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4-11-6
- 最後登錄
- 2023-10-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08
- 閱讀權限
- 40
- 文章
- 8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悉達多太子——第一章
( 人間的佛陀——釋迦牟尼佛的故事 )
前言
關於釋迦牟尼佛的生卒年代,
南北傳佛教界共有七十多種傳說,前後相差數百年。
晚近各國學者用有限的史料考證,結果也有七、八種說法。
然而,不論考證結果為何,都指出:佛陀是一位實際上的歷史人物,
縱然近三千年以來,無數佛教徒把他奉為至聖、導師和楷模,甚至看作超人、神明,
以表達對這位覺者的虔敬信仰。
然而,信仰佛教的人必須先瞭解,佛陀不是人格的神,
更不是所謂創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或所謂上帝的「道成肉身」。
佛陀是一個人,他生於人間,長於人間,亦成佛於人間。
他一生追求真理,於大徹大悟之後在人間宣說他所覺悟的正法,利益教化眾生。
佛陀,是出生於一個貴族皇宮的家庭,但是為了尋找他所謂的「真理」,
他不惜一切的拋開所有,這對於常人而言已經很難做的到了,
能擁有榮華富貴...誰不想要!?
能繼承該國的一國之君...誰不想當!?
可是他卻都拋開了,而選擇了「苦行」,並在其中求得「真理」。
悉達多太子的誕生 ( 美麗又富傳奇的誕生 )
佛陀以前的俗名為「悉達多」,根據近世學者的考證結果,
已認定佛陀降生於西元前五百六十年左右,距今大約兩千五百年,
位於中印度北端,喜馬拉雅山南麓,名為釋迦族的部族國家,
都城設於迦毘羅衛城( Kapilavatthu ),迦毘羅衛城,以今日地理位置來說,
是在泥泊爾境內的泰來地區。位於北緯二十度三十七分,東經八十三度八分之處。
由此處遠眺,可以遙遙望到喜馬拉雅山白色的山峰。喜馬拉雅是梵語,意譯為雪山。
雪山積雪融化,匯集成許多條河流,其中一條羅婆提河,南流入印度的第一大川—恆河,
迦毘羅衛城,即位於恆河北方,羅泊提河西岸的土地上。
太子姓喬達摩(Gautama)(又譯為瞿曇),名希達多(Siddhartha),
中國佛經中譯為「一切義成」,即「達成目的的人」,就是具備了一切德行的意思。
其父親為國王淨飯王( Suddhodana ),他的父親另有三位兄弟,
叫做白飯( Suklodana )、斛飯( Dronodana )、以及甘露飯( Amrtodana )。
兄弟四人均用飯( dana 原義為乳粥)來命名,是很有趣的事。
原因是當時的印度,以牛乳煮成粥,是非常美味的食物。
釋迦族的國王,最初是由民選產生的,到了佛陀降生之際,國王的傳承,已變成以世襲為主了。
佛陀是淨飯王的長子,固有繼承王位的資格。
太子的母親摩耶夫人,尊稱為摩訶摩耶( Mahamaya 偉大的摩耶);
是拘利國的公主,為人十分賢慧。她四十五歲的時候,懷了太子,快到生產的時候,
就請求國王許可,回到她自己的家鄉天臂城去生產,這是當時印度的風俗。
淨飯王高興地答應了 ,並且命令隨侍的隊伍準備,又派人清理夫人所要經過的道路。
當夫人到了迦毘羅城和天臂城接界的地方(距離國都約五英里 )處,
有一個叫做藍毗尼園的花園,在這裡每年到了夏季,
兩城的人民都會歡喜來到這裏的娑羅樹下游覽休息,此時樹枝上也開滿了美麗的花朵,
有各種的鳥兒唱著悅耳的歌聲;採蜜的蜂群也嗡嗡不息地飛來飛去。
當摩耶夫人到了藍毘尼園時,因為時間將近中午,天氣很熱,夫人想在樹蔭下休息一會,
就命令隨侍的隊伍停下來。沒有多久,正當夫人走來走去欣賞風景的時候,
