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GO論壇
  登入   註冊   找回密碼
查看: 471|回覆: 0
列印 上一主題 下一主題

[古蹟歷史] 第二級古蹟-兌悅門{6P} [複製連結]

SOGO榮譽會員

人情留一線、日後好相見

Rank: 13Rank: 13Rank: 13Rank: 13

榮譽會員勳章 原創及親傳圖影片高手勳章 熱心參予論壇活動及用心回覆主題勳章 民俗耆老勳章 懷舊風車之星勳章

狀態︰ 離線
跳轉到指定樓層
1
發表於 2012-5-12 23:24:31 |只看該作者 |倒序瀏覽 | x 2
兌悅門(文建會)



走出民權路三段,進入金華路,再越過民族路三段,來到文賢路與信義街口,可找到西區唯一的第二級古蹟,兌悅門俗稱「老古石甕城」。由於城門多以老古石(即珊瑚礁)為材料, 所以兌悅門也被稱為「老古石門」。而穿城而入的信義街則是昔日城內繁華一時的「老古石街」。兌悅門位於交通要道,來來往往的車輛非常多,是現今唯一仍在使用中的城門。




【歷史沿革】




200 多年前,今天的西門路以西是一片海埔新生地,五條港如手掌般的橫穿而過。其中最北的「新港墘港」,流經這一帶,形成重要渡頭,來往船隻、商旅不絕,於是便也造就出附近老古石街的繁榮。 兌悅門位於西方,屬於八卦中的兌方,故名兌悅。按:昔時的臺灣府城西門外地方,原與安平、鹿耳門互為犄角,不僅是郡城的咽喉,同時也是米糧財貨匯聚的場所。




道光十二年壬辰(西元1832年)張丙之亂,盜匪滋事,人心惶惶,居民人人都外遷內渡。清道光15年(西元1835年),來臺處理善後的閩浙總督程祖洛及臺灣府道、地方士紳,為了安定民心,宣宗道光十五年乙未(西元1835年),城用莿竹栽種,外圍溝壕,修水關,且建砲臺,由小西門圜土至老古石,於各城添加半月城(或稱外城與甕城)之結果,兌悅門即是在此時於府城西北面所建三個外城門之一(另外二者為奠坤及拱乾﹞。與西側同時,在府城東側,大東門也築外域,並達三門,小東叫永康,人東稱東郭,小南為仁和,於清道光16年(西元1836年)完成。




【建築特色】
兌悅門門高約四公尺,厚三公尺。城門洞寬三公尺,呈圓拱型,上半部以紅磚砌成,下半部則以老古石砌成。兩旁有城壁,圓拱上方有石刻橫額一方,落款為「道光拾陸年元月建」,門外額上刻著「兌悅門」三字。從兌悅門走進去,城內是臺南巿的古老巿街,老式的房子,商店林立,使兌悅門看來依然是古道斜陽、蒼榕拱蔭,保存有清代城門之風。由城門內來看城門結構與作用:城洞呈外窄內寬,這是為了方便往內開城門的緣故。上方石樑的洞就是用來安放門扇的。內側左右牆面上各留有1個孔槽,則是用來安插關城門的橫木。進了城來,可看到城門左側有階梯可登城台。




當年兌悅門完成後,因為其半圓形門洞看似弓形,而鋪著石板條之巷道亦如矢狀,二者合一宛若射向西邊之弓與矢,因而再設置一座石獅爺以坐鎮驅兇避邪,目前仍然和「修造石老石古石街頭碑記」並臨置於東側巷口。當地另有一有趣的傳說:五條港郊商官民合資築此外城時,除為了防禦功能外,特地還將城設計成弓形,並於城下埋設箭形石塊,表示箭射安平,以破壞當時貿易對手安平港的風水












已有 1 人評分威望 SOGO幣 收起 理由
chen1490 + 1 + 3 您親傳的貼圖非常棒,無私分享造福眾人,論.

總評分: 威望 + 1  SOGO幣 + 3   查看全部評分

喜歡嗎?分享這篇文章給親朋好友︰
               感謝作者     

您需要登錄後才可以回覆 登入 | 註冊


本論壇為非營利自由討論平台,所有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站立場。文章內容如有涉及侵權,請通知管理人員,將立即刪除相關文章資料。侵權申訴或移除要求:abuse@oursogo.com

GMT+8, 2025-8-16 00:03

© 2004-2025 SOGO論壇 OURSOGO.COM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