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1695|回覆: 1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奇人軼事] 大家知道 蕭壟為什麼老一輩都叫它 "消人" 嗎 (當地被日軍掃蕩的很嚴重)  關閉 [複製連結]

Rank: 2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2-2-4 08:19:54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1
本帖最後由 我愛金美齡 於 2012-2-4 08:49 編輯

好多台灣史我都不知道

國家在宣傳這方面明顯不夠(藍綠都一樣!!)
當年日本登錄台灣 也犧牲了好多人
日本為了對付武裝游擊份子 用的就是 不分男女老幼的無差別掃蕩式的焦土策略(在三角湧 大溪 那一代 無差別掃蕩的很嚴重)

蕭壟  聽老一背的台灣人說   被稱為  "消人"
可見當年那裡被掃蕩的多嚴重




蕭壟事件

http://www.naes.tn.edu.tw/~tust/old/book/book(1)/book(1)-2-5.htm


(五)日本親王之死與蕭壟走番仔反


日軍為佔領台南府城所派遣的南進軍,兵分三路包抄。

陸路由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率領的近衛師團,自一八九五年五月二十九日從澳底登陸後,師團及支部隊在短短五個月,經歷大大小小戰事達七、八十回合,由北向南掃蕩征服,終在十月二十二日進入台南府城。在台南縣的路線重點有鹽水、鐵線橋、後壁安溪寮、茄冬腳、番仔口、灣裡、店仔口、古旗後、番社、六甲、麻豆、看西、新市、松仔林、大目降……等。

海路則再分為二線:

由中將男爵乃木希典所率領的第二師團登陸枋寮,海、陸兩軍一起攻擊鳳山及打狗。

少將貞愛親王的混成第四旅團,則由布袋口登陸,從嘉義的布袋、義竹、東石,往台南縣北門鄉的新圍仔、雙春推進,除與駐守鹽水港汛、新營等處的近衛師團相呼應外,又渡過急水溪佔領蚵寮、竹篙山、紅茄萣、北桄榔庄、宅仔港……等等。其中第五聯隊長佐佐木大佐又派遣渡邊少佐帶領部隊涉水渡過北門鄉蘆竹溝,經將軍鄉的苓仔寮、漚汪,進入蕭壟(台南縣佳里鎮),然後往台南府城前進,佐佐木大佐的部隊則經由學甲中洲,進入蕭壟。

蕭壟就是現在台南縣的佳里鎮,昔日這兒是西拉雅平埔族四社之一。佳里鎮的開拓歷史非常悠久,從荷蘭人據台開始,就有關於本地的歷史記載。

鄭成功開台後,當時有鎮兵林可棟者,占地於蕭壟社小溪附近,定居於現在佳里鎮東市場,自此爾後,先民來墾者日眾,聚集在此小溪營商者漸多,遂形成漢番雜居之觀,先民所建的聚落謂之「蕭壟街」,蕭壟社的平埔族則散居其附近,由此證之,蕭壟的開發相當的早,以前這兒曾是鄰近各部落經濟、交通中心,現在蕭壟已易名為佳里鎮,但它依然是台南縣北門區文化、經濟、交通中樞。

自從日軍佔領台灣後,謠言蜚語滿天飛,這時又從澎湖傳來一消息:「日軍一登陸澎湖,軍紀散亂,動不動就要求婦女給予方便,夜間恣意出入民家閨房,如有拒絕者,即以銃劍殺害,其不法行為實令人痛恨不已。」

日軍近衛師團、混成第四旅團,雙雙進入台南縣往台南府城前進時,台南縣諸多義士如林崑岡、沈芳徽、陳聯發、柯文祥、郭黃池、徐驤、賴安邦等組織抗日義勇軍阻止日軍的前進外,其他老幼婦孺紛紛走避,以防不測。這一種逃避日軍追殺,老一輩的稱為「走番仔反」。「走番仔反」不限定在蕭壟地區,但底下要敘述的則以蕭壟的「走番仔反」為主題。

