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15|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本教故事] 悉達多太子—第三章( 人間的佛陀—釋迦牟尼佛的故事 ) [複製連結]

Rank: 4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1-12-3 14:14:48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悉達多太子《 29歲那年是他人生的轉捩點 》


淨飯王知道太子出遊四門,見到了會令他生起出家念頭的四種情景,心中焦慮起來,
很害怕阿私陀仙的預言會實現,就想到要給太子更舒適享樂的生活。
於是下令他的大臣為太子建造高牆來圍繞皇宮的四周,還精心打造了比以往更為豪華美麗的宮殿,
園中的水池養殖了最珍貴的蓮花,夏宮有涼水的浴池,冬宮有暖水的浴池,每日都供應美酒佳餚,
又挑選了全國最美麗的少女來陪伴太子遊樂,歌唱、跳舞,種種娛樂,希望令太子忘記了他所看到的四種景象。
又下令釋迦族的眷屬,嚴密守護太子,使他不能離開王宮。

自從太子出遊四門之後,每日都愁眉不展,年輕的王子終於開始對優沃的生活逐漸升起了厭離之心。
太子心想:『我過著優裕的生活,極度優裕、徹底優裕。我的父親甚至在宮內造起蓮池:一座盛開著紅蓮、
一座盛開著白蓮、一座盛開著藍蓮,皆爲我而造。非來自波羅那斯的檀香我不用。我的頭巾來自波羅那斯,
我的外衣、下衣與斗蓬也來自波羅那斯。白天黑夜,有人在我的上方舉著白色華蓋,保護我不著寒暑與塵露。

『我擁有三座宮殿:一座用於冷季、一座用於熱季、一座用於雨季。雨季四個月裏,我住在雨宮,
有歌舞伎人伴我娛樂,其中無一男子,我一次不曾出宮。別家僕人、役工與家臣們喫豆湯與碎米,
我父親的僕人、役工與家臣們喫小麥、大米與肉。』

『盡管我擁有如此福佑、如此優裕,我想到:「未受教的凡夫,自己不免衰老、不能超越衰老,
看見另一位老者,他驚駭、恥辱、厭惡,忘記自己也不免衰老、不能超越衰老。
如果我 ? 自己不免衰老、不能超越衰老 ? 看見另一位老者,卻驚駭、恥辱、厭惡,這對我是不合適的。」
我注意到這一點時,年輕人對於青春特有的沈醉感 [ 青壯的驕傲 ],便徹底消失了。』

『盡管我擁有如此福佑、如此優裕,我想到:「未受教的凡夫,自己不免患病,不能超越疾病,
看見另一位病者,他驚駭、恥辱、厭惡,忘記自己也不免患病、不能超越疾病。
如果我 ? 自己不免患病、不能超越疾病 ? 看見另一位病者,卻驚駭、恥辱、厭惡,這對我是不合適的。 」
我注意到這一點時,無病者對於健康特有的沈醉感 [ 無病的驕傲 ],便徹底消失了。』

『盡管我擁有如此福佑、如此優裕,我想到:「未受教的凡夫,自己不免死亡,不能超越死亡,
看見另一位死者,他驚駭、恥辱、厭惡,忘記自己也不免死亡、不能超越死亡。
如果我 ? 自己不免死亡、不能超越死亡 ?看見另一位死者,卻感到驚駭、恥辱、厭惡,這對我是不合適的。」
我注意到這一點時,生者對於生命特有的沈醉感 [ 生命的驕傲 ],便徹底消失了。』

此時此刻,再富裕豪華舒適無憂無慮的生活已無法左右悉達多太子尋求解脫之法。
悉達多太子如是思索道:「我被生、老、病、死、憂傷、苦惱所束縛,但為什麼還要追求具有同等性質的事物?
受縛於本質如斯之物,我應如何去認識他們的利害關係,從而追求未曾證得的,無上圓滿的安樂涅槃。」



