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26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47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331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鐵線橋位於台南縣新營市的最南端,臺19甲線以東,聚落東邊及南邊為急水溪所環抱,南與下營鄉為界。據聞昔日為鐵線橋保與茅港尾保之分界,橋以南稱橋南(址約第5鄰)屬茅港尾保;橋以北為鐵線橋保,俗稱橋頭。
鐵線橋庄東面、南面均為急水溪環繞,清時鐵線橋港可沿急水溪達臺灣海峽,與大陸貿易往來頻繁,據聞通濟宮古廟廟埕前,即為昔日船隻停泊處,來往的貨物以鹽糖、米糧為主,交通地位重要,南橋位處臺南府城與嘉義官道必經之地,東橋為沿海與山通行的便道,鐵線橋為附近鄉村經濟中心,也是鹽水與麻豆貨物集散地,據聞清朝時庄內人口即約有1,000多戶,清康熙時屬茅港尾保管轄。雍正元年(1723)設為鐵線橋保,以本庄為保頭,轄急水溪東西21庄社。儼然是今鹽水南部、新營西南部、柳營ㄧ帶的區域中心。
日治時期仍設堡於此,為嘉義廳鹽水港支廳查畝營區鐵線橋堡,並以通濟宮古廟後之路為界,以南為第一保,以北為第二保。日大正9年(1920)改隸臺南州新營郡新營街。戰後,屬臺南縣新營鎮管轄。
清時橋南頭有牛墟,牛墟以北為乞食營,又今土地公廟(廟因地震倒塌,後原址新建活動中心,廟設於中心內)以北有一廣大鹽行,為鄰近鄉鎮食鹽之總經銷處。日治時期尚有魚行1間、麵粉工廠3座、碾米工廠31座、製糖廍三所、雜貨店6間、油車2間、戲館及客棧各一間,另有蔡姓在媽祖廟左後開設一大飯店,可見鐵線橋昔日之商業鼎盛景況。
鐵線橋過去以李、蘇為大姓,今日則姓柯的相當多。昔日庄內祀分為4個角落,媽祖廟(即古通濟宮)為鐵線橋保共祀之公廟;媽祖廟北側為伽藍廟角(伽藍廟),媽祖廟西側為土地公廟角(今活動中心內)、山寮角之角頭廟開山宮。山寮角址約為鐵線里12 鄰及一部分11鄰,原為一柯姓先祖自鐵線橋庄內遷出至此開墾,因此地當時仍為一片荒地,故人稱山寮(意為野外),後子孫漸多,遂成一小聚落(角頭),開山宮主祀開天炎帝,廟內並設有柯姓宗祠。近年另有一私人開設之新玄武殿,奉祀上帝爺公。
至於庄廟通濟宮,古廟址在鐵線里40號,創立於清康熙時,主祀媽祖,為先民自福建湄州迎奉而來,嘉慶2年(1797)由士紳劉得昌捐銀重修,後於日昭和6年地震後僅存後殿,日治末期,因妨礙交通遭拆除,民國37年(1948)開始重建,至民國48年3月完工落成,為一座二落三間起,硬山形式的廟宇,廟內原供奉兩尊3尺高的軟身媽祖像,神轄區北至王公廟,東至五軍營,南至急水溪,西至天保厝,共計26個連防庄。古廟內有清光緒15年(1889)柳營文魁劉達元所獻兩匾:「澤周海嶠」、「慈航普渡」,裝飾的剪黏與浮雕為臺南府城葉鬃的作品,於民國87年2月2日被列為縣級古蹟。民國80年起於舊廟廟西另籌劃興建新廟,新廟廟址位於活動中心後方,近173縣道往下營道路東側。
除了廟宇之外,在舊通濟宮與伽藍廟之間目前仍保留有相當完整的老街屋。兩旁街屋約50多戶,街屋形式為連棟共壁,下磚牆、上屏仔壁、紅瓦,有長廊。廊前還有砌磚的方柱,屋寬約3~5公尺,厝身為寬的2~3倍。鄰街的前廳作為店鋪,後邊是住家,部分還有夾層的半樓,作為儲物間。不過,通濟宮古廟廟埕一帶過去雖為主要之交易市場,但日治後因急水溪氾濫改道,泥沙淤積,港口漸失去其功能,且縱貫公路、縱貫鐵路的開闢皆經由新營庄,時代變遷,鐵線橋交通地位重要性完全喪失,再加上急水溪氾濫為患及對交通上的阻礙,使人口大量外流,鐵線橋目前人口外流嚴重,今日庄內多為老人守著祖產以務農為生,青年人多往外謀生,與昔日之繁華景象,可謂天壤之別。
來源:文建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