在充滿各種鳥兒和蜂群的娑羅樹(無憂樹)下,生下了太子。
據古籍說,
佛陀一生下來後就站在大地上眼觀四方,向北方行七步,
左手指著天,右手指著大地,開口便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三界皆苦,吾當安之。」
開宗明義既指出了佛陀為何而誕生於人間的原因與目的。
而在悉達多太子初生僅僅一週之後,摩耶夫人便去世了。
因此,佛陀是在其母親的胞姐,即姨母與父王的愛護之下,無憂無慮地在王宮中長大成人。
他四處奔跑跳躍如羚羊,笑聲彷彿一種金屬細片在風中的碰撞,把頭埋俯在母親的懷中滿足地睡去。
他那位姨母,是和摩耶夫人同時嫁給淨飯王的,名為摩訶波闍波提( Mahaprahapti 大愛道),
後來則成為佛陀尼僧教團中最初之入團者。
太子出生後,在南方大山中,有一位名望極高的阿私陀仙人,
到王宮求見淨飯王,聲稱要為太子占相,淨飯王命人抱出太子,請阿私陀仙人觀看,
阿私陀觀察良久,最後歎息著說:[ 大王啊! 照太子的相貌看來,在人間找不出第二個。
將來長大,他若在家,一定為轉輪聖王,必是一統天下的賢明君主;
他若出家,必能成就一切智慧,利益天人。但據我觀察,太子將來必定出家學道,轉大法輪,
只可惜我老了,恐怕將來看不到這種情形了。]
說罷歎息著告辭而去。他的父親因恐懼太子長大後會選擇出家這條路走,
因此便下令不使悉達多接觸到任何悲傷的事物,使他在王宮的高牆保護下,
看不到人世間的諸多煩惱苦楚,使他可以一直無憂愁、無煩惱的生活下去。
當時的社會背景
在約三千年前的古印度社會,因為職業的分化和種族尊卑的觀念,
形成了征服者與被征服者的關係。然同是征服者,卻又有貴族與平民的劃分;
被征服者,則成為遭受歧視和壓迫的奴隸。
身份上的嚴格區分,加上職業世襲,形成種姓(四姓)制度。
所謂種姓制度:一是婆羅門,是以司祭作世襲的僧侶;二是剎帝利,是掌理軍國之事的王侯武士;
三是吠舍,是從事農工商業的庶民階級;四是首陀羅,是被征服的土人,從事低下職業的賤民。
除了社會分為四個階級,人的一生也被分為四個時期,作為修行、服務、退休、歸隱的理想生活,
然而此種生活是上三姓—特別是婆羅門姓的生活歷程。另外,首陀羅賤民身份,被稱為「一生族」,
禁止進入宗教生活;其他三姓則是「再生族」,即指依宗教生活可獲得新生命的高等氏族。
首陀羅卑賤不堪的地位,在婆羅門眼中將他們視為是初到人間來受生,是最下賤的人。
在婆羅門《摩奴法典》裏第八章第二百七十節及二百七十二節就有這樣的記載:
「初生的人就是首陀羅,假若他們以罵詈的語言侮辱再生的人,那就要斷他們的舌頭;
假若他們舉再生人的名或姓出來侮辱,那就要用燒紅的鐵鍼插進他的口中;
假若婆羅門的指示他不接受,那王者就可以命令用熱油灌入他的耳裏或口中。」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首陀羅地位的低落和生活的悲慘! 這以上就是印度當時的社會狀態。
農工商以及當地的土人,在婆羅門和剎帝利的支配壓制之下,生活的艱苦與心靈的壓力是不難想像的。
在當時印度的主要信仰是「婆羅門教」,
可宗教不但沒為混亂、貧窮、飢餓所苦的印度帶來新希望,
反而是以極不合理、不公平的階級制度來強行劃分貴賤,
並奴役底層的眾多老百姓(吠舍與首陀羅)。
年輕的悉達多太子,他親眼目睹到因階級差別所帶來的社會不安,
從高高在上、坐享民脂民膏的婆羅門階層,到生命賤如螻蟻的首陀羅階層,
原因竟只因為血統貴賤有別,貴族生來便是貴族、奴隸則只能是一輩子的奴隸!
與此同時,君主更大力倡導君權神授說,以便讓人民能心甘情願的接受壓榨。
當悉達多太子,看見當時印度四階級的不平等待遇,而感到十分的不滿意。
他常想著:「首陀羅為什麼一生下來就得做奴隸?難道他們都不是人嗎?
