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9-1-2
- 最後登錄
- 2025-7-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5116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1821
- 相冊
- 3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一炮雙響活動
我國以農立國,莊稼人對牛有一份特殊的情感。「鬥牛陣」就是基於這份情感發展出來的民間遊藝。「鬥牛」在我國民間流傳相當久遠,據傳說這是源自秦代,當時的蜀郡守李冰,為了消滅江裡的蚊龍,化為「牛形」與江神相鬥,後來民間就流傳著「鬥牛」這項遊戲。李冰是秦代有名的水利專家,造了著名的「都江堰」,使農田灌溉不虞匱乏,死後普受農民崇拜,把「鬥牛」之戲附會到他身上是有點神化了
鬥牛都在春秋兩季、尤其是秋收後莊稼人較空閒,更是鬥牛的旺季。鬥牛場就設在田裡,登場的「鬥牛」頭上簪著金花,身披紅布,有的牛脖子上還特製旗座,插著五顏六色的旗子,看來威武多了,牛兒相鬥時以角相觸,三五回合後勝敗立即分曉,這是以真牛相鬥的遊戲。在臺灣的鬥牛陣表演並不用真牛,真牛相鬥不免頭破血流,莊稼人家看了於心不忍,於是發展山以假牛相鬥,為了增加趣味性,還有牧童助演,演來逼真生動,充滿了鄉野情趣。
臺灣的鬥牛陣,據說是台南縣學甲鎮的楊石寮和王枝出所創,稱「大灣牛」,時間約在光復之初,後來才擴散到各地,目前多見於南部。
鬥牛陣的牛,皆係竹架布套或板套而成,大小與真牛一樣,有「水牛陣」和「赤牛陣」兩種,前者白灰色外殼,後者則褐色外殼。一團大十個人、牧童兩人、扮牛四人(一頭兩人),餘則敲鑼打鼓或休息替換或搖旗吶喊。
鬥牛陣的表演,雖有婚宴、出殯和廟會不同場合的故事情節,但基本上皆相當放任,活潑而不拘形式,它的鬥牛模式大致固定為:本來兩個牧童各自牽著自己的牛吃草,彼此相安無事,無意間,兩頭牛「牴角」互鬥起來,牧童一見急忙各自拉開,但愈拉愈鬥,愈抓愈纏,牧童乃生氣的吆喝鞭打,打自己的牛,也打別人的牛,然後互指對方不是,於是兩人也「鬥」了起來,不但打還扭打,打得起勁時,甚至竄入人群中找觀眾評理,繼而在亂陣中追打、叫罵,有時更互抱倒地滾來滾去,叫人搞不清真打還是演戲;其間,兩頭牛不但互鬥,也鬥人,真是一場混戰。直到雙方斗笠壞了,布鞋掉了,兩人也筋疲力盡了,彼此才握手言好,各自牽回自己的牛離開;這時,兩個牧童可真是灰頭土臉,狼狽不堪,有時還會鼻青臉腫呢!毫無疑問的,鬥牛陣是臺灣民間自創性的鄉土陣頭,它以詼諧、逗趣皂雜耍性格,逼真地傳達出農村往日的生活情趣,把人與牛,牧童粗獷的性格,演得栩栩如生,是一種最具親切、土味的民俗藝陣。

|
-
總評分: 威望 + 2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