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5-4
- 最後登錄
- 2013-11-7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44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13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我愛金美齡 於 2012-2-4 08:51 編輯
小弟是雲林人 當年這裡發生過很多可歌可泣的事跡
歷史不該被埋沒
本文出處:
http://www.ykes.ylc.edu.tw/home_story/kte.htm
鐵國山傳奇
改編自古坑鄉土教材
清光緒二十年(1895)年甲午戰後,中日締結馬關條約,滿清將台灣、澎湖割讓給日本,雲林淪陷,嘉義、臺南亦相繼淪陷,劉永福乘船內渡,台灣民主國之抗日政府組織終告瓦解。全台各大城市及若干鄉鎮皆為日軍所佔領,而我英勇之抗日義民,則化整為零,分散全台各地,伺機而起。日人領有全台後,不仁行政,反施暴虐,無辜百姓慘遭殺害,穀倉住宅無端被焚,我同胞忍無可忍,各地義民相繼起而抗暴,抗日運動如雨後春筍,無法抑止,雲林各地之武裝抗日運動,亦在此抗暴潮流中發展而起。
柯鐵,號鐵虎,古坑鄉崁頭厝人,出身原是一正派安分的農民。據《台灣省通志稿》載:「雲林坪之東,有大山曰大坪頂,是一座天然要塞,柯氏一族居此,墾荒地為生,家長柯錢有二子,長柯鐵,次柯合。柯鐵有膂力,善鬥,人遂以鐵虎稱之,鐵虎有義俠心,喜打不平,鄰有糾紛事,皆賴以解決。」
柯鐵虎原只是大坪頂抗日隊員之一,非領導者,但因參與抗日運動時所展現超乎常人的勇敢與靈活性,便漸有名氣,據《瀛海偕亡記》:
「丙申三月,日軍聚眾復攻大坪頂,大坪民已徙入山內六里…….與山人十數輩避兵山間,兵至爭走,…..柯鐵徑道熟,年少矯捷,行林木間如飛,倏東倏西,其來肉屍,槍無定處,故能以一人驅敵五百餘人。」
此種以寡擊眾的戰法,鄉人都非常佩服,所以,跟隨他的人便愈來愈多。後來,日軍因大坪頂攻不下來,傷亡也多,於是,將目標轉往山下各村庄,任意屠殺,此舉造成投靠大坪頂者更多了,聲勢便日趨壯大。日軍傷亡慘重,只有電告台北總督府,請予增兵,大坪頂固若金湯,皆因柯鐵之緣故,所以將其視為鐵國山。
依此台三線東向前行便是當年走番仔火地點
光緒二十二年(1896)二月一日,日本警察隊及守備隊,互相協力對雲林地區實施搜查武器,並開始戶口總檢查,雲林義軍領袖簡義(即簡精華,為鄰村-崁腳村山豬堀人)認為時機已到,便以「日人沒收人民財產」為口號宣傳抗日,各地抗日志士和義軍相互聯結,揭竿而起。
六月十四日,日軍為報復二月份石川少尉所率部隊的敗戰,祕密向抗日陣地大坪頂進攻,義民柯鐵虎率眾圍擊,中村中尉和支廳人員等十數名傷亡,餘兵逃回斗六。當時清廷武將台東守將劉德杓,踏破中央山脈,越過雲林山野,到達大坪頂和簡義商量抗日戰略。
六月十七日為慶祝日本佔據台灣始政週年紀念,因而配合雲林當地憲兵和警察等,分攻溪邊厝(今東和村)和大坪頂,開始掃蕩工作,自六月十七日起至二十三日止,前後共計七日。其間先後被焚計達五十五庄,民屋三千八百餘棟,百姓無辜被處死者達七百餘人。鐵虎所率義軍奮勇抵抗,日軍傷亡也十分慘重,義軍聲威大振。
雲林居民受此殘忍暴行,哀聲載道,怨聲四起,因而相率入抗日陣容,抗日反暴運動進入高潮階段。此後數年間,雲林各地武裝抗日運動如火如荼發展下去。日軍正苦無良策以對,適覓得高阿盾、陳國瑞等,先後引軍背攻鐵國山,然皆為柯軍所敗,傷亡慘重。
一八九八年兒玉源太郎任總督,後藤新平就任民政長官,兩人檢討過去武力對付抗日軍之政策,認為乃徒勞而無功。於是決定採用招撫政策,以達其消滅之目的。因此,不惜以優渥的條件勸誘柯鐵虎出降。同年十二月九日竟接受柯鐵虎所提條件,和議因而成立。
柯鐵猶如以戰勝者對戰敗者提出之條件,日軍為行其欺騙政策,竟概然答應。然而,待柯鐵發現日軍的意圖後,雖又起而抗日,但號召力不夠,聲勢已弱,且因山勢陡峭,輾轉遷移,乃致積勞成疾而飲恨逝世。
當年柯鐵在永光村光山(當年鐵國山部落)招集義士,本鄉及外縣市不乏精英加入抗日陣容,以鐵國山為基地,地勢險要,日軍攻山時死傷很多。最後柯鐵虎因病在桂林村石槌仔尾養病,日軍想捉拿他,柯鐵虎交代部屬徐和尚和李旭將他遺體埋葬深山,且要深埋地底,不被日本人所挖掘,部屬並在埋葬地點栽種一樟樹為記號。
聽說柯鐵虎營地古坑光山部落地勢險峻,最後因有部屬被收買做奸細,帶日軍由大湖口溪繞道,從下寮埔進攻才被攻服。古坑當時因參加抗日青年很多,曾遭來大災殃,即是日本人將青年集合在今天的古坑國小檢查手,手較細嫩者被認定不是農民,就予以殺害。所用方式是全身脫光,在臀部綁上澆油草,活活燒死。
當初鐵國山很難攻破,日軍將台三線以東的茅屋均放火燒掉,當時稱它為「走番仔反」。「番仔」就是指不是本族的人,不只指山地人,連日本人也稱為「番仔」,所以有現在的火柴就叫做「番仔火」的說法。
聽說柯鐵虎死時是民前十二年二月九日。推算民國前十二年應是西元一九○○年,日本人來台,已有四、五年之久,柯鐵虎能撐持如此之久,應是與古坑地勢險要不無密切的關係。
目前鐵國山營地遺址已是一片果園,僅遺一石磨和一庵缸(水缸),見物思情,只堪憑弔當年事蹟。
-----------------------------------
可嘆的是這些歷史我們後人竟然知道的不多
代表政府在歷史保存這方面明顯不足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