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720|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景點推薦] 「國外地區」日本著名伊勢神宮第62回式年遷宮經緯 [複製連結]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通訊產品達人勳章 小說之星勳章 藝術之星 布布小幫手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手工藝勳章 原創寫手勳章 經典文章之星勳章 幸福家庭勳章 家庭生活顧問勳章 影音達人勳章 正妹貼圖區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自拍樂園主題分享達人勳章 福爾摩沙龍勳章 汽車達人勳章 美食達人勳章 旅遊玩家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2-2-3 07:46:49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本帖最後由 lovebaby99 於 2012-2-3 07:56 編輯


「伊勢神宮第62回式年遷宮」 展會場入口處的宇治橋模型(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日本著名伊勢神宮第62回式年遷宮經緯








【大紀元2010年12月31日訊】(大紀元記者吳麗麗東京報導)為迎接2013年10月將舉行的「伊勢神宮第62回式年遷宮」,伊勢神宮式年遷宮廣報本部在日本名店「日本橋三越本店」主辦了為期八天的伊勢神宮展。
伊勢神宮(いせじんぐう)是供奉著天皇的祖先太陽神——天照大御神的神社,位於日本三重縣伊勢市。被定為神社本廳之本宗,正式名稱為神宮。神宮本殿每隔20年,依原型進行重建,稱為神宮式年遷宮。 伊勢神宮的神宮宮掌廣津悟先生介紹,神宮式年遷宮每二十年舉辦一次,按照亙古不變的做法,包括新制天照大神的裝束、神寶,將天照大神遷移至新殿等一系列的儀式。不僅要把一千三百年的遷宮歷史、傳統和日本建築原型呈現於現在,也是將日本的傳統、文化、技術傳於後人,有極高的文化意義。 為甚麼式年遷宮是20年而不是30年、40年、50年呢?廣津悟先生解釋說。因為二十年正好是一代,這樣才能完整的將「神明造」技術代代傳承,不致遺失或更改。 會場內展示了代表伊勢神宮主體的典型物件,除了入口的宇治橋模型以外,幾乎都是普通人親身去伊勢神宮參觀或參拜時也無法親眼見到的東西。 如昭和28年(1953年)撤下的外宮「正殿御扉」、神宮的樓梯、神宮的神饌、皇大神宮(內宮)的高空照片、豐受大神宮(外宮)正宮的外觀照片、昭和4年(1929年)撤下的正殿千木、高欄居玉、神宮屋頂用芭茅葺、工匠們使用的各種工具、準備供神膳食時使用的工具、天照大神使用的裝束、神寶、以及神職人員的衣物等。 廣津悟先生解釋式年遷宮的具體做法是在天照大神的神殿──內宮正宮的旁邊有一塊與正宮佔地面積同樣大小的空地,在這塊備好的空地上,每隔二十年要按照原樣重新建造新殿。同時還要將天照大神用了二十年的衣服、日用品、武具等寶物也按照原樣重新製作後納入新殿。最後才從舊神殿中將天照大神的神體遷入新殿。 伊勢神宮由內宮和外宮兩大部份組成,相距6公里,並且都要舉行式年遷宮。內宮是皇大神宮的愛稱,位於三重縣伊勢市南部,創建於約兩千年前。內宮供奉著天皇的祖先太陽神——天照大御神,備受歷代天皇的崇敬。自明治天皇(1867-1912在位)以後的歷代天皇即位時均要去參拜,神宮內保存著公元712年成書的《古事記》,記載著天皇家譜。 外宮是豐受大神宮的愛稱,供奉著產業的守護神豐受大神,位於三重縣伊勢市中心部,創建於約一千五百年前。除外宮、內宮外,伊勢神宮還包含別宮等共125處附屬宮捨。 神宮的祭祀分為恆例祭和臨時祭。恆例祭是在每年規定的日期和時間內舉行的,每年有1600次。臨時祭是皇室或國家有大事時臨時舉行的。 其中,10月的神嚐祭是一年恆例祭祭祀中的高潮,是最為重要的祭祀。尤以逢二十年一次的式年遷宮時最為隆重。在神嚐祭時,要將當年最早收穫的稻米供奉給天照大神。另外,天皇還向神宮派遣敕使,向天照大神獻上天皇自己耕種的稻米和被稱作幣帛的五色絹、布。據說舉行神嚐祭之日也就是兩千年前天照大神遷移到伊勢的日子。 此外,每天早晚兩次在外宮的御饌殿給天照大神、豐受大神、各殿內眾神以及各別宮眾神奉獻大御饌。由神職人員採用傳統的鑽木法,取得淨潔的火種,用之製作神饌。祭神時以及神宮內使用的火叫做忌火。 據說天照大神派自己的孫子帶著稻種到地上做天皇,教會日本人種稻。日本的皇位和中國的改朝換代不同,現在的明仁天皇的血統可以追溯到第一代天皇,幕府將軍無論權力多大,即使已成為實際的掌權者也不敢篡位。 用於供奉的食物和衣服全部為古法所制。特別是在米、鹽、鮑魚、加級魚、蔬菜、水果、衣服、素燒陶器等的加工製作中格外注重淨潔。因此所有物品都是在神宮管轄的場所內單獨製作的。也就是說神宮自古至今一直保持著自給自足的體制,且上述場所是不允許隨意出入的。 伊勢神宮的建築材料主要是原木和芭茅葺,全部保持原色。式年遷宮時一次的用木量約1萬根、1萬立方平米,最大直徑在1米40公分,有500年樹齡的巨木,且在遷宮8年前即開始做乾燥製材準備。屋頂上使用的2萬3千束芭茅葺,就要在230公頃的專門栽培的山上收割10年備用。式年遷宮時一次要準備的神裝束、神寶達800種,2500件。明治以前所有被神使用過的這些東西,全部被焚燒之後埋入土中。現在是都被收入神宮徵古館保存。 每次式年遷宮時拆卸下來的正殿支柱,其直徑有79公分,會作為宇治橋的大鳥居再利用20年,之後再分散到全國各地的神社使用。 關於「伊勢神宮第62回式年遷宮」的費用,還專門成立了財團法人伊勢神宮式年遷宮奉讚會。他們預定遷宮所要的550億日元中的220億日元,將在截止到2013年的8年時間內向民間募集。 式年遷宮還包含了將日本文化傳給下一代之意。其製作技術傳自於1300多年前的最初的式年遷宮,因此現在依然可以製作出同古代完全一樣的殿捨和神寶。內宮中心的正殿,就是日本古建築格式之一的「神明造」的典型例子。 式年遷宮始於距今1300多年前的七世紀後半葉,第四十代天武天皇定下了這個制度,其妻子第四十一代持統天皇(公元690年)時開始了第一次式年遷宮。伊勢神宮每隔20年重建一次,稱為「式年遷宮」,最近一次是1993年的第61次式年遷宮。下一次在2013年。20年被視為人生的一代,也以此隱喻天照大神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據說天照大神派自己的孫子帶著稻種到地上做天皇,教會日本人種稻。日本人在每餐飯前一定會雙手合十的說「いただきます」(中文大意是:我領受了),傳統上想必是出於對神明的感恩和敬畏,而並非時下稱其為禮貌用語的說法吧。 新年伊始,日本人的習俗是新年第一天到第三天,浩浩蕩蕩的去各地神宮或神社參拜。

