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4-4
- 最後登錄
- 2016-1-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8
- 閱讀權限
- 20
- 文章
- 29
- 相冊
- 0
- 日誌
- 0

狀態︰
離線
|
唉...有些事..真的要思考1下..老撈補魩仔魚時確實會撈到其他魚苗..但..1般來說..只要使用雙拖網方式撈補..就有可能撈到其他魚苗..
並且~只要捕捉海洋生物..就算對海洋造成危害..
不管怎樣...把這篇文章的追追追調查報告轉貼給各位大大看1下..
首先是文章出處,是出自中國時報時論廣場”黑潮觀點-拒吃魩仔魚”,作者廖鴻基,他是黑潮海洋基金會董事長,有頭有臉,有名有姓,可不是一般的網路文章(看全文按這裡)。接下來的問題是,文章裡的內容正不正確?有網友就問到,魩仔魚真的是兩百多種魚的仔魚嗎?魩仔魚究竟是什麼魚?
根據王友慈博士的文章,所謂魩仔魚指的是鯷魚類和沙丁魚類的魚苗的總稱, 這些魚苗相當於我們人類的嬰幼兒時期. 這些鯷魚和沙丁魚類包含了十多種魚。王博士的說法和文章顯然不同。不過王博士也提到,由於魩仔魚是用捕撈的,大網一收時,往往會抓到其他種類的魚,加一加總共有150種以上魚類的魚苗,所以,廖鴻基說,吃魩仔魚會影響到200多種魚類,也不能算錯。
就海洋生態而言,王博士指出,台灣近百年來,魩仔魚的產量都沒有減少,減少的是其他魚類的產量,因為拖網捕撈的方式會一起補到其他魚類,台灣有做魚苗放生的方式,避免因拖網補撈魚勿仔魚時,導致其他魚類絕種。不過仍是會影響到海洋其他物種的生態。
吃魩仔魚,對海洋是有影響,不過,就國人的營養需求來說,又不能說取消就取消(不然,叫八掌溪十九號怎麼辦呢?),王博士在文章中說,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我們的智商不高,碰到這種問題也只能請教專家,於是我們就直接電訪王博士。
王博士認為,要解決這個「吃也不對,不吃也不對」的問題,可以有三個方法,1.改由東南亞進口(這是一種變相的改善方式);2. 政府法規定禁止補撈魚勿仔魚的季節(6-8月)3.逐年減少(因為漁民老化,漸漸讓這產業消失)。
因為難得問到專家,我們也問了一個很「天才」的問題:「如果用撈的不好,為何不能用養殖方式取代捕撈魩仔魚?」王博士沒有取笑我們,還是很有耐心的回答:「因為魩仔魚的計價方式是用”斤”來算,如果用養殖的方式需要相當大的場地,不符合成本,所以是可以用養殖,只是不划算。」
關於魩仔魚的問題,在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漁業署中的意見交流園地,也有網友問過,漁業署的回答主要分為兩點:第一點和我們說明的一樣,「魩仔魚是由鯷科、鯡科魚類之仔稚魚組成,並非文章中所稱兩百多種魚類幼苗的統稱。」至於第二點,則是強調目前政府已有相關的作法,「目前已輔導相關縣政府公告各該縣轄區海域魩鱙漁業管理規範,規範距岸五00公尺內海域為禁漁區,每年六月一日至八月三十日為禁漁期。」未來也會採取逐年淘汰的作法,讓這項作業消失,和學者的說法正是不謀而合。
總結各方的說法,捕撈魩仔魚,是會對漁業產量、生態環境有所影響,不過目前政府也有相應的作法。事實就是這樣,吃,還是不吃,大家可以自己決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