有求證真常永恆之實,實至名﹝無名之名﹞歸之日,即是道成法相常存之時。

無名天地始    有名萬物母
道生天地,大道無名,所以無名的大道是天地起始之本。天地有名,合陰陽之運作而生萬物,所以有名的天地,
是孕育萬物的大母。天形如卵白,地形如卵黃,卵黃卵白之間,萬物生於斯,長於斯,成於斯,
這個天地合成而產的粒粒種子,成就無盡的胎卵濕化眾生,這些眾生,以人為靈,而人有智有愚,
智者得天地精華團聚不失,復融歸大道本體與道合真,得以永恆者,是謂仙佛神聖。愚者得天地精華,
得而復失,所以淪為下鬼。

常無欲觀其妙    常有欲觀其所皦
無念之心曰性,此心無欲清淨,此心真常,真常之性,係凡聖所秉先天之靈光,
﹝此先天靈光,為天地開闢之本﹞人人俱足,個個圓成,此性最靈,能生萬念,能立萬法,
愚人因物慾蒙蔽而不見,智者因朝夕保有涵養而常存,若問如何體驗,只要明白「觀妙」,便可了然。
何謂妙?總萬化﹝萬念﹞於渾然之中而一之是也。如北斗鎮天,日輪浴海,海天無際,可喻為妙,
天光水光相印合符,可喻為觀。觀之久遠,光天化日同體,合無可合,分無可分,自然妙不可言,長生久視,
即在其中。
有念之心曰欲,此欲亦是起於真如本性之中,此有欲之念一經外放,如同皇子王孫,微服私自出宮,
迷失於酒樓茶肆,忘卻本來身分是也。如忘本於內,習染於外,則煩惱災禍﹝生死﹞將至矣!
此等迷失本性之欲,亦是起於真如本性之中,佛曰:「真如本性能起念」是也。如能明白此處關鍵,
立刻旋轉乾坤,覺悟返家,剎那情歇性見,則煩惱立化菩提,生死亦是涅盤了。
縱欲則失卻本性之常,阿欲則立返出離之所,此所即竅,如能回光照顧此竅,即是有欲觀竅。
觀竅即可返於真常,所謂轉識成智是也。由此可知此竅是念念外放出發之處,亦是君子洗心退藏於密回頭之所,
或生或死,或聚或散,為仙為鬼,全在此竅之能否觀照及操持。儒云:「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如何把放心求返,即在回心轉意凝神聚氣於此所此竅之中,而後由有念化為無念,由念清而返為性朗也。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有欲、無欲,其名不同,但兩者皆自真常性天中流出,而本性智慧之光,係秉賦先天真陽所發,修士力行,
入杳冥,造恍惚,尋到光源,則內外渾忘,有無不立,正定解脫,名之曰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玄字既明,無物無境可累,無欲無念可困,靜裡乾坤,壺中歲月,妙不可言,堪云自在,到此應把玄字忘卻,
以入無何有鄉,此無何有鄉,即是修士真宅,如此真宅,可說玄而又玄,入門者皆可得妙,
眾妙皆在此玄門中包含矣。

總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 太上指示後學大道二字定義定理之所在,教人認清乾元混一之道體,
是無相之相,無狀之狀,既不可說,也無名字。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是指示天地萬物根源之所在,
教人知道尋源見性,歸根復命,性命合一,重返乾元道體。
常無欲觀其妙常有欲觀其所竅─是指示後學修道入門之方法。
此兩者同出異名同謂之玄─是指示修道要妙竅同觀,達到內外渾忘,有無不立以入玄。
玄天又玄眾妙之門─是指示大道無盡,天機深遠,過了一層又一層,應得一忘一,得玄忘玄,層層忘卻,
步入眾妙所由出之門,以入大道的無上本源,入門升堂,升堂入室。﹝道家有「玄門聚會日」之說,大義如此。﹞