有甚麼辦法,能使他們過著自由平等的生活?」
太子出生在這樣一個階級懸殊的社會裏,自己雖是剎帝利的王族,
但他用慈悲平等的真理,毅然的向階級森嚴的社會宣戰。
悉達多太子之所以出家修行成佛,一方面是解答生死苦惱的問題,
另一方面也為了救濟當時印度社會被壓迫的人民。當他在菩提樹下初成正覺時,
發出了「大地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的平等主張,新生的佛陀開始四處講道說法,
對象不分男女、老幼、貧富或者貴賤,他完全都是一視同仁、不存絲毫的差別之心。
而在往後的四十五年歲月當中,佛陀不斷的四處奔波為廣大群眾講道說法,
其足跡更是踏遍了恆河兩岸,最終以八十歲高齡示現涅槃~~雖然佛陀的肉體泯滅了,
可他留下的思想及其慈悲平等的主義,卻仍然深深影響著數以億計的信徒,
並為眾生開啟內心深處的一盞明燈……
當時的社會宗教現象與學說 ( 邪說充斥、思想混亂的時代 )
西元前六世紀,佛陀出世前後,印度的國際情勢,是十六大國、無數小國林立,
互相征伐兼併,有如中國的戰國時代( 西元前六世紀,也正是中國東周的戰國時代。)兵連禍結,
生靈塗炭,社會充滿動湯不安。而四姓制度的森嚴,政治地位的不平等,經濟分配的不平均,
首陀羅種姓的賤民,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再加上婆羅門的墮落與社會環境的改變,導致社會上興起了反婆羅門的風氣,
也因此出現了許多自由思想家——即所謂[ 沙門集團 ], 這包括著後代所稱的[ 六師外道 ]
——各有大批弟子及信徒的六個集團;「六十二見]——六十二種不同的理論見解;
「 三百六十三論師 ]——三百多位思想界的辯論家等等。
自由思想家的出現,也有其時代背景。恒河流域的社會,不同於五河時代。
恒河流域的土著民族,在比例土要比五河地區更多,相對的雅利安人比例就降低了。
雖然規定上種姓之間不許通婚,但事實上種姓混合卻愈來愈普遍。
雅利安人為了鞏固其對地方上的統治,允許土著部族的領袖,通過祭祀儀式,
可以升格排入剎帝利種姓——這有如三百多年前滿清入關,
以少數統治多數,漢人——特別是有功的將領可以通過皇帝特許而 「入旗」。
原本是滿漢不許通婚,到後來禁令鬆弛,也就成為具文了。
雅利安人自五河地區向東南拓殖,這時定居在恒河中游,在此建立了許多國家,
這在當時有十六大國之說,還有許多城邦式的小國不在其中。恒河流域土地肥沃,
物產豐富,人民的生產方式除了由畜牧改變為農業外,手工業及商業亦日趨發達,
這樣就出現了許多以工商業為主的城市。工商業者以經濟力為後盾,有否定傳統的傾向。
加以上述的因素,雅利安人是少數民族,其影響力已不如五河時代。
再則由於婆羅門的作為不僅使人失望,且亦使人反感。
於是社會上出現了些以自由立場思索、修行,以求解答宗教及哲學上問題的修道者。
這種修道者日益增多,他們托缽行乞,棲止山林,
社會上稱這種托缽行乞的修道者曰[ 沙門 」Sramana。
後來二十九歲出家修道的佛陀——釋迦牟尼,當時就是眾多沙門中的一個。
最能代表古印度當時宗教思想的六大派別:《 六師外道 》
佛陀出世的前後,這種托缽乞食,棲止山林的修道者為數極多,
其中名氣最大,弟子眾多的,要以[ 六師外道 ]為代表。
外道Tirthaka,梵音底體迦,譯曰外道,亦作外教、外學,指佛教以外的一切宗教,
是佛教稱其他教派的名詞。最早,這一名稱並不含有貶抑的意義。Tirthaka 的原意,
係謂 [ 神聖而應受尊敬的隱遁者 ] , 意思是苦行者、正說者。
佛教自稱內道,經典稱為內典,佛教以外的經典稱外典。
到了後世,在這個名詞上附加上了異見、邪說等意義,就成為一個含有侮蔑意義的貶稱了。
不過,如果我們探討外道的理論,有許多教派的確是充滿了邪說謬見。
六師外道的根本理論:
[一]、富蘭那迦葉 Purana Kassapa :
他是一位無道德論者,他否認善惡和業報,他說:斫伐殘害,煮炙割切,惱亂眾生,
愁憂啼哭,殺生偷盜,淫佚妄語,逾牆劫賊,放火焚燒,………非為惡也;
若以利劍臠割一切眾生,以為肉聚,彌滿世間,此非為惡,亦無罪報。
於恒水南岸臠割一切眾生亦無有惡報,於恒水北岸為大施會,施一切眾,利人等利,亦無福報。
[二]、阿夷多翅舍欽婆羅 Ajita Kesakambali :
這是一位澈底的唯物論者,也是否定因果、業報輪迥論者,他不承認物質外有精神的存在。
他說:受四大人,取命終者,地大還歸地,水還歸水,火還歸火,風還歸風;悉皆敗壞,諸根歸空。
