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10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266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03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位於台南縣白河鎮大竹里,是白河地區最早出現的聚落。漢人隨鄭成功來臺,由倒風內海溯急水溪來到此處開墾。由於來此開墾的漢人多為泉州人,因此在白河鎮多屬漳人開發的聚落中算是較為特別的。
明鄭時期拓墾完成後,清領後既為控管番地的重要據點,又為軍事重地,康熙至乾隆年間,大排竹為嘉義縣治前往府城大路的要站,又是東側山麓地帶與平原地區山產、農產的交易中心,也是控管番地的重要據點,又為軍事重地,當時城守營設外委、汛兵於此守備,大排竹因而成為白河地區的小型行政、商業中心。清道光12年(1832)張丙之亂會戰於此,村庄市街受損,從此大排竹的商業轉移至店仔口。
大排竹在清代的商業與行政軍事機能雖轉移至店仔口街,但目前仍為一個大聚落。
大排竹的居民目前以張、楊、賴、林等姓為主,但沒有ㄧ個姓氏人口超過30%。因此,在歷經數年的變異後,該地已不全是泉州人的後裔,陸續有漳州人移入,甚至有從此地移居到客庄內的粵籍張姓。
大排竹的居民以務農維生,民國80年代以前多種植水稻,85年全國文藝季蓮花節之後,成為北五里賞蓮區的第一站,也是白河鎮內蓮花種植面積為最多的社區。蓮花節為大排竹帶來新的商機與街道景觀的轉變,民宿、蓮花主題餐廳與遊憩場所、蓮花相關農懺品銷售等也日漸興盛,形成相當重要的經濟主要來源。
大排竹庄廟為六順宮,初稱福德宮,主祀福德正神,日昭和7年(1932)重建後改稱為六順宮,為大排竹居民的信仰中心,屬於下茄苳泰安宮的祭祀圈。
目前聚落內除北有傳統建築外,較特別的還有幾棟廢棄的菸樓和碾米廠,庄廟六順宮內甚至還有日昭和年間的古匾、福德爺香燈碑、福德爺煙祀碑等文物。
來源:文建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