悉達多太子的決定:《 出家 》

於是有一天,太子心中思慮道:「現在正是我出家的時候了。」
於是,他便莊嚴端正地前往父王的宮殿,向父王請安。宮庭大臣們見到太子要去拜見國王,
紛紛向淨飯王報告,說:「太子馬上要到這裏來了。」淨飯王聽到報告,真是憂喜交集。
平時,太子因為喜好沉靜,加上淨飯王對他極其溺愛,在所有事情上對太子都十分放縱,
凡是太子不高興做的事情,絕不讓太子受到委屈,勉勉強強去做;太子不高興見到的事物,
就絕不讓它們出現在太子的眼前;太子不高興聽到的聲音,也絕不讓它們充斥在太子的耳邊。

因此,太子在自己的宮殿裏除了讀書思考,加上做各種運動,以及娛樂等事,
一般就很難得到父王居住和辦公的宮殿去。今天破例到淨飯王處理朝政的王宮來,
便引得那些大臣們十分好奇,因此當太子一動身,消息就像長了翅膀一樣,飛快地傳到了淨飯王的耳朵裏,
使得淨飯王也心癢癢的,不知太子有什麼要事到宮中來,而且還是這麼穿著整齊端正,
淨飯王想,一定是有什麼事情,否則是不會做出這麼嚴肅的姿態的。

太子來到王宮,見到父王正坐在龍椅上,滿臉疑問地看著自己。太子一見父王,便全身匍匐下去,
有如玉山自倒,向父王恭行頭面頂足大禮(將自己的頭面頂禮尊者之足,謂之頭面作禮)。
淨飯王一看太子行此大禮,心裏一驚,一邊趕緊將太子抱了起來。淨飯王命太子坐在他身邊。

太子坐好後,就對父王說道:「恩愛集會,必有別離。只願父王聽從我出家學道。
在這世界上,一切眾生,不論富貴貧賤,誰都無法逃避老、病、死的痛苦,
雖然在生時有相聚的歡樂,但一旦大限迫來,即使親密如夫妻,也將勞燕分飛,不能避免別離的命運。
人生如一大苦海,我願做這苦海中的一葉扁舟,渡眾生到達解脫的彼岸,使他們都得到永生的悅樂,
得到真正的解脫。父王,請您不要阻攔我,允許我出家修行吧。」

淨飯王聽到太子請求出家,頭腦頓時轟的一下,差一點從座位上掉了下來,
心底受到的巨大震撼使淨飯王渾身顫抖,不能自已。一直擔憂的事終於發生了,
但不曾想到來得這麼快這麼突然。淨飯王握著太子的手,說不出一句話,只一個勁地啼泣著,
眼淚就像斷線的風箏再也無法控制。哭到最後,整個殿上就只聽到國王的哽咽聲,歔欷聲。

過了很長時間,淨飯王才柔聲地對太子說:「你現在應當停息出家的想法。
為什麼呢?你現在年紀很輕,再加上國家也還沒有繼承人,將國家這個擔子都壓在我一個老頭子的肩膀上,
難道你就這麼忍心一點不顧惜我的難處?即使要出家,也要等你的孩子長大以後,可以繼承王位了才能夠,
希望你能鄭重考慮一下,不要這麼倉促輕率地作出決定。」

太子便言:「如能滿足四種心願,則可暫不考慮出家。」
淨飯王問:「四願為何?」太子回答:「一願不病,二願不老,三願不死,四願萬物不損不滅。」
淨飯王想:如此四願,何可滿足,計唯有煽其色欲,使之沉溺,庶可使其出家之心漸淡,世俗愛戀彌增,
乃更增選伎女,塗香膏,施粉黛,著輕穀薄紗,隱露肌膚,妖冶放蕩,巧笑佯羞,輕歌曼舞,終日不歇。

悉達多太子雖然在豪華舒適的環境中生活,但是每當他獨自坐在花園中沉思的時候,
有時會想起自己那早逝的慈母,或是當他看見那些美麗的舞姬的時候,
他心中都想到︰「“這些美麗的身體也會遭受疾病的折磨,現在年青快樂的美少女將來也有一天會變得衰老,
頭髮花白,牙齒脫落。當美好的東西消失了的時候,我們就感到痛苦不安了。
只有消滅了貪欲、瞋恚,愚痴這些煩惱之火的時候,才能帶給我們真正的清涼和快樂。”
這時太子的心已脫離了對種種欲樂的追求, 在無比的尊嚴與華美之中回到了宮殿。