人若死時,床舁舉身,置於塚間,火燒其骨,如鴿色,或變為灰土。若愚若智,取命終者,為斷滅法。
[三]、婆浮陀伽旃延 Pakudha Kaccayana :
他是唯物論者、無因論者,否定善惡業報者。
他說:一切眾生,身有七分,何等為七? 地、水、火、風、苦、樂、壽命。
如是七法,非化非作。不可毀害,如伊師迦草,安住不動,如須彌山。
不捨不作,猶如乳酪。各不諍訟,若苦若樂,若善不善,投之利刀,無所傷害。
何以故?七分空中無妨礙。命亦無害,何以故? 無有害者及死者故。
無作無受,無說無德,無有念者,及以教者。
[四]、末伽梨拘舍梨 Makkhali Gosala :
他是一位宿命論者, 他認為人生苦樂不由因緣,唯為自然所產生。
他說:人之善惡淨穢,悉由命定,非由戮力懈怠而得故。
世間無因果業報,非自體,非教作,非精進所致,非自由意志,一切悉由命定。
吾人之命運、環境、天性可別為:黑、青、紅、黃、白、純白等六,由此而受苦樂。
賢愚不肖等、於歷八百四十劫盡有漏業,以業盡故,眾苦得儘自得解脫。
這種謬論,佛陀批評它是用人發織成的衣服,夏不吸汗,冬不保暖,毫無用處,
卻給社會帶來迷惑與不安。這一派在當時又被稱為邪命派。
以上四種外道,全是否定因果,否定業報輪迴,否定人生努力的意志,使人生價值迷失,甘於墮落。
尤其是富蘭那迦葉,他不僅否定業報因果,並且否定善惡,破壞社會道德秩序。
奇怪的是,這種荒謬之見,在當時竟成為一種哲學理論,受到許多人的擁護。
也許這是對當時社會階級制度不平,婆羅門假冒為善的一種抗議吧!
在迷失、混亂的時代,這種破壞道德秩序的言論反易於為人接受。
另外兩種外道是:
[五]、散闍耶毗羅胝子 Sanjaya Belatthiputta:
這是一位懷疑論者,不承認認知有普遍的正確性,而主張不可知論。
他認為:善行惡行的果報,可說是有,可說是無,又可以說是有是無,
也可以說非有非無。可說是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詭辦論者。
[六]、尼乾陀若提子 Nirgrantha Natapata :
他是耆那教的教主,他的思想與佛教很接近,主張有因果業報,以修苦行為解脫方法。
信徒須守五戒——不殺、不盜、不淫、不妄、無所有(財物)。耆那教的戒律嚴謹,信徒有強固的向心力,
是傳統的婆羅門教外,與佛教並存的兩大宗教。迄今印度尚有百數十萬耆那教信徒。
當時古印度最常見的學說理論中心 :《一元多元, 斷見常見 》
當時的思想界,對於人生問題,否定業果輪迥,否定善惡道德;
而對本體問題——形而上的本體界,更是異說紛紜,立論各異。
有一元論、二元論、多元論種種。而對宇宙人生存在的形而上的本體,有永恒實體之說,
有歸於斷滅之說,這即所謂一元、多元,斷見、常見。
早期的婆羅門教,以創造支配宇宙人生的最高神為永恒的存在。
這最高的神,雖以時代不同而名稱有所改變——如生主神, [ 梵 ] ,但都是一元有神論的神祗。
奧義書以哲學立場討論此一問題,以宇宙原理的 [ 梵 ] 與個人原理的 [ 我 ] 一體無別,
主張 [ 梵我一如 ],以此為永恒不變的本體,這是哲學上的一元論。
而自由思想家的沙門集團,都是主張多元論。如六師外道中的婆浮陀伽旃延,
以地、水、火、風、樂、苦、壽命等七原素為七身,此七原素是常恒不變的存在。
末伽梨俱舍梨於七原素之外,更加上空、生、死、得、失為十二種要素。
尼乾陀若提子把存在分為靈魂的存在和非靈魂的存在,靈魂的存在不但包括人和動物,
甚至於連植物、地、水、火、風等無生物也是靈魂的存在;非靈魂的存在則有法 ( 運動原理 )、
非法 ( 靜止原理 )、空間、物質要素四種。而此四者亦是常住不變的存在。
此四者加上靈魂,共有五種實體元素,稱之為五有身。
形而上的本體,有一元、有多元;而本體的存在,有認為永恒的存在,
有認為存在並不是永遠的,終歸於斷滅空無。佛教稱前者為常見,後者為斷見。
常見者認為靈魂在今生肉體死亡後,來生之前是常恒存在;
斷見者認為人受生之時,靈魂從空無轉於肉體,肉體死亡,靈魂亦隨之消滅。
這完全是唯物論的論點,肉體之外沒有靈魂的存在。阿夷多翅舍欽婆羅即是這種主張。
在此常見斷見之外,還有既不屬常見又不屬斷見的,即既不肯定也不否定的,
散闍耶毗羅胝子就這一派的領袖。
後來佛教把這些不同的理論歸納起來,有六十二種之多,即所謂[ 六十二見論 ]
——六十二種錯誤的謬見。這六十二見再加以歸納,
就是後來佛陀所不予置評的十無記或十四無記。
悉達多太子的學習之路
在兩千五百多前的印度,既沒有書寫的工具,又沒有課本,悉達多太子所受的是什麼樣的教育呢?
