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7-31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179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754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查考經文:使徒行傳九章32至35節)
使徒行傳充滿了動態,我們繼續查考的時候,將無可避免地一再碰到一些重要的真理。這個簡短的段落,也有幾項重要的教訓值得我們思考。
1. 一個真正的基督徒會經常渴望與其他信徒相交
我們在32節看見彼得週遊四方,最後來到呂大。他一抵達,便去尋找「聖徒」,也就是基督徒。他渴望進入他的理想環境(比較徒四23)。他並非去浸信會、循道會或長老會,因為在早期的教會時代並沒有分宗派。對我們而言,最重要的是緊記:當我們離鄉別井到了他方,有否立即尋找屬神的群體,以致我們能與其他信徒保持相交,特別是在每個主日?我們若是真正的基督徒,當我們在非信徒中間,就會有魚離開了水的感覺,因為我們屬於另一個世界(弗三15),我們的性情有別於非信徒(林後五17)。那麼,呂大有沒有其他基督徒呢?請看:-
2. 只要有一個人在聖靈的手中,他便能把祝福帶給身邊的群體
腓利在前往凱撒利亞的途中,顯然到過呂大。我們在使徒行傳八章5節得知,腓利首先在撒馬利亞傳揚福音,然後在26至39節告訴我們,他在迦薩的曠野傳福音,但是到第40節,我們卻看見他到了亞鎖,「走遍那地方,在各城宣傳福音,直到凱撒利亞」。因此,這位「傳福音」的腓利(徒二十一8),很可能途經呂大並在該處傳揚福音。當地的居民聽了神的道,悔改、信了,並建立了教會(太十八20)。福音因著一個人的宣講而得著廣傳,教會也得以建立。當人完全降服於神,神便藉他成就奇妙的工作!
3. 聖經稱基督徒為「聖徒」
一個人只要藉著基督的寶血救贖、接受祂為救主(彼前一18-19)、與基督聯合(約十五4-5)、藉聖靈重生(約三3),他就是一個聖徒。「聖徒」這稱謂是形容我們的身分:因著我們「在基督裡」,神便看我們是聖徒。請翻閱哥林多前書一章2節。
4. 在屬神的人當中,總會有人正面對極大的困難
我們在第33節看見一個名叫以尼雅的人,他癱瘓了,躺在床上八年。對他來說真是多麼痛苦!今天也有很多人正忍受各種肉身的痛苦和軟弱。在九章36至43節,我們看見多加患病而死,但神卻藉著彼得使她復生的經過。教會要服侍痛苦中的肢體。不單是牧者,而是整個屬神的群體都要承擔這個尊貴的責任,去服侍有需要的肢體;我們可以用很多實際的方法去鼓勵和安慰他們(林前十二28)。
5. 福音信息能滿足人的身、心、靈需要
根據英文的欽定譯本(AV)的翻譯,彼得對以尼雅說,耶穌基督能使你「完好」。「完好」這個字的字源,可衍生「聖潔」這個字;它提醒我們,無論從今生和永恆的角度來看,主耶穌都是我們的一切。祂並不一定醫治我們的身體──受苦本身也是一種服侍(彼前三17)。神擁有絕對的主權去處理祂兒女的問題,祂的旨意不一定要使他們得著醫治。那麼,我們怎能說福音信息足以使人完好?
1)神的旨意若是要醫治我們,祂必帶領我們在祂面前等候,和信靠祂治癒的恩典。許多經文都鼓勵我們這樣做(雅五14-15)。
2)祂如果不治癒我們,祂也必賜我們足夠的恩典,令我們能在受苦的服侍中榮耀祂。就如得醫治一樣,這也是一個偉大的神蹟。翻看哥林多後書十二章8至10節。
倘若有人讀完這段經文,對人說:「神的心意一定是叫人得著醫治」,便絕不是聖經的教導。然而,請留意下面這點:-
6. 我們若有更大的信心和生活更加聖潔,便會更多看見神行神蹟奇事的實例
請再讀第34節,請大家留意:不僅彼得有很大信心,以尼雅也有很大的信心。我們往往充滿了不信,經常質疑神:「神能夠嗎?」(詩七十八19)。在神凡事都能!(創十八14);但我們卻必須問:「神的心意是要這樣作嗎?」
7. 最後,當主彰顯祂的能力,福音便總會傳開
我們第35節看到這點。以尼雅成了一個管道,去見證神的奇妙大能。許多人都看見神在他身上所行的大事,於是便「歸服主」!
來源:生命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