華麗生活的背後《 真相 》

夜很深了,一輪明月靜靜地懸掛在高遠的天空,
皎潔明亮的光輝從天上悠然灑落,給金碧輝煌的王宮籠罩上一層幽麗的輕紗;遠處參差的樹木三五成群,
它們落在地上的影子就像在水中浸洗過一樣,十分清淺動人。大地恢復了本來的面目,
從喧囂的時空頓時變為空寂。

這時,太子從座位上站起來,他沒有去睡覺,而是到宮裏宮外巡視了一番。所到之處,都是一片死寂。
他穿過白日歌舞喧嘩之地,他看見所有歌姬舞女都像木頭人一般沉沉進入睡鄉,
只剩芳香的油燈寂寞地在寢殿內燃著。而日間美如天仙的眷屬,現在有的卻披頭散髮,倚伏在樂器上;
有的半身赤裸,手腳著地;有的發出鼻鼾,或說夢話,錯齒咬牙,有的互相枕臥,東倒西歪;
有的眼淚鼻涕,狼藉縱橫;有的嘴中流涎,極是髒污。真是一副醜態百出、令人作嘔的人間世相無常畫卷,
哪還有絲毫美感?譬如芭蕉之樹,內中全無堅實。

太子深深地歎了一口氣,什麼風華絕代,什麼國色天香,竟都是如此虛假不實,
也更加襯托出這浮華生活背後的空虛,更使人徒生無常之感!太子又仔細地端詳妻子及所有歌姬舞女,
只見她們的形體,都一一分為頭髮、指爪、骨髓、腦殼、骨頭、牙齒、髑髏、皮膚、肌肉、筋脈、血脂,
以及心肺脾腎、肝膽腸胃、屎尿涕唾,外面就像是一個大皮袋,皮袋中盛著一些惡臭污穢的東西,
沒有一樣是稱得上奇異的。而她們卻無一知覺,不僅爭相用香氣薰蒸身體,又用華麗的服飾打扮自己。
然而,這一切都是外在的,短暫的,譬如借來的東西,有朝一日總要歸還他人,而且借的時間也不會太長久。

太子心想,一個人即使能活上百年的壽命,計算下來,睡覺就要用掉一半,
平時又總是為憂慮煩惱之事所糾纏,除此之外,其中歡樂的時間就沒有多少了。
世上的人為什麼往往見到以上情景,卻總是不能覺悟,甚至還貪戀執著淫欲,而不知悔悟呢?
太子覺得這一副副的臭皮囊,著實是樂少苦多,觀世間五欲,今又有何可戀?

此時他感到要捨離的心也更加迫切了,而且覺得再不能將寶貴的時光消磨在追尋無聊的娛樂上面,
因為過去、現在、未來這三界中,別的都是無法依靠的,只有一樣東西是可以值得追求,值得依戀,
那就是對於智慧的體察,對於道的覺悟。故更應趁此年青的時候來實踐自己的理想,
追求那自由自在的心靈和可以帶給更多世人利益的崇高承擔。



悉達多太子《 探尋解脫之道》首部曲


太子在二月初八,一個月圓光輝的夜裡,
他到耶輸陀羅的寢宮,對熟睡的妻子與愛兒看了最後一眼,無言地告別了家人,並輕喚車匿,囑其備馬,
意欲出城。車匿云:「今已半夜,非出城閑游之時,又王官有衛士,何得出宮?王令城門關閉,
聲聞四十哩,何得出城?」太子不答,只是揮手,令速將寶馬犍陟牽來。
於是只好遵命將太子的座騎犍陟牽了過來。

太子走近前去對車匿和白馬犍陟說:「一切恩愛,總有別離的時候。對我來說,世間的事情,
卻是非常輕易地可以得到滿足;然而出家修行的因緣,竟是這麼難以成功!真是不可思議啊!」
車匿聽到這話,心生同情,於是默默無言。時諸衛士,皆已睡熟,無人知覺。

太子從北城門而出,來到城外,一顆懸著的心終於落了下來。他深知前面的路是邁向解脫的道路,
然而這條路仍相當長遠,太子並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走完它。然而,太子尋求解脫的心是如此的堅決,
即使前面荊棘載途,他也要義無反顧地走下去。

