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8-8-11
- 最後登錄
- 2017-7-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6648
- 閱讀權限
- 140
- 文章
- 7424
- 相冊
- 2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普庵祖師
三祖, 諱普庵,別號南泉,法號僧燦,諡鑑知大師。降生於隋朝。
自幼好道修行,常住慈化寺,好讀《華嚴經》;能知未來之事,人皆稱他為菩薩。後得遇神光傳授心印之法,乃離開本縣三十餘里,居住一石洞勤修苦煉,至唐朝時八月廿四日了道。將一脈道統付於曹洞執掌。
另一同名稱的普庵祖師,又稱 「 慧慶禪師 」 ,為臨濟宗十二世孫,牧庵忠禪之法嗣,俗姓余,名印肅,袁州宜春縣溥化村人氏。父余慈,母胡氏。
祖師生於宋徽宗政和五年(公元一一一五年) 十一月二十七日 辰時,六歲時,夢見一和尚以手指點其心窩,並指示日後當闡揚佛法。父母以天命不可違,遂允其出家為僧。
普庵祖師出家入壽隆院,二十七歲落髮、二十八歲受戒,後離院雲遊湖鄉,拜謁大溈牧庵忠公,嗣後駐錫慈化寺,日夜禪定,親契華嚴經,一日大悟,述云: 「 描不成撥不開,何須南岳又天臺,六根門首無人會,惹得胡僧特地來。 」 其後,在江西袁州府南泉山弘揚佛法,門徒無數,道場盛大。當時巡檢丁君驥慕祖師之名,請其出山,重修慈化佛殿,地方人士受祖師薰化,富者施財,貧者施力,佛殿於焉完成,至南宋孝宗乾道五年(公元一一六九年) 七月廿一日 跏趺圓寂,時年五十五歲。
元朝初年,加贈『大德慧慶』之號,是以又有『慧
慶禪師』之尊稱。元仁宗延祐年間〔1314-19〕 ,江西省南康府之沙門宗,於江蘇省吳縣西南方姑蘇城西五里許處創建『慧慶禪寺』,並築無量壽閣,閣後作『普光明殿』,安奉普庵祖師之像,供信徒禮拜。
在江南一帶, 普庵禪師是雜揉佛教. 道教一體的人物, 他雖是佛門弟子, 卻完全以道教儀式,幫人處理災疾, 屬道教閭山派的分支--普庵派, 善用符籙,流行於江西、福建、廣東一帶,每年11月27日誕辰有建醮慶典,金門現存「會山寺」,正殿供一尊普庵祖師塑像。兩脅有兩佛童(1991,農曆正月 6日新雕);右脅佛童左手拿缽(或火令)右手執劍;左脅佛裡古手執法繩左手拿令牌,其中缽與法索是當今道教閭山派「法師」作法的法器。
普庵祖師,是一尊很標準的禪僧塑像,光頭或頭戴佛冠,身披袈裟,跏趺而座,右手結三山印,左手拿念珠或手執拂塵,芒鞋放在座下。
目前金門宮廟乩童自己起壇,不用小法請壇;法師則專職替人建醮。
臺南鹿耳門聖母廟與天后宮都有「法師」(紅頭),穿著與佩帶法器與澎湖的法師相似,常住在宮裡,替人消災解厄,宮廟並建「 七星橋」讓信徒過橋保平安。這些活動,都是普庵祖師信仰的一部份 。
臺南市安南區土城鹿耳門聖母廟,後殿供奉觀音菩薩。左邊供普庵祖師,有二尊:古塑者型同金門普庵祖師造型,身披袈沙,結跏趺座,不見芒鞋,但右手 無名指與尾指並無伸直,結三山印,左手也無拿念珠,光頭,今已加冠,成鎮殿寶;新塑者高大,兩手結三山指印,提一串念珠,光頭,披袈裟,結跏趺而坐,芒鞋放在座下。
澎湖現存各廟宇的普唵神咒、普唵符令和指法都是道教形式,又小法「普唵派」。他的靈驗,也是後世禪寺中常於佛殿背後設「普菴」畫像的來源。澎湖廟會建醮屬於道士(司公),法事屬於福官(小法),但平常亦有 消災解厄等。
澎湖民間信仰有它的特色,就是「福官」這一法門,各村里廟宇名稱以宮多於廟,神誕有「請壇」、「犒軍」、「繞境」、「獻敬」、「抄營結界」、「造橋過限」等活動,平時接受民眾「問神」、「作法」,乃至「起土」、「制煞」、「安厝」..等等,隨時替人洗淨畫符。有「乩童」的宮廟,「小法」更是不可少。視廟宇需要,每過幾年就要點來六至八名兒童,來到廟宇學福官「小法」,學法過程很嚴肅。從「點小法」開始 ,學到「出抄」,視集訓時間鬆緊,短要三個月,長可能一年半載,如再作「坐禁」,修習時 間會更長。
澎湖福官派別約略有「普唵派」與「閭山派」,而當今普唵派最為普及。
還有大大您沒有註明圖片p數喔!!這樣是無法加分滴!!記得編輯一下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