在還沒敘述到本主題前,先讓我們來看看當年蕭壟地區的民宅及地理狀況。

蕭壟經過荷蘭人和明鄭時期的開發,清代的經營,加上土質肥沃、海陸交通便捷,因此不管是經濟、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比鄰近各部落來得發達。生活富裕免不了會引起旁人忌妒眼紅。據傳當時治安惡劣,盜賊猖狂,蕭壟居民的生活起居受干擾,財物公然被搶,連婦女也被擄走。為保全自家生命財產,蕭壟的居民竟然想出獨特的妙招:

在自家周圍種滿茂盛的「刺竹」和「林投」,田裡則廣植甘蔗,並仿古代「護城河」,開鑿層層深溝為「宅溝」,住宅就建在裡頭,非常隱密,有時連隔壁鄰居都摸不邊,何況是陌生的外地人。這種為防範盜賊而架設、種植的植物或人工溝渠,自然而然成為昔日蕭壟地區的特殊景觀。

日軍部隊往南推進攻佔台南府城,我義軍英勇抗拒,日軍為殲滅他們心目中的賊徒,展開無數次的戰鬥,也為了斷絕義軍的後路,沿途焚燒民宅,屠殺善良百姓,加上謠言四起,因此各村落的居民扶老攜幼離鄉背井的往他們認為較安全的地方躲藏。由於蕭壟地理環境特殊,又有宅溝、刺竹、林投為掩護,自然就為「走番仔反」躲藏的好地點。

蕭壟是當年貞愛親王部隊經過的地點之一,但在這裡竟發生了一場悲慘的「蕭壟」大屠殺,宅溝變成「天然大屠場」,死傷人數無法估計。造成這場「大屠殺」的緣由為何,眾說紛云,幾乎都把「親王」的「死」扯在一起,親王被殺,產生報復的連鎖反應,將怨恨轉投射到台灣居民的身上,事件一發生,首當其衝,正好是蕭壟,因日軍的部隊剛好從這兒經過。

「死」,指親王被我抗日義軍用「刈格」(鐮刀的一種),將頭臚割走。

那位「親王」被殺?這可是一大謎團,有說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有人說是貞愛親王。

流傳在蕭壟地區的故事是這樣:

貞愛親王的部隊進入蕭壟時,有位名叫楊品的義士,藏匿在二王宅隘門附近的林投林內,當貞愛親王騎著馬匹帶頭由此經過,楊義士適時拿出一把用長竹竿配上鎌刀的武器,將貞愛親王的頭臚割掉,轉頭就跑。日軍見親王被殺,因而大開殺戒濫殺我無辜百姓。楊品,他曾經在嘉義朴子擔任官府要職,專門取締不良份子,人稱官府品,具有先斬後奏的大權。也有人傳說,不是楊品,應是佳里鎮下部某位林姓義士,由於怕被誅連九族,惹來殺身之禍,此位割取親王頭臚,釀成「蕭壟大屠殺」的大英雄真實身分和「親王」的死,同樣是一團謎。

但據來自日本文獻得知:貞愛親王在明治二十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還擔任步一旅的團長,四十年獲派到英國做答禮大使,大正十二年過世,年六十六歲。如果此文獻正確,那貞愛在蕭壟被義士殺害的傳說,就該重新評估了!

不是貞愛親王,那會不會是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絕對不會死在蕭壟,理由之一,能久親王的近衛師團的行軍路線根本沒經過蕭壟;理由之二,能久親王遭義士暗殺的傳聞,不只出現在台南縣,其他縣市也出現好幾種版本。如果能久親王果真被義士所殺,最讓史學家及一般民眾相信的的地點應是嘉義義竹。

【傳說之一】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部隊行軍到嘉義義竹鄉一帶時,相傳台南縣鹽水鎮岸內出了一位好漢,以竹竿上頭綁上鐮刀當武器,偽裝埋伏於林投樹內,等待多日後,當南征軍通過密林時,擊殺騎白馬的最高統帥,將親王的頭顱割下後,此位義士,從容逃離現場,等消息一傳開時,剛好貞愛親王的部隊經過蕭壟,日軍為了報復,才展開一場慘絕人寰的蕭壟大屠殺。