在太子離開迦毘羅衛城時,回顧了那巍峨的宮城,並且從內心深處發出了堅定的誓言:
「我若不斷生老病死憂悲苦惱,終不回宮;我若不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又復不能轉於法輪者,
絕不與父王相見。」

太子縱馬奔馳,越過了阿那瑪河,至於苦行林外。
太子對著車匿說:「現在我既然已經來到這安閒靜謐的處所,你盡可放心,就隨白馬犍陟一起回去吧。」
車匿聽到這話,心中十分難過,眼淚就像斷線的珠子一樣撲簌簌地掉了下來,他悲號著,繼之以啼泣,
哭到傷心之處,身心迷悶,無法控制,突然倒僕在地,差一點昏了過去。

過了許久,車匿說:「我怎能忍心聽太子說出這樣的話呀?我在宮中已經違背了大王的命令,
將白馬犍陟備好供太子您坐騎,因此一直相隨至此,斷沒有貿然回去之理。
國王和摩訶波闍波提王后見到太子不在了,必定會十分憂愁煩惱,宮裏宮外也一定會騷動異常。
而且這個地方,山高路險,困難必多,猛獸毒蟲,交橫道路,我怎麼能就這樣捨下太子單獨回宮去呢?」
太子當即答道:「人活在世間,是單獨生,單獨死,難道還會有生死相伴的人嗎?
而人身又有各種生老病死的苦痛相隨,難道我就應當和這些苦痛作伴嗎?我現在是要消滅這各種苦痛,
而來到這裏。苦痛若消滅淨盡,那時,我就會和天下一切眾生共作伴侶了。
而今,各種苦痛尚未離開人間,我怎麼能和你作伴而居呢?」

車匿聽到太子如此堅決,心裏十分猶豫,但想到這裏艱難的生活,於是又忍不住勸諫太子道:
「太子您從生下來之後,就一直生長在深宮裏,身體手足觸碰到的都是輕細柔軟的東西,
眠臥的床褥也無不精細滑軟,怎麼能一下子就置身於荊棘叢中,腳踩瓦礫泥土,而止宿於樹下呢?」
太子回答車匿說:「確實是像你這麼說的,我在宮中完全可以免除置身荊棘之患,
然而另外的人生大問題如老病死的痛苦卻會侵襲我的身體。我能忍受苦行的苦楚,
為的是有朝一日解脫人間老病死的各種苦痛啊。我的主意已定,你牽著白馬犍陟一起回去吧。」

車匿聽到太子這話,雖然心中更加悲痛,但無法挽回太子修道之心,
於是,除了默默垂淚,便只好停下來,不再跟隨太子。太子於是從車匿身上取下七寶之劍,
一邊朗聲而作獅子吼,說:「過去諸佛,為了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都要捨棄漂亮的裝飾,
剃除鬍鬚頭髮,我現在也應當依照過去諸佛的辦法,剃掉鬍鬚頭髮,捨棄華麗的服飾。」太子說完這話,
當即將寶冠脫了下來,和髮髻中的明珠一起交給了車匿,並對車匿說:「你拿著這頂寶冠,和這些明珠,
送給大王,你可為我上白大王,說我現在不是為了修仙求得升天的快樂,也並不是不願意孝順父母,
而且我對任何人都沒有忿恨、嗔怪和不滿之心,只是因為害怕人生老病死的苦痛,
為了將這些苦痛消滅淨盡的緣故,才來到這裏出家修行。你應當幫助我,應當為我感到高興,
不要對這吉祥之事,橫生悲愁之心。

