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註冊時間
- 2011-10-30
- 最後登錄
- 2016-2-29
- 主題
- 查看
- 積分
- 2593
- 閱讀權限
- 130
- 文章
- 2574
- 相冊
- 0
- 日誌
- 327
   
狀態︰
離線
|
本帖最後由 a29615415 於 2012-6-17 07:34 編輯
張廉夫,字靜如,號樂山,江西瑞州府高樂縣(今江西省高安縣)人。生於漢文帝九年庚午七月初十(公元前171年),於漢景帝中元二年癸巳(公元前147年)參加科舉,文學茂才一等,官至上大夫,時年22歲。後因得罪權要,棄職精研玄學,入終南山數載,並遨遊天涯。張廉夫來嶗山後,在今太清宮一帶築茅庵而居,開山墾田,自食其力,潛居修行。後回江西,居鬼谷山,又屢來嶗山,雲遊東海諸名勝,雖年逾百歲,仍鶴髮童顏,精神不衰,後不知所終。
由於西漢文帝、景帝、武帝年間,對玄學的研究相當普遍,宮廷中從皇帝到眾官員都以精於玄學為榮。作為一名才子的張廉夫,更在當時的玄學潮中獨領風騷。一旦掌握了玄學的精義,自然對官場產生厭倦情緒,“棄職入道”是順理成章的事。
在道教發展史上,確有不少著名道士都曾是仕途上的佼佼者,而在遇到點化或悟出道理後棄官入道,例如漢代將軍鍾離權,唐代進士呂岩、李哲玄。唐代光祿大夫張果,南宋武舉王重陽等。
玄學研究到一定的程度,視名利若糞土,嘆人生之短暫,自會從道修行,並非“權要”所礙,更兼張公所處的時代玄學研究之風的影響是很大的,這一歷史過程非通玄學是難以理解的。
張廉夫棄官後,先是到離京城最近的終南山修道。之後開始雲遊各名山大川,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來到嶗山現太清宮遊覽區。在這裡,連續兩三年的時間,張廉夫率眾弟子相繼建起了“三官庵”和“三清殿”,比漢武帝來不其“建明堂”早了45年,這些建築屬於嶗山地區人工建造的首座道教廟宇。因此,嶗山道士尊稱他為“開山始祖”。
張廉夫在終南山學道數載,得師而道成,之後開始雲遊各名山大川,於西漢武帝建元元年(前140)來到嶗山現太清宮遊覽區。在這裡,連續兩三年的時間,張廉夫率眾弟子相繼建起了“三宮庵”和“三清殿”,比漢武帝來不其“建明堂”早了45年,這些建築屬於嶗山地區人工建造的首座道教廟宇。因此,嶗山道士尊稱他為“開山始祖”。
張廉夫在嶗山道教的功績不僅僅是開創廟宇,而在於他屢次南下北上,來往於中華大地的各處道教廟宇之間,推進了各地道教經書典籍、經韻曲牌的交流,充實了嶗山的道教典籍。西漢昭帝始元二年丙申(前85),張廉夫委命弟子劉方清、趙沖虛、馮若修主持廟事,自己回江西鬼谷山三元宮潛修,這時張廉夫已是85歲高齡。這之後他多次來嶗山,以近百歲高齡往返大江南北,這在交通相當便利的現代都是不容易的,何況在2000餘年前,沒有極高的修為,沒有健壯的體魄根本做不到。
張廉夫在嶗山道教的功績在於他來中華大地的各處道教廟宇之間,推進了各地道教經書典籍、經韻曲牌的交流,充實了嶗山的道教典籍。西漢昭帝始元二年丙申,張廉夫委命弟子劉方清、趙沖虛、馮若修主持廟事,自己回江西鬼谷山三元宮潛修,這時張廉夫已是85歲高齡。這之後他多次來嶗山。
在建設廟宇的同時,栽植各種樹木,成為嶗山地區有史可考的人工植樹開創者。他所親植的兩株檜柏至今生長狀況良好,為嶗山古樹之冠。
[3]張廉夫的弟子劉方清、趙沖虛、馮若修等相繼主持太清宮的廟事活動,據載當時太清宮的道士已多達90餘名,規模相當可觀。
心得:了解道教人物嶗山道教開山始祖張廉夫 張廉夫在嶗山道教的功績在於他來中華大地的各處道教廟宇之間,推進了各地道教經書典籍、經韻曲牌的交流,充實了嶗山的道教典籍。 |
|