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郵票一詞是從英文POSTAGE.STAMP.直譯來的,意思就是“郵資憑證“. 
 
1840年,英國最早發行的郵票印有女王的肖像,繼而各國仿效,紛紛發行圖大 
 
多是君王將頭像的郵票,流傳到我國後便叫“人頭“.1879年上海<<申報>>上 
 
就曾刊登一則廣告:收買信封老人頭:部局書信館人頭每百個價二角;海關人頭 
 
每百個價二角;東洋人頭每百個價三角..... 六年後,<申報>上刊出又一則告:“ 
 
收買信面舊人頭” 1878年,,清光緒四年發行中國第一套以“雲龍”為主圖 
 
的郵票,接著發行小龍.蟠龍郵票.我國早期的郵票上多帶有“龍“的圖案,民間 
 
俗 稱為“龍頭“.直至民國期間,人們還這樣習慣地稱呼 1880年,上海清心書 
 
館編 印的<<>花圖新報>曾刊登一篇<各國信館之印圖>的文章,稱郵票為“郵 
 
鈔” 這一時期,在郵局往來的正式公文中,常稱郵票為“圖記紙”清國家郵政 
 
公佈的郵政章程中規定“郵政局製造信票.以便粘信面“.稱郵票為“信票” 
 
,表示該票是寄信專用的,因上面有圖案,又稱為“信資圖記” 在我國臺灣省 
 
,郵票曾被稱為“士擔紙“,即英文STAMP的音譯.1888年,臺灣設立文報總局 
 
,在其頒佈的<臺灣郵政票章程>中,首次出現“郵票“二字.總局印發了兩 聯單 
 
式的臺灣郵票,用以在傳遞公文中分清職責和傳遞時間,官用的稱“郵票”,民 
 
用的稱“商票“,但這裏所說的郵票與現在的意義不同. 在我國郵政史上,正 
 
式使用“郵票“一詞從1899年開始的,這時郵政匯總已開辦,郵政業務擴大了 
 
,“信票“上的“信字已不能包括全部郵政業務“.1912年,我國發行的“光復 
 
紀念“郵票上,第一次印上了“郵票“字樣 
 
 
 
 
 
 
 
 中 國 第 一 枚 郵 票 的 故 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78年,清朝政府在北京.天津.上海,煙臺和牛莊(營口)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附 
 
屬於海關內,上海海關造冊處當年即印製以龍為圖案的一套3枚郵票發行,郵票 
 
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金龍,襯以雲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面值不同,面值用銀兩 
 
計算:一分銀(綠色,寄印刷品郵資)、三分銀(紅色.寄普通信函郵資).五分銀(桔黃 
 
色,寄掛號郵資).這是我國首次發行的郵票,集郵界習慣稱為“海關大龍“,簡稱“ 
 
大龍郵票“. 
 
清代郵票多用“龍“做圖案,這是因為“龍“體現至高無上的權威,是最高統治者 
 
的象徵,最近,據大龍郵票專家考證,認為大龍郵票圖案設計者是個中國人,而不 
 
是先前推測的外國人,但設計者姓名及發行的準確時間很難查明,成為中國早 
 
期郵票發行史研究中的一個“懸案“. 
 
“大龍“郵票為銅質版模,雕刻家用手工逐枚刻制,由於進口紙張不同的緣故, 
 
分三次刷發行. 第一次1878年發行,因用硬性半透明薄紙,稱為“薄紙大龍“第 
 
二次於1882年發行因排版時每枚郵票之間的距距離稍大,票幅比第一次的縱 
 
橫各寬出2毫米,稱為“闊邊大龍“,其中5分銀未使用過的新票極少見,25枚的全 
 
張新票存世僅一張,是中國早期郵票最著名的孤品;第三次於1883年發行.紙 
 
質比前兩次都厚一些,通稱“厚紙大龍“因打孔機的緣故,打出來的齒孔有光齒 
 
和毛齒兩種,光齒的又稱“厚紙光齒大龍“郵票齒孔周邊帶有纖維毛的稱“厚紙 
 
毛齒大龍“郵票.大龍郵票後由於銅模損壞,沒有再印 大龍郵票是中國發行的 
 
第一套郵票,在郵票發行史上具有重要位置,因而比較珍貴,在紀念大龍郵票 
 
發行110周年時,郵電部於1988年7月20日發行小型張一枚,以全套3枚大龍 
 
郵票為主圖,採用票中票的形式設計,首次用7色機印製成功,這在郵票印製 
 
史上罕見的,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在北京香山舉辦“大龍郵票國際學術研討 
 
會“,中國郵票博物館舉辦大龍郵票專題郵展,中國集郵出版社出版<大龍郵票 
 
紀念專集>,還攝製了<中國郵票電視系列片(一)---大龍郵票>電視專題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