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
昔日鹽埕區為曬鹽之處,故名鹽埕。
壽星里居其北,前清屬鳳山廳大竹里鹽埕埔庄。
日據時代,初隸台南廳打狗支廳打狗區大竹里鹽埕埔庄,
與鹽埕庄隔界為後壁港(原愛河的一支流)即現在大溝頂。
後期政治改革,改屬高雄州高雄市北野町,大字名高雄,小字名鹽埕埔,直至光復後廢止街庄名,取里名壽星,歸屬院轄市高雄之轄域。
『壽山宮』立祀代天巡狩 池府千歲 溯其神尊及創廟由來,緣起前清乾隆二十五年間(西元一七六零年),唐山先民渡海來台開疆闢地時,鑒於台灣孤懸海外,土地荒蕪,瘟疫流行,乃祈求神明保佑,自大陸迎請王爺公金身來台奉祀以冀欀災。
當時庄社未建有公廟,庄社的公佛都奉祀於鹽埕廟(今三山國王廟),每年農曆四月廿六日與六月十八日,鹽埕埔人必須自瀨南乘坐竹筏渡過後壁港,到鹽埕廟參拜王爺公。
時逢雨季,乘坐竹筏十分不便與危險,後來由全體庄民合議迎奉池府千歲金尊輪流奉於每年值年爐主厝內神案上。
大東亞事變(第二次世界大戰),社內庄民疏散他鄉外里, 池府千歲金身便奉祀在蔡胡老先生府宅大廳(今建國四路傍大瓦厝)
光復後由地方仕紳有志協議,敦請仕紳成立建廟委員會,又承蒙社內庄民及十方大德,鼎力解囊相助,於民國四十一年五月十日動土開工興建,至民國四十四年二月十日順利落成。當時,池府千歲降旨,廟名為『壽山宮』
廟內供奉主祀 池府千歲金尊,另有供俸天上聖母、太陽公、南海觀世音菩薩、太歲神君、中壇元帥、註生娘娘、福德正神、黑虎大將軍等眾神尊。
壽山宮擁地四十餘坪,坐北朝南,左右與民家毗鄰,益顯福地神居,廟貌莊嚴堂皇。採雙層一殿式建構, 綠瓦紅柱,相映成趣,脊上無剪黏之飾,另散發古樸幽靜之韻味。首進拜亭,俾供往來善信膜拜大門左右對獅拱護,鎮守三川。外璧浮雕,各式鳥獸花卉堵,寓意徵祥,池王千歲據乾隆二十五年歷今有二百餘星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