【傳說之二】

台中縣大肚山下的居民迄今仍相信,能久親王是死於彰化八卦山一役。當年日本南進軍在攻佔大甲後,由能久親王親自督陣在大肚山南邊紮營。有一天,親王在營外散步,一顆由八卦山的台灣義勇軍射來的大砲掠空而來,在日營附近爆炸,把能久嚇得踉蹌倒地,從此一病不起,隨著南進軍的日軍到台南後,便告死亡。日人為了紀念他,便在他「罹難」之處,建立一座神社,並立一座刻有「北白川宮能久親王樣」的石碑。

【傳說三】

台南縣善化地區也有一則傳說,能久親王的部隊於一八九五年十月廿八日下午四時左右到曾文溪北岸,傍晚抵善化北茄菝西約八百公尺處的林投巷內遭抗日英雄龍敲、曾老晏、林惡沙用砲仔銃射殺,能久親王所騎的白馬當場倒斃,親王重傷,被士兵扛往灣裡街(台南縣善化鎮中山路)慶安宮西側的林匏藥店內療傷,隔夜運往台南,事後不治死亡。

【傳說四】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的部隊一路南下,當部隊行經嘉義大林與民雄間,被伺機埋伏於林投樹下的簡姓義士,以一枝單子銃狙擊而死,簡姓義士趁混亂中逃離。聽說這位簡姓義士向日軍行刺時,為能一槍命中親王,乃將槍口瞄準軍裝比較華麗,且帽冠上比較多毛的軍官射擊,當場簡氏並不知道他所擊中的剛好就是親王。

【日本官方公佈的資料】

能久親王的近衛師團於一八九五年五月廿九日於澳底登陸,再自台北一路南下,十月九日攻陷嘉義,休息八天後,同月十八日繼續南攻,但他在離開嘉義時已罹患瘧疾,十月廿八日死於台南,翌日靈柩以輪船西京丸由安平港運回日本,十一月四日上午抵達橫須賀港,十一月五日在東京發佈死訊。

另一份也是來日本的《南國征討史》則云:親王因病重,連人帶寢送回東京醫治,不幸於十一月五日在官邸去世,得年四十七歲。

事後,日本政府將能久親王在台南駐地點——富紳吳汝祥宅第改建為「台南神社」,奉祀這位病死異鄉的皇族。

還有好多好多有關能久親王被我抗日義士狙擊死亡的傳說,那一則傳說正確,連省文獻會都無法下定言,除非日方公佈真相,不然它永遠是一團「謎」。

戰爭期間,本就所謂的「心理戰」,也有許許多多莫須有的謠言,尤其在資訊不發達的昔日更甚。「親王」之死可能在「寄錢會減,寄話會加」的人類添油加醋的渲染下,搬上戰場,點燃「蕭壟大屠殺」慘劇的導火線。

日方對能久親王的死,診斷為「瘧疾」作祟,此說法並無不可,一八九五年八月,能久親王的近衛師團來到彰化,正好碰到彰化地區瘧疾風暴,在喜安幸夫著的《台灣抗日秘史》記載:

「一個師團野戰醫院本只能收留二百名左右,現擠進醫院患者已達一千多名,被指定用來收容病的民房,亦擠得水洩不通,連大門也塞滿疾患在呻吟、訴苦,被人遺棄者到處可以見到,實令人鼻酸。過了一個月,進入九月下旬,整個師團將兵健康者竟未到五分之一,死於瘧疾者多達四千六百四十二名,收容在醫院的有二萬六千九百九十四名,兵力一下子便大為削弱。」

日本官方的《攻台戰紀》也有一則這樣的記載,記載時間應為十月十一日左右:

「近衛師團方面軍伕病者達到十分之四,各縱列的搬運能力大減,加上從地方徵集的物質,也僅能勉強維持給養。」

能久親王的部隊遭受瘧疾侵襲,是有根據的,兵士罹患瘧疾,難道親王就不會得到瘧疾嗎?《攻台戰紀》在十月中旬的記錄,又與能久親王罹患瘧疾的時間接近,也為日方公佈親王得瘧疾死亡的消息,增添幾分真實證據。

不管如何,「蕭壟大屠殺」就在親王被襲擊、被殺、罹患瘧疾……等事實或耳語傳播下搬上歷史舞台,是「衰」?或是「命運的安排」?