父王倘以為我現在出家,還不到時候,你就將我的話上啟大王:『老、病、死的苦痛轉瞬即來,
豈有一定時間的限制?人即使處在少壯時期,難道就能免除這樣的苦痛嗎?』父王倘若還要責備我,
說我王孫尚未長大成人,就這麼早地出家修行,而且出宮之前都不曾啟聞父王,你就將我的話仔細轉告於他:
『兒子雖未長大成人,但不久就會長大,父王身體尚稱康健,不必過分焦急。
而且,過去也曾有過許多轉輪聖王,厭棄國王之位,遁入山林,出家求道,
但從來沒有一位在修行中途還接受五欲的。我現在已經出家,也絕不會再中途回宮的了。
未成菩提(覺悟)之前,我絕不再踏宮中一步。』另外,內外眷屬,也都於我有許多恩愛之情,
恩愛聚合,終有別離的一天,你可以替我向他們一一進行解釋,不要讓他們為我而橫生憂愁煩惱。」

太子說完,又從身上將瓔珞脫了下來,交給車匿,說:「你可替我拿著這瓔珞,奉呈姨母摩訶波闍波提,
說我今天是為了消滅人生苦痛的根本,所以才逃出宮城,出家修道,以求滿足我巨大的心願。
叫她不要為我而反生許多痛苦。」太子又將身上其他華麗的服飾脫下來,交給車匿,說:
「你將這些東西交給耶輸陀羅,也同時告訴她這些話:『人生在世,恩愛終有別離,離別即有痛苦,
我現在就是要消滅這種種苦痛,所以才出家修道,不要因為我的原因而陷入痛苦之中。』」
太子又告訴車匿對其他親朋好友們也都一一如法解釋。太子一一叮囑完畢,就對車匿說:「你走吧!」

車匿聽到太子要他馬上就回去,心裏異常悲痛,但他不忍違背太子的命令,因此強忍悲痛,
當即長跪於太子之前,恭敬地捧受寶冠、明珠、瓔珞以及其他華麗的服飾,他流著淚對太子說:
「我聽到太子如此堅決的志願,全身震顫,無法抑制。即使是一位心如木石的陌生人,
只要聽到太子前面說的話,也應當為之悲痛和感動。何況我生來就侍奉太子,不離左右,
聽到太子發出如此堅決的誓言,豈有不感到萬分悲痛的呢?

只希望太子捨棄這種志願,不要使父王和摩訶波闍波提、耶輸陀羅和其他親朋好友們橫生巨大悲痛和苦惱。
如果太子決意不回去,那麼我只希望太子不要在這裏將我拋棄,我現在歸依太子足下,
發誓將來永遠跟隨太子,不離開太子一步。」車匿的懇求遭到太子堅決的拒絕。「假設我回到宮中,
大王必定會責備我,為什麼將太子您丟下,而我一個人單獨跑了回來。我拿什麼話回答大王呢?」
車匿見到太子心意無法挽回,改而以退為進,以求使太子將自己留下。

太子說:「你現在不應當說出這樣的話。世上到處都有離別之事,人生豈能長久聚合?
我生下來剛七天,我母親就離我而去。母子之間尚有死生之別,而何況其他人呢?
你不要對我單獨生出戀慕之情,你還是和白馬犍陟一起回去吧。」太子反復開諭車匿,但車匿還是不肯離開。

太子見到如此情狀,心想,「我必須用更果敢的行動才能使他相信我的決心。」
於是,太子當即拔出利劍,自剃鬚髮,並起誓道:「今天我將頭髮鬍鬚一起剃去,願從此與世間一切脫離關係,
斷除煩惱,以及人生所有虛妄困惑的障礙。」車匿見到太子如此堅決,當即呆住,不能作聲。
車匿以頭面著地,敬送太子。太子漸漸進人林中。車匿號啕,犍陟悲鳴,太子遠矣。



悉達多太子與頻婆娑羅王的相遇


捨棄了尊貴地位和豪華亨樂生活的王子,剃除了鬚髮,被上了袈裟,沿途托砵乞食,為的是找尋心靈的解放,
探索宇宙和人生純真善美的道理,帶領世人到那清涼自在的涅槃城,所以在這大悲大願的精神推動之下,
他已經不同於一般的凡夫俗子了,具有這種偉大胸懷的人,我們就尊稱他為菩薩吧。

太子到了摩揭陀國的山林中住了七日之後,就開始步向王舍城乞食,城中的人們看見了威儀尊勝的菩薩,
馬上報告了給他們的國王頻婆娑羅王,瓶沙王知道了菩薩未出家之前是悉多太子,
就派人送上最好的食物和種種用具,邀請太子來到王宮,並勸太子還俗協助他一同治理國政。