依《過去現在因果經》所載,太子從八歲開始,淨飯王知道,
必須讓太子學習一切將來治理國家的種種知識和技藝了。
所以就召集了釋迦族中眾多大臣的兒子共五百童子,和太子一齊入學堂學習,
以便將來可以輔助太子治理國政。並召集了宮中最好的老師,一位名叫拔陀羅尼的婆羅門,
來教授太子文治方面的知識《四吠陀》,以及實用的學問「五明之學」。
其學習的範圍包含了:世間種種工巧、學問、理論,文字、文法、算數、制作文章、辯論方法等等。
《四吠陀》是婆羅門教的經典。所謂吠陀,是智識的意思,意指以宗教為智識內容的聖典。
印度古代的傳說,這是古時聖者,受神的啟示誦出的讚誦,皆是神聖的睿智,故稱吠陀。
至於何謂「五明之學」呢?所謂明,是闡明之意,開闡其理而證明之,曰「明」。
五明即是:一、語文學的聲明。二、工藝學的工巧明。三、醫藥學的醫方明。
四、論理學的因明。五、宗教學的內明。
當太子十二歲時又請來羼提提婆,來教授太子種種軍事武術方面怎樣用兵和各種戰術的知識了。
淨飯王更召集了國內五百名釋種弟子,與太子一起在武師指導下練習武藝。學習駕御和指揮四兵,
分別是象兵、馬兵、車兵和步兵;又學習使用各種兵器,如刀、劍、矛、戟,進攻防守。
太子天資聰穎,於文學武技,舉一反三,悉皆通達。
悉達多太子年少無憂的生活
王子的身份,使他每天生活在一座美麗富饒的城堡理,過著富足舒適的生活;
淨飯王很愛太子,希望他將來繼承王位,但又想起阿私陀仙人之前的預言,
因而怕太子將來會心萌遁世之意,所以就決定要早早為他結婚,或可打消他出家的念頭。
故在悉達多太子成年後,便先後娶了三個妃子為妻,淨飯王為太子完婚後,
還為他在宮苑中造了冬天住的暖殿,夏天住的涼殿,和春秋住的中殿。
以這三幢「寒」、「暑」、「溫」的三時宮殿安置太子的妻子們,
第一宮納善覺王之女,他的表妹耶輸陀羅妃,第二宮納摩奴陀羅妃,第三宮納瞿多彌妃;
以耶輸陀羅為正妃,並與她生有一子羅睺羅。
並在苑中廣造池台,栽種花木,還挑選了數百名如花似玉的美女服侍他,
每天彈奏出動聽的音樂,跳起優美的舞蹈,供太子娛樂。
只要他需要、想要的東西,都可以如願獲得,讓他從小到大都過著快樂的生活。
淨飯王希望以這樣的人間宮室犬馬,聲色歌舞來羈絆太子,以免他出家修道。
而太子在差不多13年的幸福婚姻期間,他確實過著豪華又無憂的生活,
對宮門以外世界的滄桑變化一無所知。
但隨著時間過去,真相逐漸顯露。
直到有一天,他發現僅是一牆之隔的城堡外,卻是貧窮、苦難隨處可見的地方。
年輕的王子面對這個震撼的衝擊,他該怎麼面對呢?
第二章待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