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4-12-4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061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4563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根據史料記載,客家人最早較有規模的渡臺,當是劉國軒的部將,劉國軒為福建省汀州府客家人,其子弟兵大多為同鄉人士,來臺後曾隨劉國軒南征北討,直到明鄭覆亡,這些部將在清廷據臺後大多被遣回原籍。清康熙22年(1683年),清廷正式將台灣納入版圖,次年設台灣府一府,下轄台灣、鳳山與諸羅3縣。清廷治理台灣之初,曾頒布《渡臺三禁》的命令,其中《粵地屢為海盜淵藪,以積習未脫,禁其民渡臺》一條禁令,使得客家人到台灣的開拓過程中,以泉、漳兩籍人士多了一道枷鎖;此後客家人想到台灣來,只有透過偷渡一途。因此,綜觀清初順、康、雍三朝成千上萬漢人大量移民台灣的大遷徙中,客家人顯然因受到政治干預而缺席了;透過非法手段偷渡的,只是零零星星的一些人,分別在不同地區開拓,而大多數的客家移民,都是在清中葉以後,才能踏上台灣這塊土地。
客家人移民來臺,依時間的不同,登陸靠岸地點的不同,分佈的地方也不盡相同,但大多在台灣西部。每個地區因族群多寡、經濟狀況、地理環境、社會實況等等諸多問題的牽連,而出現不同的形貌:有的依舊保留古老風味的客家村;有的和其他族群混居;更有的受到福佬勢力的影響,部分被同化,部分遷移聚居在偏遠地區;也有一直致力保存客家文化,因而形成方言島。不管這些客家人居住的情況,族群文化的保存,以及其他諸多的影響因素;大體上,仍可依客家分佈地點的不同,把台灣的客家分佈分為南、中、北、東部4地區。
明末清初,客家人渡臺大多在打狗港、下淡水港或東港登陸,然後沿著下淡水溪入墾屏東竹田、內埔、佳冬、萬巒、高樹以及高雄美濃等廣闊的下淡水溪沖積地。也有一些客家人從鹿港或者濁水溪口附近登陸,墾拓彰化、雲林及南投等地。或從崩山港、大安港登陸,入墾大甲、豐原、東勢者。或從房裡溪、吞霄溪上岸,肯拓房裡、通霄、白沙屯地區的人。或從中港、後?港登岸,散居在頭份、苗栗一帶者。或從竹塹港、紅毛港登陸,開發新竹地區。或從淡水以及稍晚期在南崁、觀音登陸,開墾台北盆地後遷徙桃園台地,成為分佈在桃園南半部的客家人。
客家人來到台灣之後,由於遷徙的時間不同,環境互異,加上與福佬籍移民彼此間的互惠或者衝突,又做了幾次島內的二次移民,更有些客家人因為勢弱而被福佬人同化,遂成為現今南、中、北三地客家聚居地以及花東縱谷散居的狀態。
來源: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