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5-10-26
- 最後登錄
- 2014-4-2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52
- 閱讀權限
- 30
- 文章
- 65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地藏王菩薩
地藏菩薩(梵文:क्षितिगर्भ,Kṣitigarbha),或稱地藏王菩薩,曾音譯為「乞叉底蘗沙」。因其「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
為佛教四大菩薩之一,與觀音、文殊、普賢一起,深受世人敬仰。以其「久遠劫來屢發弘願」,故被尊稱為大願地藏王菩薩。
地藏王菩薩又稱“幽冥教主”,統帥十殿閻王,專司人間善惡,善者則引渡西天,惡者則使之地落地獄,橫死者則超生之。
相傳地藏王菩薩在釋迦弁尼佛寂滅後的一千五百年誕生於新羅國﹝即今之韓國﹞,是韓國的王子,原叫金喬覺,長得驅體魁偉、異骨異相,入佛門後號地藏比丘。 二十四歲那年(唐高宗四年)他從海路來到中國,遊化數年,後來在江南池州府青陽縣九華山結盧修行,端坐在九子峰頭七十五年,於大唐開元十六年七月三十日成道,也就是地藏王菩薩誕辰得道之日。
地藏王菩薩是受釋迦牟尼佛的囑咐,在佛陀涅槃後,未來佛彌勒降世前的這段“無佛時代”,在五濁(見濁、劫濁、煩惱濁、眾生濁、命濁)的世上,教化在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天上的六道眾生。 眾生只要念地藏王菩薩之名,並禮拜供奉,就可以接受其無量功德的救濟。 生前罪業深重的人,當接受冥府(地獄)閻王的裁判時,就可以得到他的救渡,所以民間非常信仰地藏王菩薩。
地藏王曾發願曰:“地獄不空,誓不成佛”。 由於悲天憫人之胸懷,得道後成為掌管人之善惡與死後所往,於地獄中,解救苦難眾生,民間流傳著一句悲天憫人的話“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正是地藏王菩薩的寫照。
地藏王是最後加入四菩薩(觀世音、普賢、文殊與地藏王)行列的,與觀世音不同的是,地藏王是救度地獄中所有的“罪鬼”,而觀世音菩薩則以救度世間眾生為主,兩位各有分工。
民間俗信,地藏王菩薩是閻羅王的化身,屬通俗佛教的信仰,但已和道教融合。
農曆七月三十日,是地藏王菩薩的生日,這天照歷要舉行祭典。
地藏王所管轄的陰間門,也在這一天關起來,所以稱“關鬼門”,俗稱“謝燈腳”。 同時這天家家戶戶也要上供祭拜七月初一開鬼門時來到陰間的孤魂野鬼,飽餐盛筵之後都要在這天回到陰間,再由地藏王把鬼門關起來。 至此,所有鬼月的活動告一段落。
本經原題為唐朝實叉難陀譯,但在唐智昇《開元釋教錄》與《貞元新定釋教目錄》中所記載實叉難陀譯出十九部經典之中,並沒有包括本書。明朝蓮池祩宏大師,為本經所作的序中提及,此經的流通本,譯者題為法燈、法炬,但是此二人的生平及時代皆已不可考。故此經為實叉難陀所譯的說法並不可靠,應是後人所偽託。
在文獻上,最早提及此經的,是北宋端拱年間(西元 988年-989年)常謹所集的《地藏菩薩靈驗記》,在其中引用了〈分身功德品〉的內容,並且說此經的梵文本,是在五代後晉高祖天福年間(西元 936年-948年),由西印度沙門知祐攜至清泰寺。釋非濁所集的《三寶感應要略錄》也引用了〈忉利天宮神通品〉中的內容,因此可知,此經在北宋時就已經流行於中國。近代在西夏發現了西夏文本的地藏經殘本,而且,地藏經在宋朝之前已傳入日本,也可作為證據。
但因為譯者不詳,也未收入譯經目錄中,因此在宋朝及元朝編輯的《大藏經》,都沒有收錄此經。直到明朝,本書才被收入《大藏經》,因此有學者懷疑此經並不是自印度傳入,而是五代時在中國寫出的經典。
以前對地藏王菩薩老是不了解,現在大概是懂了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