 


關於「伊勢神宮第62回式年遷宮」的經緯和意義說明
(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伊勢神宮第62回式年遷宮」全套儀式的具體日程安排
(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展廳裡展出的神職人員每天早晚兩次製作御饌時
所使用的工具和服裝。(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鳥瞰皇大神宮(內宮)(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豐受大神宮(外宮)的照片(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豐受大神宮(外宮)的20分之一的模型
(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昭和4年(1924年)昭和28年(1953年)撤下的
外宮正殿之門(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外宮正殿門的上鎖部份(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展廳裡左側是神宮的神饌器皿,右側是正殿原木樓梯。
(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一根正殿原木樓梯的局部(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神宮神饌的種類和器皿(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神饌的種類和擺放的樣子(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左為正殿屋頂的「千木」前端,右為「高欄」的局部。
(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千木」前端樣本(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皇大神宮(內宮)正殿樓梯前的「男柱」
(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昭和4年(1924年)昭和28年(1953年)撤下的內宮
正殿樓梯前的「男柱」(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式年遷宮時屋頂上使用的芭茅葺,
2萬3千束的使用量要花10年收割備用。
(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這是神寶佩飾。(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這是工匠們的工作用具。(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這是神寶之一的第二御太刀。(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這是神寶之一的御鏡盒子。(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這是神寶之一的御鏡子。(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這是神寶之一的御雕馬。(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式年遷宮各種物品的傳統製作。(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神職人員表演神樂時的樂器和衣物等
(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神職人員表演「蘭陵王」的服裝(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在江戶時代(1603-1868)曾掀起過參拜神宮的熱潮,一年之中,日本國民六個人中就有一個人去神宮參拜過。據說這種熱潮是以60年左右為週期出現的。在這種熱潮中,人們最希望的是能夠成為請神宮的神職人員表演太太神樂的贊助者。太太神樂自古以來就是日本用以祭神的歌舞,它是作為人們對天照大神或豐受大神的神恩表示感謝的一種信仰的見證而獻給神的。 蘭陵王名高長恭(公元541年-573年),又名高孝瓘,驍勇善戰。他前後因各項戰功被封為巨鹿郡、長樂郡、樂平郡、高陽郡等郡公。據說因為面相太柔美不足威赫敵人,每每打仗都要帶上猙獰的面具。最著名的一次是救援洛陽,他帶領五百騎士,衝過周軍重重包圍,突入洛陽城下,城上齊兵認不出誰來了,懷疑是敵人的計謀,蘭陵王摘下盔胄示之以面容,城上軍心大振,很快敵人被迫撤走。為慶祝勝利武士們編了《蘭陵王入陣曲》戴著面具邊跳邊歌。 《蘭陵王入陣曲》為中國古代著名的宮廷歌舞。起源於北齊,勝於唐代。是為歌頌蘭陵王的戰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獨舞。舞者表現蘭陵王「指麾擊刺」的英姿。遣唐使把此曲帶回了日本,成為奈良皇家的宮廷雅樂(這個雅字的意思,《詩經》裡是指正統的意思,並不是指優雅),並在民間傳播開來。今屬日本雅樂,用以祭神的歌舞。

 


神職人員每天早晚兩次製作御饌時使用的鑽火工具,
取得淨潔的火種——忌火。(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神職人員每天早晚兩次製作御饌時使用的鑽火工具。
(攝影:吳麗麗/大紀元)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5-28 17:25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