第二章
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巳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巳
天下之人,如果都知道什麼是美,什麼是惡,什麼是善,什麼是不善,在世間法上來說,這是應該如此的,
但後遺症很大,因此美與善,必為人人不擇手段追逐的對象,而涉入爭奪名利的途徑,如此你爭我奪,
一切不可計議的罪惡,皆相繼產生於人的內心深處,將會做出自以為利己損人之事,揚己之善而毀人之善,
忘己之惡而誹人之惡,形成天下永無止境的動亂,人類這種內心分裂所求得之物,必然利己損人,基礎不穩,
必定無法永恆長享。
聖人明白善惡循環相伏的道理,所以道家人學習「無念」,佛家教人「不生分別心」,
儒家教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求人類內心永恆的安寧,達到至善至美的境界。
人能無念﹝不生分別心﹞,則心地完整精神統一,此完整之心,即是吾人成聖成仙一切功德建立的基礎;
蓋靈明之心,是先天真陽之氣所結成,如起一分妄念,即耗去一分真陽,真陽耗盡,便淪鬼域!
收一分念,即保有一分真陽,虛一分心,即收取一分真陽,真陽充沛狀大,精誠團結,便可希聖希仙。
因為善、惡、美、醜是相對待的東西,以無心去適應,則獲安樂之福,以機心而去追逐,
便失內心天然渾成之真,所以先賢有「有心為善,雖善不賞!」之名句,
這是教人保精、裕氣、存神、養大智於大愚之中,以冀成就高明博厚,將來方可德配天地,道貫古今。

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萬有皆自無中生出,而無又可容納萬有之歸化,修士欲保所修得之至寶,使其常有,必須以有還無,
補給再生之力,才能生生不息。至於難成之功,也必須從容易做的下手,才能積累完成。例如埃及的金字塔,
必須一石一石堆積組合;萬頃波濤,必須一滴一點交匯而成。

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
長、短、高、下,皆是彼此對待比較而來,如果計較它,則見高低,而心生分別;如果連貫它,
則見萬化一體彼此相因,不可分割;如果忘掉它,則心無牽掛,逍搖自在。

音聲相和    先後相隨
鳶飛破空,魚躍擊水,音聲相互呼應,如此聲聞流行,皆係神氣感接而演大化之一體。由此可悟大化天成,
應隨化機而採取後天天地及先天虛無中之靈藥,使人天道脈連接,以入玄妙;及至入玄得妙,有「仰之彌高,
鑽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後,」之法相,則玄珠在握,璇璣運轉,自見大道之行,遠在天邊,近在眼前,
頭頭是道,左右逢源矣。

是以聖人治處無為之事    行不言之教
明道的聖人,因此收拾妄念,放下身心,法地法天法道,合地合天合道,無心於事,無事於心,以真常之道,
應事接物,以身體力行,示範教人。

萬物作而不為
天地萬物的運作,皆在大道之中,受道力道氣的充實,生長成熟,雖有顯現,但不是一己的作為。
因此修道之士,於行功之時,輕輕運,默默舉,依法入玄入妙,其有成就,亦在無為之中。

始為而不恃    功成不處
修道的人,向大道元始精華求其分多潤寡,陽生採陽,採陽後,退符溫養,不可計議已採得之物如何如何,
而破壞大道渾然之涵養。凝神調息,行有為之功,但息已調勻而氣伏,則不可再調;神已凝聚而念止,
則不可把持而執著,均應一一放下,同返於混沌元始,期混沌中大道元始之精華,修補我身心已損之物。
及至結丹、還丹、修成陽神、晉而成仙成聖,可謂大功告成,但應知大道無盡,亦應放下一切,無掛心頭。
功成不處不居,方可與大道合體。古仙云:「大道無體,至人無己,無己之體,宇宙一體」可參也。

夫為不處    是以不去
放下小乘,方可希冀大乘,捨去小我,方可成其大我,忘掉假我,才能成就真我,大我真我之體如成,
亦應忘掉巍巍之位,平平常常,常常平平,物化性空,銷丹合道,爾後才能身道合一,永恆常久。

總釋
此章是 太上指示後學,學道要忘掉世間善惡,明白有無相生之事理,從容易修持的小處下手,運赤子之心,
守方寸之地,盡人合天,不可分別長短高下,以達大化一元獨運,大道一體渾成,默默之中,口中無言,
心中無事,修得一分,放下一分,放得十分,放下十分,大功告成,忘功忘名,不自處自恃,才能忘我保真,
保真悠久。

from http://www.taoism.com.tw/ 轉載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6 10:1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