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07-5-12
- 最後登錄
- 2025-8-12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150204
- 閱讀權限
- 250
- 文章
- 367867
- 相冊
- 1
- 日誌
- 8
    
狀態︰
離線
|
池上福德宮
大坡福德宮位於池上鄉慶豐村,在花東縱谷最富庶的池上平原北端田野中,面對大陂池,站在福德宮的廟埕,整個池上鄉的村落盡入眼底。從海岸山脈的高處望下,但見高聳的福德宮正獨自佇立在萬頃良田中,「福德四方百穀皆由慶大有,神庇台境萬民咸賴護安康」,似乎象徵著福德正神,正站立在池上鄉的北端,呵護者整個鄉里。福德宮為單殿重簷歇山式的鋼筋水泥建築,土地面積約有二百坪,外觀酷似城堡,高約十公尺,正面寬約十八公尺,遠較一般土地廟高大,是台東縣內最大的土地公廟。中為正殿,兩側為廂房,正殿供祀福德正神,鎮殿金身約一公尺高,神桌下有一小廟,供奉著三塊石頭,是改建前的土地公祠,殿內兩側都有光明燈,供信徒點燈祈福,這為一般土地公廟所未有,兩側牆堵上的壁畫,富農業與教育色彩,左側是穀雨神、風神、雨伯神及楊振辭金的節義故事;右側則是立春神、雨水神、清明神及懷橘遺親的孝順故事,充分反應信徒對土地公庇佑五穀豐登及教節教孝的祈求。

福德宮原是大坡地區漢人信仰中心。大坡原名大陂,位於大陂池畔,部落因池而名,由於近大陂池,土地肥沃,引水方便,因此開發很早,清光緒末年間,已形成漢人聚落,清代稱為大陂庄,與阿美族人住的大陂社相毗鄰;光復後,兩庄社合併為大坡村;民國四十年代因人口增加重新調整行政區域,大坡村分為大坡、慶豐兩村,緊靠海岸山脈坡地的大坡村以阿美族人為主,分散在省公路兩側平地的慶豐村則以漢人為主。福德宮的土地公歷史淵源很早,約在百年前,現址尚有一棵大榕樹,大坡的漢人受困於經濟能力,無法蓋土地廟,只好在大樹下立三塊石頭,當做土地公膜拜,這就是現在供奉在福德宮神案下的三塊石頭,可謂為福德宮的開基土地公。直到居民經濟能力改善才建小廟供奉;光復後第一次翻修時才雕塑土地公神像供祀,七十六年信徒倡議改建,醵資購地建廟,始有今日之廟貌。福德宮的年中祀典以農曆二月二日土地公聖誕最為重要,演戲酬神、乞求平安龜,熱鬧非凡,附近廟字的神明、各部落的土地公都應邀參與盛典,成為池上鄉重要祭典之一。福德宮的祭儀主要由慶豐村負責,慶豐村的居民閩客各半,另有六、七戶阿美族,閩南人大多來自桓春,客家人多來自苗栗、桃園、新竹;閩南、客家、阿美共祀,並無族群差別。平時附近池上街道、大坡等地的居民,也常來祭拜,是池上鄉香火最盛的土地公廟。
地址: 台東縣池上鄉慶豐村64號之2
電話: (089)863095
資料來源: 台東縣寺廟專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