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1-15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49285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5126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台灣光復前夕,1940年代的某一天,一位世居台南縣佳里鎮的醫生吳新榮,在一位平埔後裔的引導下,拜訪了「北頭平埔遺跡」。吳新榮所謂的「北頭」是現今佳里鎮鎮公所西北方一公里處,由數個砂丘圍繞,被稱為「北頭洋」的一個小聚落。在這裏,有幾戶人家還保有一種特別的祭拜行為,他們以檳榔和米酒祭拜被稱為「阿立祖」的「壺」,壺的形體一般而言,是以瓷、陶、玻璃為質地花瓶、酒瓶、或罐瓶,因此,被通稱為「祀壺」的習俗。 這類祀壺,在北頭洋以外的地方,有時壺內還插有竹蘭、菅草、甘蔗葉、香蕉葉、或芙蓉,並佩以雞冠花、黃菊花、紅圓仔花,甚至還會在壺身裹以紅布,掛上金牌者。
吳新榮將〈北頭平埔遺跡〉發表在《台灣文學》雜誌,立刻吸引了當時執教於台南、正在新化鎮知母義一帶探索西拉雅族分佈的日籍學者國分直一。他隨即拜訪了吳氏,再度巡禮北頭洋,並在《民俗台灣》上寫了一篇〈阿立祖巡禮〉。國分直一當時已知在台南州的曾文郡、新化郡、新營郡一帶的好幾個平埔聚落,都還保存著祀壺的習俗。他認為平埔族群已完全受漢族同化,語言也失去了,若能透過殘存的習俗來考察平埔族群的分佈及其與漢族之間的相互關係,當具有重大之意義。
因此,祀壺習俗的分佈就成為考查西拉雅族群分佈的重要方法,國分直一更將這些聚落稱為「祀壺之村」。不過,在這裡我們還要指出的是,事實上,在國分直一之前,移川子之藏於1931年、淺井惠倫於1938年就已先後在頭社發現有關「祀壺」的習俗,淺井惠倫並且拍下了可貴的照片。然而移川與淺井的資料當時並未受到重視,反而是國分直一的發現影響了台南地區的祀壺調查。
來源:平埔文化資訊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