「親王的死」待求證,但「蕭壟大屠殺」卻是千真萬確的事實。以日本隨軍記者所撰寫發表在《風俗畫報》的《台灣征討圖繪》而編著的《攻台見聞》有一則「蕭壟之戰」的記錄:

「渡邊少佐和佐佐木大佐的前衛及本隊於十月二十日上午七時自宿營地出發,往台南發動總攻擊,行進約三小時左右,抵達距離蕭壟二千公尺的地方,就遭受我方埋伏在蕭壟北方小山丘抗日義勇軍攻擊,日方即命其中一小隊抵抗,其餘部隊繼續前進。進入蕭壟村後,前兵忽然受到猛烈射擊。先前派往小山丘的一小隊燒燬其所經過的村落,與前兵會合。……最前面的小隊則遭到四面包圍,有三人死亡,三人受傷。

前衛司令官要求本隊指揮官調動本隊中的一個中隊支援,自已則率領其餘部隊往左側,於是戰鬥分成二、三處。

村落戰的困難實不下於野戰,蕭壟附近全是甘蔗園,且竹叢茂生,其間小路左縈右繞,難以辨認。村子周圍有寬近四公尺,深遠丈餘的水溝(宅溝),水溝內外有三重竹柵(刺竹和林投),是易守難攻之地。

……雖然由於竹林茂盛,無法確認敵軍(我方義勇軍)陣地所在,但砲擊還是有幾分成效。加藤中隊繞到敵軍右側背,破壞竹柵,越過水溝前進,第一陣地的敵兵退往第二陣地,做殊死決戰。中山、工藤二中隊前往支援加藤中隊,在急速射擊後,上刺刀衝鋒。小友中隊此時繞到敵兵左側,左右合擊,無堅不摧。此日殺敵至少千餘人,我方(日方)當場死亡十二名,受傷二十九名。戰事結束,已經是日暮時分,前進至一千公尺遠處露營。」

從上段日方自已的記錄報導,可瞭解我方慘遭殺害的人數,據耆老的回憶:

「逃難民眾集體躲在宅溝內,沒想到,由於小孩的哭聲,或因不小心砍斬橫在馬路的竹林被日軍發現,機關槍往宅溝橫掃,一時哀鴻遍野,慘不忍睹。」

「事後,庄民前來收屍,整整裝十八輛牛車之多,由於死亡人數太多,連棺木都一棺難求。」

「一八九五年農曆九月三日,進入蕭壟的日軍,聽到親王被我義士殺害的消息,隨即展開一場腥風血海的大屠殺,不論老幼婦孺,見活就殺,殺死再刺,無一倖免,並放火燒掉路過的民房,其瘋狂慘暴之狀,令人膽裂心寒。」

「以前蕭壟地區,每逢農曆九月三日,家家戶戶都在祭拜因『走番仔反』而犧牲的祖先,據老一輩的說,當年被日軍殺害的義軍及民眾多達二、三千人,所以有人直謂蕭壟為『消人』。」

中將能久親王和少將貞愛親王,分別由陸、海進入台南縣後,與我抗日義勇軍發生多次戰爭,譬如杜仔頭庄事件、竹篙山事件、鐵線橋事件、蚵寮事件……,縱然戰事激烈,纏鬥好幾日夜,這些事件我方犧牲的義軍、民眾總數,搞不好都不比上蕭壟事件一天死亡的人數,為何日軍對蕭壟地區會如此殘暴,是否受到某種剌激,或「親王」真的被我義士襲擊得手,實是歷史學者該好好考據思索的課題!



據傳日本「親王之死」造成「蕭壟走番反」,「白北川宮能久親王」正是傳說中的主角人物之一。


圖中的擔架,是護送病危的「白北川宮能久親王」進台南府城的器材。


前清進士張紹芬府第,亦是能久親王入台南府城後的臨時住所。


台南神社——據傳專為祭祠能久親王而建的日本神社。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Rank: 2

狀態︰ 離線
2
發表於 2012-2-4 08:20:57 |只看該作者
本帖最後由 我愛金美齡 於 2012-2-4 08:21 編輯

本文的原網址在這裡:

http://www.naes.tn.edu.tw/~tust/old/book/book(1)/book(1)-2-5.htm
請注意︰利用多帳號發表自問自答的業配文置入性行銷廣告者,將直接禁訪或刪除帳號及全部文章!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4-6 19:49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