於是國王問悉達多:『你年輕、少壯,形貌端正,正值青春初期,精神煥發,擁有刹帝利的體魄與膚色。
大軍前鋒之中、象騎陣營之內,你必定輝煌奪目,應當統一天下,為全天下的轉輪王。
天下人民都盼望著您做他們的君主。您為什麼要放棄天位,爲何還要出家 ?
獨自一人跑到深山野嶺中去呢?您一定有不同的看法,請您講給我們聽聽。」

接著國王又說:「我願意讓一半的國土給太子分治,或者全部讓予,臣事太子也在所不惜;
我願爲你提供無數財富:請您盡情的享受它吧。或者讓軍隊給太子自伐別國,都可紹踐尊位的呀!」

太子答道:「“大王的好意,使我感謝不已;可是我王位尚且棄若敝屣,哪裡會要大王的半國和全國,
更何況去征伐奪取別人的國土呢?希望大王以正法治國,使萬民安樂,那是我所感盼的。」

接著太子又說:「依我看,天地、人、物,有生有死,其中最痛苦的情形有三種,那就是衰老、疾病和死亡,
這三種痛苦是無論如何都無法避免的,我想,人的身體是痛苦所寄託的器具,憂愁害怕之心永遠沒有窮盡之時。
如果我在君主之位,就會變得嬌逸放肆,為貪求快意,就會役使人民以供我一人娛樂,這樣,天下就會蒙上災難,
這種行為是我所厭惡的。而且人生的老病死苦,更不是任何高位厚祿所能免除的。
所以我決定離開我的國土,非爲追求感官欲樂,以五欲爲危險,以出離爲安穩,為了解脫生死的苦本,
為利益一切眾生,解脫一切人的生死苦本、我放棄虛幻的享受,而出家精進修行:那才是我心樂住之境。』

但跟在頻婆娑羅王旁邊的那些年高德劭的老人以及大臣們仍感到有些不理解,
於是就問道:「衰老、疾病和死亡,這是世上自然的規律。您怎麼獨自一人陷入這種憂慮之中,
而拋棄國王美好的稱號,隱遁山林,潛居岩穴,使形體勞悴,這樣做不也太艱難困苦了嗎?」

太子回答說:「如果像你們所說的,我不當陷入憂慮之中,讓我做轉輪王,身體一天天衰老,
疾病自然也隨之來到,假若死亡一旦來臨,當此之時,難道會有代替我接受這樣厄運的人麼?
如果沒有代替我的人,為什麼不能預先憂慮呢?天下有慈父孝子,即使愛徹骨髓,一到衰老、疾病、死亡之時,
也無法互相代替。像我們這樣虛假的身體,痛苦來臨之日,即使身居高位,六親在側,也就像替盲人點上蠟燭,
對於盲人來說有什麼益處呢?我觀察種種行為,一切都沒有恒久不變的品質,它們都會變化成為不真實。

人生在世,快樂少痛苦多,身體並不能自己做主,又世間一切都是虛無,人很難得在其中長久生存。
萬物有生有死,萬事有成有敗,有安全就會有危險,有收穫就會有亡失,萬物紛紛擾擾,都將歸於虛空。
精神沒有形質,如果煩躁汙濁,不能洞察事機,就將招致生死大厄。世上的人只因為貪愛五欲,
為癡愚之網所蒙蔽,因此陷身於生死之河,沒有人能從中覺悟。所以,我要一心思考宇宙人生痛苦的根源,
求得解脫的法門。如果我的願望達到了,我才能得到最大的安全。」

頻婆娑羅王雖然再三請求而終不能打動菩薩堅定的決心,於是就對菩薩說︰“你這樣堅定,將來必定成佛。
當你找到了滅除煩惱和苦痛的真理以後,請先降臨到我的國土來,並請首先為我說法吧”。
當時摩揭陀國是一個經濟和文化都相當發達的國家,很多賢哲在這裏傳授各自的見解和知識,
菩薩得到國王的許可,就在摩揭陀國尋訪名師,希望能找到解脫自在的方法。

第四章待續...........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7-31 04:57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