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67|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風俗民情] 看桌 「明粢尪仔」{5P}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自由之鷹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軍武十字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2-1-16 11:52:5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本帖最後由 ntyang1961 於 2012-1-16 14:09 編輯

看桌












看桌以捏麵為材料,台語稱為「明粢尪仔」。      

最早台灣的捏麵工藝本是製作「看桌」。

是一般大拜拜如普渡、做醮的供品,一般宇的普度以「層」計算,一層十二桌,每一桌要有九種捏麵拱品,最前面的「桌頭」通常以龍為首,最後的「尾桌」大都是八仙、觀音菩薩、彌勒佛,中間各桌以「海」–水族類,「陸」–花果蔬菜類,「山」–飛禽走獸類為主。

早期祭拜完後做為食用,所以都包有豆餡。看桌後來又變化為捏麵人。

台灣光復後在街頭就常看到捏麵人。當時底座襯一個鴨蛋做出各種海、陸、山動植物造型,當然也有不用蛋,包著豆沙餡者。

漸漸又加上了竹籤豎起來稱為「捏麵人」。

「捏麵」原以麵粉為材料,故稱為「捏麵人」後來以富有粘性的江南糯米粉為材料,稱為「江米(江南糯米)人」,台語稱「糯米尪仔」,「明粢尪仔」,「尪仔」意思是「人物玩偶」,引伸包括了各種飛禽走獸,花果及水產等。

「明粢(台語音ㄇㄨㄚˇ ㄐㄧˊ)」是古漢語,《禮記.曲禮下》:「凡祭宗廟之社稷曰明粢」,原是一種白色的米食。

傳統祭祀普度或做醮時如果辦的是「菜桌(素食)」就不能擺上雞鴨魚肉等一類葷的東西,但普度是「普施」,供品不能寒酸,一定要豐盛些,因此就用屬於素的糯米粉,麵粉做成各種動物造型。

現代人一切都講求快速、方便拜不再採用慢工出細活具有藝術價值的看桌,取而代之的是罐頭、洋酒,神明看了也要搖頭沒品味。












資料來源:搜尋自網路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chen1490 + 2 + 3 您親傳的貼圖非常棒,無私分享造福眾人,論.

總評分: 威望 + 2  SOGO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6 15:02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